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真的存在百万大军吗?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秦军伤亡)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2 00:39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都是激战。据史书记载,长平之战秦、赵总兵力超过百万。最终消灭了赵国的45万大军,秦国的伤亡人数在20万左右。此后,在邯郸保卫战中,秦国伤亡近20万,元气大伤。但是战国时期,真的存在这么庞大的战役吗?按照战国时期赵国的人口计

算,这两场战争,赵国几乎是倾其所有,一旦失败,赵国就要灭亡。

春秋战国没有明确的界限。他们在"东周"在这个统一的国家里。但三族分于晋国(公元前453年),晋国君主成了诸侯。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了这三位诸侯。战国时代,硝烟弥漫,被屠戮触及的战国时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人们说起战国,脸上总有些惊悸。冷兵器之间的战争,往往是正面展开,双方将领叫阵。几个回合后,军队蜂拥而至。尸体横飞,鲜血横飞,锋利的剑哧哧扎进士兵的盔甲,血肉模糊然后退了出去,看起来令人毛骨悚然...

我先举几个例子。

公元前312年,蓝田之战,楚攻秦,兵锋直指咸阳,随后双方在蓝田激战。伤亡比例是一比一,伤亡几十万。

公元前256年,秦将军大败朝鲜,取阳城,失粟,斩首四万人。斩赵,取二十余郡,斩九万。

邯郸之战,参战国投入兵力120万,两年之内,秦军损失兵力30万。

(田雷)被骗杀,派最年轻的240人去投奔赵。前后有四万五千人被斩首。赵大为震惊。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在战国的生产力条件下,真的有那么多军队去打仗吗?我们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战国

战国时期制约人口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战争的破坏,而是粮食问题。

当时铁农具已经出现,这意味着可供开垦的土地增加了,能够养活人口的粮食也增加了。这样,人口的增加就更加明显了。据一些学者统计,这一阶段的人口从周初的1000万左右增加到近3000万。铁农具的使用大大增加了人们摆脱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他们在荒山上从事开垦活动,他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现了更合适的作物,并且驯服了牲畜...

使用牛耕是人类驯服动物的一个例子。在此之前,我们的祖先也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耕作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人口爆炸似乎成了一件可以预见的事情。

再者,与生产力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生产力的变革(从刀耕火种到牛耕)改变了生产关系。最有说服力的是井田制的解体和私田的出现。

战国时期,井田制的崩溃和"私人领域"“土地”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成为社会资本。尤其是私田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种在土地上的东西是自己的。这样极大地调动了种田的积极性,粮食增产了。然后有人问,战国时期不是对农业有破坏性吗?

答案是肯定的,战争直接导致了农业减产。但是这个时候虽然战国时期有战争,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稳定的,各国都比较重视农业。最著名的是"都江堰"是的。水利工程的发展给了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一时期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农业在极端天气出现时仍能保证一定的收成。

在这个过程中,水利首先保证了农业的丰收,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增产,使大规模的人口增长成为可能。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平民人口增长迅速。

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农业人口不等于军队数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增长确实是"百万大军"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百万大军很可能不是指正规军的数量,而是指农业人口、商业人口和其他人口的总和,以军队为主。

单单生产力条件下的战国,就已经具备了百万大军的条件。

二:从整个时代背景看战国。

战国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肉搏、战争、血腥和屠刀。将军和士兵开始发疯,"中国男人能够面对最艰苦的战斗"。战国时期,秦国是最受欢迎的国家。当时被东方六国鄙视的秦国颁布了一道特殊的圣旨,求德令。"我怀念前任的意义,常常心痛。宾臣可有奇谋强秦,臣敬官与他们共地。"

这是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秦国的虎狼之师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战国时期的征服变得更加残酷,甚至在夜晚的战场上,也经常能听到鬼魂在夜间嚎叫。战争成了常态,士兵和粮草的供应成了问题。这个时候,难免要"抓壮丁"。前面说过,百万大军是各类人员的总和。他们可能前一天还在地里忙着小麦秋收,还在和邻国的商人做生意,却不知道明天可能就要上战场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这些被抓的人暂时战斗力不大,只能跟着主力部队四处奔波,左进右退。一旦主力部队仓惶撤退,只会被牵着脖子。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人的命运无法由自己决定,没有选择和狡辩的机会。

敌军将领之一"Kill "文字让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没有墓碑和贡品。这就是我们在历史记录中看到的。城破,斩首十二万""柯英,斩首七万"。

这些无辜的人在战国时代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就像乱世的人无法预知自己的明天一样。

事实上,战国时期训练有素的常备军数量非常有限。从春秋到战国,生产力的明显提高使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农业上。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之前,基本没有大规模的战役。当时,楚国临海,鱼米之乡。依托以上齐、长江航线,拥有庞大的物质基础,出产可观的粮食。即使在秦楚之战之后,秦国也没有占到多大的优势。

只是后来秦国发动战争统一天下,此时只有秦国扩军备战。东方六国的正规军基本没什么大区别。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战国时期的常备军数量并没有记载的那么多,但是在总人口上却是一个很大的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从文化观念上看战国。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此时的文化争夺程度比春秋时期略低。为什么这么说?法家的治国理念在秦国生根发芽,天下一统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期是战略家发挥作用的时期。

这里我要介绍一个人,苏秦,佩戴六国印章的人,是鬼谷门下著名的军事家。学成归来,苏秦拜见周朝君主,遭到断然拒绝,但他变卖家产,踏上了周游世界的旅程。风餐露宿不用说,受尽屈辱,但总会有走运的一天。

燕文公对他的联盟很感兴趣,所以他挂了燕国的印章。由此,六国将印在结盟的道路上。扬名立万

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来看,谋士的匠心似乎让战国时代更加精彩。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多说三个字"。

At "多说三个字"在文化心理的影响下,为了给对手一个心理上的惊吓,往往会夸大己方部队的数量,比如自称"百万大军",往往实际实力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当然,这种威慑并没有对战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什么该杀或杀,什么该占或占。而且在一些非野战(如丛林战)中,不可能在深山密林中伏击几十万大军,不仅不利于军队的机动性,还容易被敌人包围。

所以这种数字上的夸张更像是一种恐吓,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威慑敌人,又能加强我们的军事力量。通过纵横家的战略智慧,战国时期的战争更倾向于一种艺术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战国时期,军队数量远没有记载的多,但无疑伤亡惨重。

同样在战争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杀戮和被杀戮。那些无辜而悲惨的人似乎是这一切的受害者,尽管他们并没有错。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生产力、时代背景、文化心理)的阐述,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军队数量远远低于同期的人口总数。当然,百万大军的数字不仅仅是文化心理的作用,更是那些无辜百姓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