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迟迟不立扶苏为太子?(秦始皇为什么不立扶苏为太子)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1 22:26

秦朝的灭亡可以说不仅仅是赵高的功劳,如果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做了别的事情,可能就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王子的问题。秦始皇迟迟不立太子,有识之士都看得出来,除了傅肃,基本上没有人是合适的接班人。秦始皇应该也明白这一点,

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立傅肃为太子呢?而在他死前的最后一刻,傅肃为什么要主持他的葬礼?如果他不喜欢傅肃,就不该有这样的遗产?

千古一帝秦始皇,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大事,他的辉煌业绩和武功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但嬴政皇帝迟迟不立贤者长子伏肃为皇太子,最后让赵高和李斯合谋立胡亥这个无脑之子为帝,导致大秦帝国二代灭亡。不难过吗?根据我的理解,秦皇没有及时立傅为太子的原因和派傅肃监军的意图分析如下。

嬴政皇帝勤于国事。他给边境的部长和报纸写信。他从不过夜,所有的都在同一天完成。所以嬴政皇帝并不热衷于男女之事,但男人对自己的第一个女人总有记忆。傅肃的母亲是土生土长的齐国人,端庄贤惠,美丽温顺,是嬴政的第一任妻子。所以嬴政在生下儿子后,给第一个儿子取名福苏,意为欣欣向荣的小树,对儿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嬴政之所以不立皇后,不立长子,是为了从众多的儿子中选一个贤人做秦国的接班人。在他称帝后,他没有被他母亲的家族或国家高官吓倒。这是嬴政从自己的亲政和赵武灵王的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傅苏少而聪明,长而敏锐。大家都说傅肃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勇者,是大秦帝国接班人的最佳人选。

按理说,嬴政皇帝应该及时确定辅佐肃的皇太子位置,因为嬴政皇帝四十多岁,辅佐肃二十多岁,而储君的早期建立是国家的长期大事。但在“焚书坑儒”事件中,傅肃站出来反对嬴政皇帝的决定;对于国家千年工程,傅肃认为应该慢慢测绘;对于六国复辟,傅肃认为应该由徐来治理。这些政治上的分歧让嬴政皇帝觉得傅肃太心软了。作为铁血大秦的皇帝,他应该是有脾气的。所以嬴政皇帝没有及时确定苻肃的皇太子位置,而是派苻肃去九原监军。

嬴政认为,傅肃远离朝廷可以避免朝廷的权力斗争,是保护傅肃早逝的重要手段。储君向来事关国家安全,有权有势的大臣们经常为储君的立场偏袒一方,最终导致国家最高领导人之间的不团结,失败的王子必然会死去。

嬴政皇帝派傅肃到九原监军,不是为了流放傅肃,也不是为了刺探孟田。因为傅肃的政见与当时的国家政治不符,不能留在朝廷;但嬴政却通过让傅肃掌管大秦最精锐的30万边防军,向世人宣示了傅肃的重要性。于是,嬴政派儿子苻肃到九原监军,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苻肃,给苻强大的靠山——大将军孟田。

嬴政,一个从血与火中挣扎出来的皇帝,深知六国复辟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恶战。有了伏肃之仁,才能纠正秦律的弊端,宽以待人,让天下百姓安心。这样六国复辟就成了无水之源,即使复辟也不能引起混乱。如果六国复辟,那么蒙恬将军将率领精锐部队南下平叛,蒙恬就可以算和局,自反。

蒙恬是嬴政的同父异母兄弟。他们一起平定了老艾之乱,打败了吕不韦,为嬴政的个人统治奠定了基础。嬴政敢把最精锐的三十万军队交给蒙恬,说明他们两个是有同理心和信任的。蒙恬是大秦最后一个有威望有实力的老牌名将。曾北击匈奴,退七百余里。匈奴人非常害怕黑秦军。

嬴政皇帝把长子福肃交给蒙恬的意图很明显。意在让傅肃在军队中锤炼,在军队中有威信。最重要的是傅肃和蒙恬结盟,共同扶持大秦江山。是的,过于急功近利的华夏文明的巩固,导致了人民的生活艰难,人民的反抗。嬴政皇帝希望他的长子傅肃在继承王位后纠正这些政策。所以在嬴政最后一次东征后,楚越生病,他坚持北上九原。临死前明确了伏肃皇太子的位置和蒙恬托付国家的重任。

但是,对于嫉贤妒能的华夏人来说,这有多难。嬴政皇帝在沙丘宫突然猝死,留给傅肃的圣旨上写着“兵归蒙恬,与会,葬于咸阳”。最终赵高和李斯合谋更改圣旨,给了大秦最后的希望——伏肃和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