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是什么?一条年前的高速公路(历史上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2 03:39

在中国沟壑纵横的黄土坡和一望无际的群山上,八百公里急行军需要六百公里的秦致路,其标准相当于今天的二级高速公路。可以说,秦致路可以与长城这个世界级工程史上的奇迹相提并论。那么秦之道长什么样呢?背后有什么历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人们早已

习惯了高速公路,甚至F1的超高标准路面也不稀奇。然而,如果时光倒流2000多年,回到秦朝丁琪媛时期,高速公路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个堪比长城的工程奇迹。这被称为"古代公路"秦之道。

一把通向长城的剑

如果说长城是阻挡匈奴进攻的盾牌,那么秦直道就是插入匈奴腹地的利剑。

公元前214年的一天,一封来自边塞的信,里面装着"中国西北驱逐匈奴"紧急战报送到了秦始皇的案头——负责抵抗匈奴的大将蒙恬,大获全胜。

这是始皇帝33年,距离他统一六国已经7年了。这一年,秦始皇颁布了很多法令,包括派奴隶攻占吕梁,建立桂林、大象郡、南海郡,但没有一件事能让他"闫隆大岳"。于是,他连夜又给蒙恬下了一道命令:在榆中黄河以东收复的河套地区设立四十四郡。

胜利没有冲昏秦始皇的头脑。他知道已经"扣弦军用四十万"塔尔坎的力量——即使在六国吞并期间,他也从未忽视西北的边防。于是他加了一条命令:"令蒙恬渡河取高坎、阳山、北房,筑亭、关隘驱戎人。"蒙恬接到修建长城的任务,就在这个时候,蒙恬修建了九原城(今包头市麻吉古城)。

公元前212年,长城的修建结束了。但是只有长城是不够的。当时,为了抵御北方游牧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曾经征调30万军队防守边境,如此大规模的军队粮草消耗惊人。有人统计,仅粮草每月就需要12000多斤,这还不包括军械、盔甲等其他军用物资的运输。

于是,秦始皇有了新的想法:一旦北方运粮的急信到达咸阳,他可以花三天时间筹措物资,然后用三天三夜的时间把这些物资直接送到边防,这就需要修建一条直"咸阳和九原之间。高速公路",make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文人不敢俯首称臣"。

在当时,即使是修建一条普通的乡村公路也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但这条公路是为了八百里急行军而修建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连绵起伏的群山上的,其标准相当于现在的一条二级公路!

然而,秦始皇的力量终于实现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世界物流史上的奇迹诞生了。现代人可能无法想象当时的艰辛。它花费了30万人来建造,在秦朝大将蒙恬的亲自领导下,历时两年半才完成。

建成后,秦致路成为连接中原和塞北的大动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历次与匈奴的激烈战争中,中央王朝的后勤保障最为重要,成千上万吨的军需物资都要通过这条大动脉运输,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和中央王朝的巩固。可以说,秦直道不仅是世界公路建设工程领域的奇迹,也是物流发展史上的奇迹。

秦之道的建成,彻底解决了让秦始皇头疼的后勤保障问题。但直是在汉代和唐代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

西汉元丰元年十月,汉武帝率领十八万骑兵沿直路北上,攻打卷土重来的匈奴。唐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率领数百唐军北上,沿直路抗击突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秦之道曾经为维护中原王朝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更加动荡的岁月里,阻挡北方骑兵的长城被游牧骑兵一次次跨越,直路成为游牧骑兵南下的攻击通道。直路经过的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地区,千百年来都是民族对抗和战争交战的地方。长城沿线和南北直路留下了多少人间悲剧和民族战争的历史创伤!

物流史上的奇迹

能够在军事紧急情况下将大量物资运送到前线,从而保证前线士兵的需要,当然是一个奇迹。但奇迹不止这些。在和平时期,直路的运输潜力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汉朝称帝宣帝时,匈奴势力逐渐衰弱,于是产生了与汉朝讲和的想法。于是历史上上演了昭君出塞的悲惨一幕。据史料记载,这是昭君出塞时走的秦直路。与汉武帝浩浩荡荡的军队不同,这次秦之道主要扮演的是和平的使命。但是,这次运输任务不轻,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历史上就是这样。军事设施一旦转为民用,其潜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造福子孙后代。随着王昭君出使长城,秦直道开始从最初的军事大动脉向平民商业道路转变。北方的牛羊带着器物和丝绸在中原来来往往,不仅促进了南北之间的贸易,也拉近了南北之间的距离和各民族的感情。此后,秦致路一带成为商贾云集、贸易不断的繁华会所,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唐朝。

王昭君去要塞的时候,除了大量的护卫和宫女,还有无数种给匈奴贵族的奢侈品。因此,对道路的工程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秦致路施工时的土方开挖量,还是从路面压实厚度来看,秦致路也是一个奇迹。

王子今在《秦致路历史文化观察》中计算了秦致路的土方量:"据最保守的数字,秦致路长度约600公里,平均宽度50米,夯土路基厚50厘米,秦致路夯土量约1500万立方米。按照汉代算术书《九章算术》中的比例,借土量约为20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如果把秦致路工程取来并运走的土方堆成一堵高1米、宽1米的土墙,可以绕地球半圈。"

有必要解释一下夯土转化为借土的方法。王子今在《算术商九章》中使用了这个算法:"通过地四,是土五,固三,市四。"简单来说,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挖一个四立方米的坑,可以产生五立方米的土,夯实三立方米的墙或者路基。王子今不计算拿出来的虚土,而是计算挖方量,也就是挖四立方米的土可以建三立方米的路基,比例是四分之三,所以夯实1500万立方米的路基需要挖2000万立方米的土。

这个算法只是近似的,没有人实测过道路长度和平均夯土厚度。他在《历史与文化》一文中对土方工程进行了计算,这只是为了衬托秦致路这一庞大工程的一种形式。实际上,秦致路的长度是600多公里,而且用GPS测量过,直线距离是632公里,所以很多人认为秦致路的总长度是700多公里。平均宽度50米,有点宽。在甘泉山主峰东面的横梁上,有20多米宽。富县张家湾乡葫芦河南岸保存最好,也不过三四十米。内蒙古东胜市的梁段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笔直,修起来不麻烦,宽度不超过50米。王子今算法不够长,但是宽度增加了。我们姑且相信它几乎是一样的。

建筑奇迹的背后,是秦之道巨大的交通潜力。王昭君之后,随着汉匈奴长期和平共处的到来,路上运输的物资成倍增加。秦致路也是理所当然的,它是沿线人民与外界交流和物资运输的生命线。

历史萧条的背后

但随着北方局势的稳定,秦直道也进入了它的萧条时期。清朝时北方蒙古部落完全依附,塞北无兵可用。此外,清朝前期对直路沿线民众进行大规模屠杀,导致沿线人口逐渐稀缺。气候变化和传染病的流行马上爆发,剩下的人纷纷逃离。曾经熙熙攘攘的闹市区现在变成了"千里无鸡鸣。"

卸下历史的包袱,秦之道失去了往日的优雅。从云阳的广林宫、京都咸阳的军事要地(今淳化县梁武帝村)到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的孟家湾村),沿途700公里的路程没有一处完整的遗迹。我所到之处,都是人烟稀少,人迹罕至。

这种萧条景象的背后,我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历史沧桑背后的精神。正是这种克服困难、创造奇迹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修建秦致路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