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如何对待武将?南宋军事更加疲软(南宋军事被怎么拖垮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0 17:00

南宋初,国家已经走投无路,所以当时朝廷只能把武将的位置放在第一位,重文轻武的局面得到改善。但有些皇帝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就在一件事上模仿北宋的做法,导致南宋军事衰弱,最终走上亡国之路。事实上,南宋有机会改变现状。可惜关键时刻,没有能看清

形势的英明君主,结果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灭亡之路。我们来学习一下南宋是如何对待武将的。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关注了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局面不再出现;

二是如何巩固新王朝,使其不再是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赵匡胤,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被逼"穿着黄袍",起兵篡夺新政权,通过豪饮、威胁和利诱的方式,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军权。此后,经过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精心管理,宋代文官治军制度逐渐形成。从此,地方将领的军权完全移交,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彻底结束。

但南宋初期,随着金兵的推进,武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稳固国家,统治者也不得不默认武将的地位超过文官的事实。建言四年(1130年),高宗下令撤销禁军营部,改禁军营、禁军营为神武军。从此,南宋正式形成武将握兵权的局面。

看到朝廷放开了对武将的控制,南宋的将领们迅速招兵买马,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到绍兴五年(1135年),南宋已形成五大军事集团。这五个小组分别由韩世忠、刘光世、张军、岳飞和吴军领导。

在后来抵抗金军的过程中,这五大军事集团的实力不断扩大,几位将军还在自己的地盘上拥有民政和财政大权。而且战争中形成的友谊比上下级关系更坚不可摧。许多士兵为了表示对将军的忠诚,以将军的姓氏作为自己的名字。

宋朝以黄袍立国,警惕武将之性。虽然金兵的边缘进攻暂时得到了遏制,但武将对皇权的威胁一直是宋高宗的心病。为了使赵翼牢牢掌握皇权,宋高宗在战局稍缓时就开始削弱武将的军权。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文官吕颐浩掌管江淮和浙江的军事。

嗅觉敏锐的士兵看出了皇帝压制武将的心思。此后,宰相张浚在宋高宗的暗中支持下,开始推行文官治军,削弱武将的军权。张军在韩国多年,懂得软硬兼施。这位军事指挥官掌管军队已经很多年了。如果贸然收回军权,必然导致灾难。

为了稳定局势,他先以镇压地方起义为名,将岳飞转移到其他地方,然后在岳飞辖区内设立中央管理机构。岳飞忠于大宋,自然服从朝廷的意志。见此计划奏效,张军继续在刘光世、张军等人处炮制。很快,全国形成了以张军为中心,各军事集团为后盾的进攻态势。

如果张浚继续按部就班地收回军权,那么宋高宗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惜做出一些成绩后,张军开始发脾气了。为了迅速收集权力,他两次写信要求罢免刘光世。执掌军队多年的刘光世认为自己问心无愧。此时看到朝廷对自己如此怀疑,不禁为兔子感到惋惜。

后来,为了向朝廷表明自己无意谋反,刘光世以自己身患重病为由,要求朝廷退兵回国。刘光世突然离职,他的下属变得不稳定。许多人向徐金国投降。宋高宗看到局势已经失控,所以他不得不暂停电力收集。此事发生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日益紧张,所有将领都处于焦虑状态。

此后,宋高宗下令稳定将领,但也使得收回兵权越来越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宋高宗削弱军事力量的愿望变得越来越迫切。张军吸取了以前的经验。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宋高宗选择了老成持重的赵鼎来主持这次停电。赵鼎在心里计算了几次,决定采用静制动。

于是,他向高宗建议:让高宗出面,先缓和朝廷与武将的关系,然后以提拔奖励为名,放权收权。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将岳飞、张浚、韩世忠召回临安,分别授予他们枢密使和枢密使的职位。

从表面上看,三位将军都已升任官职,有能力参与最高军事决策。但实际上,这三个人与军队的联系被无形地削弱了。不久后,宋高宗亲自向三人发布了中央意志:"所有的军队都由我指挥。没有将军能在军队中独揽大权。"接着,宋高宗扩大了军队中层将领的权力。

这样,中层军官的忠诚就从将军变成了皇帝,武将总司令的权力就减少了很多。宋高宗见自己的计划初见成效,于是趁热打铁发出了第二个命令:"将来,军权将由朝廷掌握。如果我换个猴子上的将军,可以直接派公务员去做。公务员进部队和我进部队是一样的。"

当这个命令达成的时候,就意味着文官的地位已经完全压倒了武将。今后,皇帝信任的文官将掌管军权。此后,宋高宗从军事指挥官手中收回了兵权。但这也直接导致了南宋在对外军事上的弱势。南宋时,你虽能窃得江南安宁,却永远无法收复昔日河山。

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绝望的南宋,随着赵敏和卢秀福以及赵、宋皇室800多人集体跳海自杀,被众多忠臣追随,十万军民跳海自尽。至此,南宋彻底覆灭,与蒙古长达40余年的角逐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