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把酒肉扔掉也不给士兵吃?(霍去病不给手下吃肉的原文)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2 13:13

作为一个将军,善待自己的士兵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士兵在战场上,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不确定的,那真的是把自己的脑袋绑在腰带上了。而且军人都是在保家卫国,也是在为国家牺牲生命。但是为什么史书上记载,霍去病明明得到了很多酒肉,却扔掉了,没有分给饥饿的

士兵?为什么?

提起西汉名将,很多人会想到李广、卫青、霍去病。在这些名将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恐怕要数霍去病了。十七岁时,霍去病跟随叔父卫青到河西征服匈奴。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屡立战功,在李归降后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可以说是少年得志,成为古时候的骠骑将军的霍去病,开始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

古代历史上,骁勇善战的名将,大多都有把部下当兄弟的性格。其中以战国名将吴起和抗金名将岳飞为典型。但同样是名将的霍去病却没有这个性格。至少在史书上,历史学家记载的霍去病不是一个爱兵如子的将军。

在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魏将军骠骑列传》中,有这样一件事的记载:"参军时,天子遣太官取数十次,而他还之,弃肉,而有饥民。长城之外,将士缺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依旧俯首跨境。"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霍去病出征前,汉武帝在出征行军时会给他几十车酒肉享用。但霍去病率军到李时,酒肉剩了一大半,只能被霍去病后来扔掉。但是当时霍去病的士兵还在挨饿,霍去病并没有把这些食物分给挨饿的士兵。霍去病在塞北打仗的时候,很多士兵因为缺粮饿得站不起来,吃饱了的霍去病就去踢球了。

如果司马迁记载的是真的,很多读到这段话的读者都会认为霍去病是个不爱惜士兵的将军。熟悉一些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虽然司马迁非常讨厌霍去病、卫青等外戚,但《史记》至今受到推崇,最重要的原因是司马迁真实地记录了历史。而且写《史记》的时候,武帝还活着。如果司马迁故意在史书上抹黑霍去病,那么梁武帝肯定不愿意。

所以司马迁记录的这件事可信度还是极高的。很多人以为是因为霍去病少年时过惯了奢华的生活,不关心底层将士的疾苦。再加上他带兵打仗时正值青春年少,在与下属相处中也经常暴露出一些缺点。但这种观点遭到了一些历史学家的反驳,他们认为霍去病是一个聪明人,通过这一事件有自己的带兵之道。

而且这些学者给出的观点也比较中肯。他们用霍去病少年时期经历的一件事来解释霍去病为什么要这么做。据说霍去病少年时,汉武帝想教他的名将孙武和吴起兵法,霍去病拒绝了他的好意。他认为战争只需要战术和战略,不需要模仿古人的兵法。

由此可见,霍去病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不过,霍去病也不是没看过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也许他也了解了战国名将吴起的故事。据史书记载,吴起是一位非常关心士兵的将军。据说他用嘴帮伤兵吸出脓液,但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哭了。

伤兵的母亲告诉吴起,吴起曾经帮丈夫吸过脓血,让丈夫非常感激。为了报答吴起的恩情,丈夫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不久后就牺牲了。然后母亲认为吴起现在是在给儿子吸脓,所以儿子会感激吴起,很快就会因为勇敢杀敌而被杀。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故事,霍去病明白了心狠手辣的道理,也体会到了自己的带兵之道。在当时的汉军中,奖惩非常明确。如果一个士兵立了战功,不仅享受了大量的酒肉,而且在军旅生涯中步步高升。霍去病不给士兵食物,因为他糟蹋了酒肉。也许他只是想激励士兵们勇敢战斗,告诉他们只有当了将军,才能享受无尽的酒肉。

而霍去病年少得志,军中可能有很多年长的士兵对他不服气,所以霍去病必须保持威严,刻意与士兵保持距离。而霍去病外出征战多年,手下将士几乎没有哗变过。由此可见,霍去病对士兵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好,他也知道士兵的心理,明白能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不是酒肉,而是升了军衔后的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