汉赋是怎么失去冀州的?韩馥是一个怎样的人?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2 15:13

汉赋在言情中并不是一个存在感很高的人物。后人总觉得汉赋不够精明果断。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汉赋。韩馥原是东汉时期的钦差大臣,后被董卓派往冀州当牧羊人。之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韩复是其中之一。冀州在当时属于比较富裕的州,人口丰富,粮草精良,兵士

精良。但联盟破裂后,袁绍为了建立自己的新根据地,把目标定在了冀州。汉赋是怎么占领冀州并丢掉的?

一直以来,三国故事都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原因是在这个乱世,涌现了太多的人。有武将辅导员的精彩表演,让人目瞪口呆;还有一个精干的连横,让人大开眼界。关于三国的史料不全,不难发现,只要能被史书记载的,大多都有一定的技巧。

比如说到冀州牧民韩复,很多读者可能会觉得他懦弱胆小。诚然,汉赋确实有雄厚的资本。他坐在冀州,指挥河北的县。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三国时期,冀州更被称为"世界之都"。但即便如此,韩馥还是灰溜溜地被赶出了冀州。而且《子同治鉴》中提到,由于害怕袁绍的谋杀,韩馥最终选择在厕所里用竹简刻成的刀自杀。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赋确实有些懦夫。汉赋的悲剧不应该归咎于他的软弱。其实从他的举动来看,这个人也是有些城府的。

汉赋是怎么入门的?汉赋应该和很多士族的儿女一样,有着不可多得的名声,通过表现孝顺和清廉的方式进入仕途。值得一提的是,汉赋其实是颍川县人,很可能是当地名门望族——舞阳汉。董卓上台时,汉辅的官职是御史中丞。此后,董卓代理汉赋出使冀州,成为名正言顺的冀州牧。

冀州是个好地方。《三国志》和《英雄传》中武帝的记载也在这里说"民富国强,兵粮精良"。不难发现,董卓之所以称赞汉赋,是因为后者在朝廷有一定的威望和名声。有意思的是,董卓让天下闻名的袁绍做了渤海太守。汉赋曾是袁的门生,更有名气的袁绍缺成了他的部下。在这方面,汉赋的表现是"怕其(袁绍)举兵,派几部守之,切不可动摇。"事实证明,汉赋对世界大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后来曹操袁绍等人出发去求董,汉赋第一反应是:"今天要不要帮袁之恶,董卓之恶?"

说到这,很多人觉得韩馥没有远见,做事太犹豫。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汉赋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他来冀州不久,就已经是站在一个诸侯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朝廷的角度。这说明韩馥来到冀州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对未来的打算。只是他刚来冀州不久,还需要当地大鳄的支持,所以表现出谦卑的态度,以获得当地大鳄的支持。

汉赋手下的头号谋士刘子辉是这样说的:"今天,明智的做法是看看其他国家,有一个先发制人,然后与他们和解。冀州不弱于其他州,别人的功劳不在冀州。"韩馥采纳了他的建议,先取得了名门望族的支持,然后假借招兵买马加入关东联军,拉拢董:"文与盐,陶卓之恶,听其调兵"。不难发现,汉赋对董卓的态度有些暧昧。因为韩复第一个提出了自己给盟军提供粮草的问题。

结果韩馥成了联军中的后勤总监,和董卓的部下没有直接冲突。韩福的计划极其精明。不管是关东联军还是董卓获胜,韩馥的实力都不会有太大影响。至于提供一些粮草,对于物资丰富的冀州来说已经足够简单了。所以韩府此时的计划,就是拥兵自重,保存实力,等待机会。

汉赋的计划,别人未必有。而所谓的董之争,其实只是表面上不同诸侯各怀鬼胎的结合。所以没过多久,关东联军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回到冀州后,汉赋开始了自己的建设。同时,汉赋和袁绍也制定了建立新皇帝的计划。

董卓"捧皇使诸侯"好处,让很多诸侯感到嫉妒,袁绍和韩父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很多人对汉献帝的正统有不同的看法。曹操、袁术等人虽然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地位,但袁绍、汉赋并不服气。因此,他们打算立幽州牧羊人刘玉为新皇帝。

然而,这一提议出来后,不仅刘玉本人不甘心,就连北疆名镇公孙瓒也不甘心。不仅如此,公孙瓒还愤而揭竿而起,率先攻杀了刘玉,自己也成了新的幽州牧。虽然这次韩馥的计划失败了,但是不难发现他缜密的心思。因为这个计划又是一个无论成败都不会影响自身传承的小算盘。如果成功,韩复和袁绍可以成为堪比董卓的人物,在名义上立于不败之地。即使失败,也不会得到太多关注。毕竟前面还有更有威望的袁绍丁。

综上所述,冀州牧羊人韩复绝对不是一个弱者,对于时局的把握,韩复也是非常清楚的。从韩馥的表现来看,他确实奉行的是自重和伺机而动的计划。韩馥知道自己的实力,所以在两个剧情中都能很好的隐藏自己。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各种势力的影响,汉赋最终还是失去了冀州;而他最大的缺点其实是缺乏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