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真的是东晋万对抗前秦万?真实情况绝非如此(淝水之战东晋为什么赢了)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0 04:13

淝水之战作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例,一直为人们所敬仰。据记载,双方战力相差甚远。东晋只有七万人,前秦却达到了八七万,十几倍,但是最后东晋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人们对主帅也是非常敬佩的。然而,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有这么多人,恐怕东晋早就

灭亡了。

中国人向来喜欢讲以少胜多的战例,比如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尤其是淝水之战,作为一场罕见的空弱小的南朝对强大的北方政权的胜利,被人津津乐道。最引人注目的是,东晋以7万余兵力击败前秦的87万大军,兵力比为1:12。

不过可惜的是,东晋虽然以少胜多,但是双方的实力并没有夸张到1:12。那么真实的比例是多少呢?淝水之战的颜色可信吗?让我们逐一分析。

1.福建有多少兵马?

关于秦晋的总实力,最早的史料见于《金淑苻坚志》。据书上说,383年,前秦全国总动员,命十兵发一兵,征用一切公私马匹。富家子弟被征为余,相当于苻坚的亲卫队。

经过一系列动员,前秦总兵力达到步兵60万,骑兵27万。

至于东晋的实力,《晋书》有两个记述。《苻坚》的记载说有七万多人,《谢玄传》说有八万人。《晋书》成书于战争,距今已有250多年,具体资料不详。七八万差别不大,所以金军的大概数字应该都在这左右。

过去基本上秦晋的两派势力大致比较,东晋七万,前秦八七万。

南朝时,汉兵人数多于兵数。说出来是一种解脱,可惜不是淝水之战的真实面目。

有两点我们必须认识到:

第一,纳入南征序列的前赤兵人数没有达到87万。

第二,从南方征来的军队并没有完全到达淝水之战的前线,真正与东晋交战的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这么说?

据《史记·苻坚》记载,前秦从全国各地汇集兵力,从四面八方汇总,组成四路大军向东晋挺进。

这四支军队分别是傅容所率领的先头部队(30万人)、攻打彭城的姬友两州士兵、来自凉州的军事力量和来自益州的水路军事力量(7万人)。

除了前锋军和益州军的37万人之外,姬友和凉州的兵力没有具体数据。而且凉州名下的部队根本连派出去的都没有,令人怀疑。为什么?因为凉州方向有一场激烈的战争,那就是吕光的西征。

前秦准备南征的时候,苻坚刚刚派大将吕光率领75000将士西征。吕光刚离开河西,在焉耆、龟兹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鄯善、高昌、车氏等诸侯国都派兵帮助秦军作战。在胜负尚难把握的形势下,前秦不可能将河西走廊的兵力调往南方前线。

所以账面上的87万人,有一部分几乎没有窝。这87万人的说法,似乎只是前秦公布的虚张声势。

二、苻坚不佳的分兵策略

当然,先秦没有八七万大军那么多,但先秦前线可动用的兵力远比东晋军队多,所以整体上形成5:1或6:1的优势不是问题。

但苻坚并没有善用优势兵力,而是反复使用分兵策略,完全消灭了实力优势。

如前所述,前秦军队分四路进军,直接威胁东晋国防防线的只有三路,即先头部队、益州军和姬友军。

古代后勤保障能力有限,机动性不足,采取分兵策略无可厚非,但苻坚在战略安排上犯了大错。

益州兵远在万里之外,更不用说了。幽河北兵的主攻方向是彭城。如果沿着彭城往南走,就会沿着淮河进入。芙蓉国先头部队与之配合,重点进攻寿阳地区,两路一南一北,东晋小夜曲,必须收缩防线。前秦军可分合击,主力向淮南汇合,实行泰山压顶式。

但是,傅坚似乎太执着于先头部队的战斗力了。你们到了彭城后,游济炳几乎没有再前进,而是留在淮北,看着先头部队在寿阳斗争。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战略安排,从军事角度来看是极其不可理解的。

如果非要为苻坚找原因,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将士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对两淮地理不熟悉。前秦第一次发动南征时,主攻方向是彭城。结果彭城、盱眙、三阿都被东晋灭了。所以这一次,秦军回来是谨慎的,没有前进,只保持战役威慑,不急于入侵。

事后看来,我们怎么强调自己比古人强多少都不为过。前秦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为过。但这样的举动确实形成了战略上的损失,失去了分兵的意义。

这是大方向分兵战略上的失误。在战役的具体方向上,前秦不必要地分兵。

在战略决战中,集中使用精锐力量,在某一点实施重点突破,进而带动全局抢占优势。即使前线被推平,也要有区别,体现主、从力量,承担主要任务的力量必须在质量和数量上保持足够的优势。

虽然先秦大多数人反对东晋南征,但大多数人似乎只把目光放在先秦的民族矛盾和东晋的道德优势上。但在军事问题上,前秦连年获胜,这让天王符鉴和领兵打仗的将领们对军队的战斗力充满了信心和盲目的乐观。他们似乎认为以前的秦军战斗力远强于金军,对东晋刚刚组建的北府兵不够重视。

就连相对清醒的统帅傅荣也犯了轻敌的错误,在大方向上盲目乐观地分兵。

于是,前秦军,就在一分之下,逐渐失去了数量优势。

这是前秦战败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正面优势只有三倍。

那么,前秦到底有多少军队到达淮南前线呢?

《金淑辅监载记》说傅容有25人,而《子同治监》说有30万人,不详。但据史书记载,似乎晋书更可信。

芙蓉这25万人,包括一支驻慕容垂的部队。慕容垂是被苻坚派去攻打陨石城的。战略上,用来使东晋荆州刺史桓冲的七八万军队。

慕容垂的兵力数量没有直接记载,但参照378年慕容垂攻荆州导致5万兵力,以及淝水大败后慕容垂的兵力为3万余人,可以推断慕容垂分出4-5万左右的先头部队。

即使按照佟健的说法,到达淝水前线的前秦军队也只有25-26万左右。而东晋的北府兵有七万多人,前秦只有三倍多的优势。这真没什么"悬殊"。

更糟糕的是,在如此低的数字优势的情况下,昔日的秦军仍然盲目自信,贸然投入决战。

傅容从寿阳外下石口阻击胡斌的援军,并向傅坚报告东晋兵马不多,援军受阻。我军应迅速夺取晋军主力进行决战。

苻坚当时正率领后续部队驻扎在襄城。他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贸然带着8000轻骑,驰骋寿阳,进入和谐。

也就是说,在苻坚看来,东晋军只有前锋军才能打败。

这种可怕的轻敌感继续支配着前秦高层。直到两军相遇,罗箭一战,秦朝大将成亮的五万人马被东晋大将刘牢之的八千人马打败,昔日的秦军才如当头一棒,意识到局势的不可预测性。

然而,为时已晚。比前秦人更早认清形势的东晋统帅谢玄,不顾双方兵力有差距的情况,主动出击,先行一步。寿阳城下一战,精锐的北府兵大败前朝秦军,创造了足以扭转南北局势的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