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儿子犯了什么罪为什么会被他斩首?(戚继光为什么杀亲儿子)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2 15:00

历史上有很多花花公子因为父亲是高官而作恶。这种人经常犯错误,他们的父亲出面为他解决。其他人,为了他的背景,不会招惹他,导致他愈演愈烈。但也有因为手中的权力而为所欲为的人,但也有作为教练,面对不听军令的儿子,直接下令斩首的人,比如戚继光

据《

仙游县志》记载,戚继光率戚家军在海门地区抗日。一次,约3000名日本海盗在海门沿海登陆,准备在临海和仙居抢劫。戚继光命殷琦领兵埋伏在双岗与城西交界处的花官岩一带,并派兵佯败,引敌至上界岭。敌人全部进入包围圈后,两军再次出击,一举歼灭。因此,殷琦年轻且渴望战斗。在所有日本海盗进入包围圈之前,他下令击鼓冲锋。结果,一些日本海盗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筹帐,因殷琦不按军令办事,下令发射斩首。陈大成和其他将军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救他一命就能赎罪。戚继光拒绝了,说:“我是武将。如果我儿子犯了军令,他不能被杀。他以后怎么带兵?还有谁会执行军队的命令?"所以,在白水洋街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会杀了殷琦。

后来当地人怀念齐公子,就在长风岭为他建了一个灵堂。据说这个大厅的遗迹今天仍然存在。

"黄帝,黄帝,不要让我的小伙伴吃惊。敌人来的时候不要惊慌。我有亲戚会反抗。"这是一首在中国东南沿海广为流传的民歌。歌谣中的叶琪指的是明朝著名的抗日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山东蓬莱人,后号南唐、朱蒙。戚继光出生在江门,从小就立志驰骋沙场,保家卫国。他曾经写道"不愿意被封侯,希望海波平"著名的诗。17岁时,戚继光从父亲和祖先手中继承了统领邓州魏国事务的职位。25岁时升任指挥省城事务,肩负起保卫山东沿海、抵抗倭寇的重任。

敌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元朝。为了消灭日本侵略者,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名声在外的戚继光被调往日本侵略者最为严重的浙江任都司舒舒,主持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戚继光初到浙江时,这一带的卫生院是空空的,士兵老弱;将官不学武功,不懂兵法;海军战舰处于失修状态...有一次,侵华日军800多人入侵浙江沿海的龙山所,戚继光亲自率军迎击。但由于明军虚弱,仅交战几轮就有败北迹象。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戚继光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连发数箭,射下敌军几名头目。敌人的明军总司令勇猛无比,仓皇而逃。为了改变士兵软弱涣散的现状,戚继光从当地渔民和蛋农中招募新军,并严格训练。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多,只有3000多人,但论打仗,个个能以一当十。这支军队不仅作战勇猛,而且纪律严明,从来不敢扰民。当地人亲切地称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齐家军"。戚继光依靠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戚继光砍头的故事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了数百年。在福建莆田,这个故事还被改编成闽剧《戚继光斩子》,以艺术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外,在浙江宁德、连江、闽侯、义乌等地也有类似的传说。戚继光砍头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史实,是不是发生在那个地方,一直有争议,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戚继光砍头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台州。戚继光率戚家军在浙江对敌作战,几次大仗都是连战全胜,大败敌人。

有一次,戚继光率军在台州地区围剿敌人。敌人与齐家军交战后,很快被击溃,一个残敌想绕过城北的大石撤退到仙居。为了彻底消灭这个敌人,戚继光当即命令儿子殷琦为先锋,率大军抄近路埋伏在白水洋长风岭一带。临行前,戚继光再三叮嘱殷琦,与敌交战后,不要急于求成,要佯装失败,把敌人引诱到仙居城后再反击,这样才能迫使城内之敌前来相助,一举歼灭。违反军令者,应依军法处理。殷琦率领他的军队到达长风岭后,他把军队埋伏在山路两边的树林里。这时,敌人的队伍也沿着这条山路开了过来,前面是一些被洗劫的妇女和牛羊。齐少年看到后,非常生气。

他憋不住了,立即下令军队发起总攻,这时候齐飞舞剑舞枪,大声喊叫。殷琦只在乎勇敢杀敌,却连父亲临行前告诉他的话都忘了,只允许失败,不允许胜利。瞬间,敌人就被消灭在山路上了。后来,殷琦率领军队回到营地,士兵们都说殷琦作战勇敢,杀敌有功。但戚继光听到儿子离开后勃然大怒。他说他违反军纪,不服从指挥,要用军法处理,于是命令分配学校把他绑出辕门。将领们虽然苦苦哀求,但表示殷琦虽然违反军令,但打败了敌人,也是有功之臣,可以赎罪。但是,戚继光认为,齐尹铭犯了错误,耽误了军机,所以不允许处罚!如果不杀他们,军纪会一如既往的严格。最后,我杀了我的儿子。后来当地人怀念齐公子,就在长风岭为他建了一个灵堂。据说这个大厅的遗迹今天仍然存在。民间艺人也把这个故事改编成戏曲,如闽剧、秦腔等,广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