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会惨败?双方兵力各有多少?(八里桥之战清军兵力组成)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0 09:52

八里桥战役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一场战役。但是清军总共派出了2.5万到3万人的军队,却被只有8000人的英法联军打败了。虽然清军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神勇,但是双方装备差距太大,加上对手在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清军根本

不是对手。最后的结果可以说是一边倒。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场战役,了解一下清军到底败在哪里。

"八里桥之战"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是法军与英法联军的激战。在这场大战中,三万清兵精锐,在当时清朝最有实力的将领率领下,与英法联军的八千大军作战。但战争的结果是清军损失1200多人,而英法联军只死了5人,伤了几十人。

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双方伤亡数据差距这么大?

其实整个战斗的布局是没有问题的。当时由于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清廷与英法联军谈判失败,英法联军决定从天津出发,北上攻打北京。

僧格林沁的任务是阻挡英法联军进京。他先率领7000骑兵和10000步兵驻守张家湾,形成第一波阻击。然后派副总司令阿杜伊勒东带4000骑兵驻守八里桥地区,形成第二波阻击。为了防止英法联军从其他道路进攻北京,僧沁在各个路口布下兵力。1000名骑兵驻扎在马句桥的东南面,防止英法联军绕道。驻通州绿营4000人,由直隶府尹程宝指挥。从祁华门以东到定福庄,又驻扎五千人,由副都统盛宝率领。总之,僧沁为了万无一失,在各条线上都做了防御布置。

既然各条战线都有防守安排,为什么僧众最后惨败?是因为桑林沁的军队不勇敢吗?

我们来听听敌人对僧沁的部队在这场战斗中是否勇敢有什么看法。

法国军官吉拉德在《法国与中国》中这样描述:"八里桥战役,中国军队以罕见的勇气向盟军发起了迎头痛击...他们大声向前,勇敢地、反复地冲向杀戮...他们宁愿不退,勇敢坚持,全部被当场击毙。"

保罗·瓦兰在《中国的故事》中说:"他们没有一个撤退,全部殉职。"

德里松伯爵在他关于译者的笔记中说:"敌人已经被打退了两次,但还没有放弃,正准备同心协力争取通道...死亡从未停止,但没有吓倒这些不屈不挠但勇敢的战士,他们从不退缩。"

不需要引用太多,只要看看这些资料,就能明白桑琴军是多么的勇敢不屈!

那么,既然僧沁的战术布局得当,清军又那么勇猛无畏,为什么这场战役会那么窝囊,败得那么惨呢?

原因很简单。这场被称为两个时代之战的战役,是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的跨时代错位对抗。

僧沁的军队是当时最强大的冷兵器军队,尤其是作为蒙古专家,他配备了最先进的骑兵队伍。如果这支军队只在冷兵器时代作战,那么僧沁的军队将所向披靡。桑林沁的始祖成吉思汗曾率领蒙古骑兵纵横天下。当时没有军队能和他抗衡。桑林沁拥有的骑兵也有这个特点。

然而,当桑格林钦指挥骑兵冲向英法联军时,英法联军立即用火箭弹和弹片袭击了桑格林钦的骑兵。这些威力巨大、声音巨大的炮弹在骑兵中遍地开花,瞬间让骑兵战马惊慌失措,相互冲撞,四散奔逃。

骑兵撤退后,桑林沁连续重整旗鼓,组织了数次进攻。但每次都被英法联军的炮火打败。

僧沁的步兵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他们也有火器,但装备极其简单,主要靠手中的大刀和长矛。但是,大刀和长矛只能肉搏。无论步兵如何冲锋,都无法靠近敌人,与他们展开肉搏战。

换句话说,勇气和无畏在这里是没有用的。僧沁的军队越勇敢,被杀的次数越多,战败的次数也越多。

虽然桑戈林臣组织了梯级防御,但张家湾的阻挡很快被击溃,不得不退守八里桥。同样,八里桥也没能形成有效的防守。僧沁损失数千人后,英法联军很快就为之大动干戈。

这场战争结束,法国将军蒙托班回国后,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将蒙托班命名为"八里桥伯爵",还提议给他五万法郎的年金奖励。但当时很多法国议员反对,说这是正义的"一场热闹的战斗"只是不值得这么大动干戈。

的确,冷兵器打热兵器不是很可笑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提出"向外国人学习控制外国人"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