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为何要派赵括前去迎战?为何不是廉颇?(长平之战为什么要把廉颇换成赵括)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1 19:13

相信很多人对这个习语都很熟悉,它出自战国时期赵国一位著名的士兵赵括。也是因为赵括的失误,赵国的四十万精锐被秦国打败。从此以后,赵国再也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了。这也为秦国的统一埋下了伏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括这个名字,在后人眼中,成了自吹自

擂、实际无用的代名词。几千年来,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

但是,当大家都习惯了这个观点,就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了。现实历史中的赵括,真的是这样一个只知道说话,却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傻子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赵王为什么要把全国的四十万精锐全部交给他指挥?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赵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1.赵括是个什么样的人?

诚然,赵括在长平一战中几乎损失了赵国的全部精锐,彻底丧失了与秦国对抗的勇气。但是,仅仅从这一点就认为赵括是个没用的傻逼,那就太天真了。

即使从最愚蠢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纸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既然如此,在比东汉早几百年的战国时期,赵括为何纸上谈兵?唯一的可能只能是后人强加的!

历史上真实的赵括,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得多。

赵括出身名门,父亲赵奢是赵国底层收取地租的普通官员。因为他在收租时不怕强权,所以平原君看中了他,然后他升到了最高层,开始掌管整个赵国的税收。在赵奢的统治下,赵国的赋税连年增加,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国力。

简单来说,赵括的父亲赵奢本来就是一个平民,是一个非常善于管理经济的平民。

至于后来,赵奢如何成为一个著名的明星是另一个原因。因为当时秦国派兵入侵赵国,赵王向满清文武百官求教,大家都觉得不能去救援,连老将廉颇都这么认为。但是作为一个平民,赵奢主动提出阻止秦军,最重要的是赵奢不是胡乱开枪,而是真的有本事!他带兵阻击秦国,居然打赢了连廉颇都觉得没有胜算的战争。

也正因为如此,赵奢成为了赵的明星,与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

说到这里,赵奢,我们还是回到赵括。有这样的父亲,你以为赵括再胆小,也不会懂什么军事吗?当然,即使在习语的故事里,也只是说赵括只会空说白话文,可能对军事略知一二,但不知道如何实际带兵。

但真实情况与我们的传统印象相去甚远。

其实赵括从小就是赵奢带在身边的,在军中历练,可以说是深谙军事。而且史书上已经记载的很清楚,有一次赵奢带领赵攻打齐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攻不下理想城。对此,赵括提出,要给已经弹尽粮绝的城市送去几包粮食。后来果然如赵括所料,城内军民因为这几包粮食开始自相残杀,城内军队完全失控。最终,按照赵括的计谋,赵不流血拿下了城池。

后来,赵括的计划得到了著名的易的赞赏。后来,乐毅加入了赵国,在赵王面前称赞赵括。

有了乐毅这位顶级球星作为信用代言,赵王自然要重视赵括。

2.赵括是怎么成为教练的?

说完了赵括本人,再来说说长平一战前,赵括是如何成为赵的主教练的。

其实,赵王之所以让年轻的赵括上位,并不是因为他昏庸。相反,这是因为他不得不这样做。

长平一战的背景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随着秦国国力的增强,向外扩张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战国七雄中,最先受到秦国冲击的是离秦国最近的韩国和赵。

其中,韩国最弱。

当时,秦军首先进攻上党地区。此地在秦、汉、赵交界处。如果秦国赢了上党,以后赵国和韩国都会被动。

面对秦国的进攻,当时的韩国无力抵抗,韩国国王只能自认懦弱,把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秦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上党,自然是喜事。但问题是,偏偏上党地区的守备司令是个难对付的人,不肯向秦投降。韩王的命令来了以后,守将狠心,干脆投降了赵。我宁愿投降赵和上党地区,也不愿投降秦国。

这样看来,本来是秦汉之间的战争,反而把赵卷了进来。

对于当时的赵来说,能够拿下一方那么大的土地,自然是天大的喜事,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于是,赵王立即派老将廉颇率军前往上党增援。但可惜的是,入党的守将虽然有很强的骨气,但身手一般。等到廉颇率领大军赶到的时候,上党已经被秦军打下来了。

如此一来,赵军面临的处境就相当尴尬了。

立即率军班师回朝?在那种情况下,秦军肯定会在背后捅他一刀,这是不明智的。而如果和正面交锋,恐怕赵的损失会大到无法接受。

所以这一次,老将廉颇采取了最正确的策略。

等待攻击。

战国四大名将中,廉颇以防守著称。当时,赵驻扎在昌平,远远地面对着。因此,秦军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如果你正面进攻,面对廉颇的防守,你几乎肯定会输。如果撤回军队,上党地区肯定会落入赵手中。如果军队在上党呆久了,秦军会慢慢自杀。

因为当时的上党地区离秦国比较远,运输和补给成本太高。赵则是在家门口作战,补给线更短。如果我们再拖下去,秦军的军事优势将不复存在。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赵主动换帅,然后主动进攻。

这个方法看似天方夜谭,但最后秦国真的做到了。赵王居然代替廉颇,让赵括率军。

那么,在那个时候,王召,他的头破了吗?

当然不是!

赵王当时改廉颇的原因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当时秦国在赵国境内煽动舆论,说廉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与秦国作战。如果是赵括,秦国早就被打败了。这种舆论在当时的赵相当流行。赵王再怎么信任廉颇,面对这些流言蜚语也必然会疑神疑鬼。就算他自己能坚持,朝中大臣也不会信任廉颇。

另一方面,赵国当时的国力实在承受不起这场消耗战。

当时赵国的综合国力远不如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而且赵国地处几国交界处,连年战乱,远不如秦国有利。因此,即使是在国内作战,廉颇军队所需的补给对赵来说仍然是难以承受之重。如果再拖下去,最后只会两败俱伤,败给秦。

就在这个时候,赵王有了另一个选择,一个年轻的将军,他就是著名的乐毅。如果你是王召,你会选择换教练吗?

所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括当上了赵国军队的统帅。

3.长平之战是怎么输的?

客观来说,赵括刚刚接手赵军之后,其实打得还挺出彩的。

赵括出任主教练后,迅速进行大规模人事调动,更换了大量主战将领。这时候,秦军已经无法长时间进攻,他的精神已经丧失。而赵军防守时间长,心理上有一定优势。

所以,当赵括率领赵国主动进攻的时候,一开始,秦国实际上是节节败退,损失了很多军队。

然而,此时的秦却变了个人。

全军总司令由著名杀手田雷取代。

如果是面对一般的将领,赵括的军事才能,其实是足以应付的。然而,在田雷面前,他缺乏实际组织军队经验的这一弱点将被迅速放大。毕竟这是赵括第一次当主帅,指挥几十万大军。

偏偏第一次统一军队就遇到了田雷,这只能说赵括命不好。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赵括想通过欺骗战败的士兵来引诱秦军进入包围圈,但他根本没有上当。反而将计就计,让赵括率领全军,彻底脱离长平防线,与秦军决战

决战时,赵括要一支奇袭部队从背后偷袭秦军,然后再进攻。但我不想提防伟大的田雷,我提前解决了这支奇袭部队。然后,将计就计,突然反攻赵,一下子把赵打晕了。这次赵括想引赵回昌平,却发现退路已经被秦军切断。

此时的赵国已经完全陷入了秦国的包围圈。

然而,即使在绝境中,赵括还是想出了对策。他的对策叫做假装投降,就是在秦军投降时突然袭击他。但一点也不上当,又让赵组成一支每百人的队伍投降。这样,赵括的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没有退路了。

计谋被破解的赵括无奈,只好率军突围。然而,身陷重围的赵灿军如何再次突围呢?在突围的过程中,赵括也被秦军开枪打死。

没有教练的赵军别无选择,只能真的投降。面对投降的几十万赵国军队,也犯了一阵子的错误,因为对于这几十万投降的赵国军队来说,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而有了这么多赵的军队,造反实在是太容易了。所以最后,没有办法。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将这二十万人交给赵,并且全部被杀。

此战之后,赵彻底溃败,再无回天之力。

客观来说,赵括的技术其实没那么差。他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他面对的是田雷,一个才华横溢的名人。如果赵括能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上统帅的位置,多积累一些统一军队的实践经验,或许不会输给田雷太多。而赵括最后的生死突围,证明了他的勇气。

当然,输就是输。赵括的失败确实是因为他没有组织军队的经验。所以用纸上谈兵来形容赵括的失败也不算太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