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农业弱于吴魏为何诸葛亮还要强行北伐导致缺粮?(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1 17:39

刘备拿下汉中后,蜀汉的实力虽然一度达到顶峰,但与吴魏相比仍处于劣势。而且关羽大败麦城,导致荆州失陷,刘备攻吴失败,蜀军大为削弱。这一系列事件对舒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其实蜀国的农业比吴魏弱,这也是诸葛亮北伐总是受限于口粮的原因。如果魏军以蜀军后

勤为目标,恐怕会给诸葛亮带来很大的麻烦。诸葛亮知道粮草是远征的基础,为什么在粮草不够的情况下还要强行出征?

蜀汉是公认的三国中最弱的,这与蜀汉的底子薄有很大关系。

在粮食和人口决定国力的时代,蜀汉政权最缺的就是人和粮食。早在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就采纳了韩浩的建议,在许昌地区开荒(屯田由士兵开垦,农战合一),为曹操后来的一系列战役奠定了农业基础,这也是曹魏繁荣的源泉。

孙策在建安五年(200年)平定江东后,也致力于发展生产。黄武五年(226年),吴栋已在全境设置校尉,保证了吴郡的粮草供应

与魏、吴相比,刘备起步最晚。建安十三年(2008年)占领荆州五县,才有自己的根据地,但没有耕种土地。这是因为荆州地处四战之地,混乱的环境和不间断的对外用兵,使得刘备无暇分兵开荒。

此后,刘备取"吴蜀夺益州之战、汉中之战乃至夷陵之战。男人应该战斗,女人应该被运送"竭泽而渔的战术,虽然为蜀汉打下了基础,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汉中之战,刘备作为胜利者,只得到a 空城,曹操撤退时已将汉中人口全部迁走;夷陵之战让蜀汉葬送了数万丁壮,这对起步较晚的蜀汉政权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诸葛亮当政的时候,实际上继承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正如他在《模型》中描述的那样:"今下三分,益州疲弊,此亦关键秋。"

按常理,在接连几次军事重创之后,应该充分利用蜀中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发展生产,打好基础,尤其是成都平原,最适合开发屯田。这也是历代王朝在强盛之前,强调农业,抑制商业的必由之路。

然而,蜀汉的开垦起步很晚,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天,诸葛亮才在五丈原开荒,这才算结束了他的北伐。很明显,这次填海只是为了长期对抗司马懿的临时措施。下一次垦荒将在景尧五年(262),但这一次也是姜维为避灾而采取的临时举措。

是因为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足够支撑十万大军打休班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魏、蜀、吴中,的人口最少。以蜀汉灭亡前夕的人口数据为例。户籍人口94万,但有盔甲的士兵和官员多达14万。当然,还有不包括在登记册中的隐藏人口,但登记的人口是蜀汉收税的基础。剔除老弱,蜀汉农业支持比例接近5:1。

蜀汉在建兴十四年(236)、颜夕十年(247)、颜夕十七年(254),曾多次在广都、新繁、绵竹等地安置从魏国掳来的人口,这也证明了成都平原人力不足,荒田大量。另外,诸葛梁冰出祁山,姜维出兵陇西,都是粮草不足。

由于的农业基础远弱于魏武,诸葛亮用什么支撑北伐?

1984年,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东吴左大宗师朱然的墓。在出土的钱币中,考古队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6000枚钱币中,只有少数是吴栋大全币,大部分是蜀汉太平百钱。

无独有偶,在清理其他墓葬时,大泉、千泉平均不超过十座,却出土了大量蜀币。这意味着大量蜀汉钱币流入东吴。

三国时期,吴、蜀结盟,两国进行贸易往来很正常。历史:东吴从蜀汉购买了大量的蜀锦和马匹。对此,诸葛亮曾经说过:"今民穷国空,敌资已定,惟耳赞"。据舒杜甫说,仅成都就有76000名织工。

但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还没有在蜀中发现吴币。这就导致了一个悖论:如果蜀汉出口大量产品,就不可能同时出口货币。

因此,蜀汉一定从东吴进口了一些材料。三国志包含:"吴的西方式"没有说是什么物资,唯一有可能的是蜀汉最缺的战略物资——粮食(蜀中铜铁盐可以自给)。

根据经济学理论,蜀锦的附加值大于农产品,剪刀差可以使诸葛亮以最少的人口投入迅速获得最大的回报。难怪《蜀都赋》中描写的成都是"公司里有很多钱,货物堆积如山...水粉的味道在番禺的故乡流淌"场面的繁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向重视农业的诸葛亮,把大量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人用于织布。就连诸葛亮也在家里种了800棵桑树。可见诸葛亮"要打败敌人的资本,只有赞耳"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经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