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有没有火炮?(宋朝火炮水平怎么样)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2 07:13

最近很多人也在说宋朝的大炮。很多人对宋朝的大炮感兴趣,也有很多人问过,有没有宋朝的大炮?如果有,宋代火炮的原理是什么?而宋代火炮的射程是多少?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问题。

1.宋朝的时候有枪吗?

宋朝就有枪了。早在1163年,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

了最早的火炮。

到了宋代,大规模的兼并侵略战争使火器得到了迅速发展。宋代火器可分为火球火器和火箭火器两大类,北宋官员编辑的《武景宗要》对此有详细描述。火球武器,包括火炮,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炮,而是一种投掷火器。

宋代的火箭主要分为弩火药箭和火药鞭箭,基本相同,主要用于烧粮草和攻城器械。

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管状火器。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德安县令发明了第一支管状火器。现在这种火器看起来很简单,就是把火药装入一根粗大的竹竿,在战斗中点燃尾部,用喷出的火焰烧死敌人。它是由两三个人操作的。

2.宋代火炮的射程是多少?

宋代火炮射程200步(约260米)。

3.宋代火炮原理

古代火炮的原理是靠后面火药的爆炸把弹头推出去,然后弹头在地上爆炸。

4、火炮的发展。

4.1.火药生产的初步发展和火药性能的提高。

宋初火药的使用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由于火药配方固定,火药制造技术和方法规范,宋金时期火药生产发展迅速。北宋都城汴京设立广北攻城工事,隶属于军事装备督察局,分十阶,即"所谓火药、青窑、猛火油、黄金、货物、大小木、大小灶、皮席、麻产、窑产也是如此。"其中火药是火药工厂,其制造火药的技术、方法及相关规定都是由工匠制定的"让每个人背诵他的文章。,"禁止其传播",不准泄露和传授制造秘密。

到南宋时,火药和火器的生产已经迅速发展。南宋高宗年间,据《志大金陵新记》记载,由于建康府火药生产迅速,需要"重建火药库"。据《克斋续稿集》记载,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蒙古兵攻桂。宋朝廷派大臣李增波到靖江(今广西桂林)考察筹备情况。在李湘给朝廷的报告中,注意到荆江的军备空由于历史久远,实力较弱,与荆淮相差甚远。"荆淮的铁炮知道几十万。我在荆州,一月赚一两千。如果我出钱给项英,全部都是12万"这些都说明南宋火药和火器的生产规模巨大,生产数量惊人。

4.2、火炮的发明

这里所说的火炮,是指中国古代一种大口径、大重量的射击火器。明代邱浚的《大闫学一部》对枪的定义是:"现在的枪系统是用铜或铁作为工具,比如管,里面装一种药,而石头是用来和它的嘴抗衡的,绕过一条线,用火攻它。"。

史料记载最早的"火炮"为寿春府(今安徽省寿县)"火枪"。火枪由巨竹制成,内装火药,并配有"Zike ";火药点燃后,开始时发出火焰,火焰结束时发出类似枪响的声音,150多步都能听到。

据史料记载,在宋金时期,随着可燃火器的发展,爆炸性火器也开始出现并用于实战。下面是一些实战中大规模使用的爆炸性枪械。

霹雳:宋钦宗康靖元年间(1126),金兵围攻宋军汴京"夜里放霹雳炮攻贼,全军惊呼"。这种霹雳枪是中国最早的爆炸火器。

铁炮: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兵围攻周琦,大量铁炮入城。根据历史记载,这"铁炮":"它的形状像一只小嘴蝎子。它是生铁做的,有两寸厚,震得城墙","它的声音如霹雳"。

霹雳:金爱宗天兴元年(1232年),金兵固守南京(今河南开封),发动蒙古兵欲攻城"震天雷"。《晋史》记载:"以“天雷”之名镇守城池者,手持铁罐药,用火点燃。枪响了,声音如雷,几百里外都听得见。爇的智商有半亩,火甲火铁都是透明的。"

4.2.1、宋金

宋金时期,随着火药生产的发展和新火器的出现,火器的生产制造也迅速发展。宋朝非常重视火器的制造。北宋的首都汴京,为攻城做了充分的准备"消防工作"事实上,它是一个制造火器的工厂。除汴京外,建康、荆州、周琦等军事重要场所都有火器制造场所。

据《三朝北盟编》记载,北宋末年,开封的兵工厂还藏有"赵匡胤平定南唐时造的;两万枚火箭"还有"金汁和火炮样品"。

1257年,宋理宗保祐五年,宋臣的李增波到靖江府(今广西桂林)调查火器储存情况。他在去皇宫的路上说:荆淮铁炮动数万",而是靖江府"看那铁炮大小只有八十五,如火箭炮,只有九十五而火枪,只有一百五十桶,不够几千人出征"。通过李增波的奏折可以看出,宋代荆、淮等地的火器数量非常多。

宋金时期,除了要塞攻防战,水战也使用火器。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御史林元平向朝廷建议建造三种不同规格的船只,以防止倭寇侵扰闽粤沿海地区。"一等船宽20多英尺,中等船宽20多英尺,下等船宽10多英尺...船上可以使用瞭望桶、箭隔板、铁撞、硬壳、石炮、火炮、火箭等武器"。可见,为了在水战中获得更大的优势,这些战舰都配备了火箭炮、火炮等火器。

同时,在野外作战时也大规模使用火器。宋宁宗禧第三年(1207年),金兵大军进攻襄阳郡。一天晚上,宋朝诗人赵春派出1000多名步兵,冒着大雨攻打金英。宋军向游牧民发射火箭、雷电和大炮,打死打伤2 000名游牧民和8 900匹马。

火器也被用于边防。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刘永熙向朝廷献手枪,赵恒真宗下令"沿着边界建造它以供使用"。但在实践中,关于野战和边防战争中火器使用的记载却很少,这可能是由于火器在这两类战争中很少使用的缘故。

4.2.2元朝

关于元代火药使用的记载很少,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中间接看到元代火药和火器的发展。

首先,关于"枪灾"。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扬州枪库因仓管员磨硫磺不慎发生爆炸。一丝不苟的《枪火杂记》详细记录了这起特大爆炸事故:"未央炮库的变化特别爽...当硫磺被压碎时,火焰突然升起,像山崩和海啸一样响亮,整个城市都很可怕...远在百里之外,屋瓦都震住了...视情况而定,守军全部被打得稀巴烂,楼房开裂,或者粉丝十几里外。这块平地是一个深达十多英尺的深坑。锡比有200多居民,变化很大。"

第二,关于烟火诗。元代(宋二年至二年,1254~1322)大画家、书法家赵孟頫看完烟火后,曾写下著名的烟火诗《赠烟火》。诗云:"天下巧夺天工,炼药燃灯同明昼夜。刘残楼白,桃花皆红。他们灿烂如星,熔炉如火攻。后夜翻花锦,不愁乱去东风。"

第三,关于铁炮和"通用铜"诗歌。元代张喜安的《玉藤壶集》中有一首名为《铁炮行》的诗,描写了铁炮的发射和爆炸。诗的日期是:"黑龙和蛋一样大的水桶,蛋把龙打碎,飞走了。首先,闪电是炽热的红色,房间陷入混乱。"

元末诗人杨维桢有一首《铜将军》诗,描写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被"通用铜"被炮弹打死的现场,诗日:"一般铜,没眼光,准。没有听力,.....铜将军,上帝的假手。雷击,粉碎了女儿的身体。斩奴藤,拔咒,三日火焚蓝云。"

元代的火炮完成了从竹(或木、纸)管火器到金属管火器的过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早的金属管火器。这里有两个例子。

元三年(1332)火炮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该枪由铜制成,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直径10.5厘米。枪体下部有一个火孔,尾部底径7.7厘米,尾部两侧有一个2厘米的方孔。枪管中盖刻有"顺治三年二月,吉日绥边问马山&rdquo,寇军第三百号;三行碑文。有人对其形制做过考证,认为这种枪是在木架上发射的。木架的形状像一个长板凳。将枪管嵌入其中,然后在枪体尾部的两个方孔中插入一个铁插销,使枪管与木架牢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个铁栓不仅作为木架和枪管的连接,还作为枪的耳轴。发射时,根据要射击目标的距离,在枪管下加一个木楔,形成不同的射击角度,以射击不同距离的目标。

元末碗口筒枪。据记者了解,这把青铜枪是1961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发现的,枪身盖上刻有"X "马克,总长38.5厘米,枪口内径12厘米。记者推断,这是元代遗物,现藏河北省博物馆。从外形上看,似乎是介于顺治三年碗口青铜枪和明初大碗口简易枪之间的一种碗口筒枪。

4.3.元代火炮的工艺升级。

元代火炮由竹(木或纸)筒转变为金属筒,是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的杰出成就,是火器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金属管火器不仅耐用,而且连续射击后不易燃烧。更重要的是,这些枪械可以承受更大的膛压,所以火药爆炸的增加不会炸掉枪管,可以增加装药量,增加射程,大幅度提高杀伤威力。随着元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战争频繁的需要,金属管火器发展迅速。

元代的金属管形火器品种比较齐全。从已报道的几件金属管形火器的资料来看,元代的金属管形火器已分为小、中、大三种。小型器皿,如Xi安青铜器,重量刚刚超过1公斤,长度只有26厘米。它可以放在口袋里,也可以藏在没有把手的袖子里。中型器,如十一年铜器,重4.75公斤,长43多厘米。手柄安装好以后,单兵就可以使用了。较大的青铜加农炮,如顺治三年,内径10.5厘米,重约7公斤,长度超过35厘米。它们需要被安装在一个特制的长木凳上才能被烧制。因此,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炮。

到了元代,金属管形火器的形制不断改进,其铸造技术也逐渐完善。该器皿由前室、药室和尾辊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的造型符合一定的科技原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科技水平:比如为了增加膛内压力,在镜体外缘铸了一个圆环箍;为了在枪身中填充更多的火药,药室凸成椭圆形;为了方便手持发射,船尾的空便于安装手柄。

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关元代金属管状火器生产制造的相关史料记载。"从到舜三年的铜炮铭文看:300号"一般来说,元代金属管形火器的产量不会太少。"300号"对这种火炮的编号顺序进行编号,可以看出元政府在顺顺三年生产制造了至少300件这种共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