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为什么立郭圣通为皇后?后来为什么又废后改立阴丽华?(刘秀为啥废郭圣通)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9 21:52

刘秀年轻的时候,在见到尹丽华后,曾经说过要嫁给尹丽华。后来她真的嫁给了尹丽华,却因为形势所迫嫁给了郭声琨。后来东汉建立,他立郭圣通为皇后,其实就是尹利华建议的。但是后来发生了什么,导致刘秀废除了郭声琨,成立了尹力华?郭声琨被废后的余生是如何

度过的?

当时汉高祖铲平了最后一个异姓王,以为天下定了,于是衣锦还乡,唱起了感动中国、感动历史的《风歌》。光武帝也有类似的故事。建武十七年十月,刘秀荣回乡,但免徭役,修缮祠堂,重修旧屋,设为皇帝故居。他回去参观了过去耕种的田地,详细询问了耕作和桑树的情况,甚至还换了衣服去田里嫁娶收割,感受脚下湿润的土壤。他仿佛回到了20多年前的农耕时光,不禁感到亲切和深深的感动。然后他买了酒,尽情享乐,犒赏长辈和亲戚。这正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无数种味道涌上心头。刘秀虽不能完全体会高祖的慷慨悲凉,但也生出一股豪气,自觉在心头,前途在脚下。

席间,涪陵刘家几个大爷大妈忍不住八卦起他们家从小看着他们长大的光:"文叔年轻的时候就信了。他不善交际,性情也圆滑坦率。没想到,他今天会这样!"

是啊,谁能想到,一个淳朴老实,逆来顺受,老实巴交的涪陵国农民,有朝一日也能当上皇帝!我们再看看历代开国君王,嬴政、刘邦、曹操、刘备、司马懿、赵匡胤、李世民、朱元璋,没有一个不是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而刘秀站在他们身边,感觉像是异类,绝不像是同道中人。

然而,刘秀听说了这件事,但他并不认为这很尴尬。他反而笑了起来:"我统治世界,想用柔道做到。"为什么开国皇帝应该是正义的,而我刘秀就不应该走寻常路,用柔道统治世界。

问题来了,柔道,柔道是什么?当然不是奥运会项目。如果真的想搞清楚,那就看看刘秀在东汉建武十二年基本完成统一大业后说了什么,说了什么吧。

建武十六年,刘秀派遣使臣,化解各郡流民之贼,给他们土地和粮食,让他们安心工作。和土地的落实程度,努力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天下事稀稀拉拉,却失于隐秘,治贼刻不容缓——再大的贼,以前也是良民,王莽不懂这个,就把良民变成了贼;刘秀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可以把小偷变成好公民。这才是真正的"天下无贼"。至此,天下定,牛马吃草,自行车露宿,道路不接,夜不闭户,一派太平景象。

涪陵开战已经十几年了,刘秀一直在跨马作战。每次发兵,他都觉得美人一定是霜。每次他使用武力,他的亲戚和朋友都死了。终于天下太平,只见秋风四起。他完全没有能力,回到万里。因此,刘秀真的不想再打了

我只愿投艺,且让马儿去南山;只求休整部队,谈何修路,百姓小康;只愿时光安静,国家平安;只愿世界早日美好,年复一年。

有一次,之冠姜向请教兵法,讲了他当年的战功,而却仰望星空空,脚踏实地,叹息道:"昨天,卫灵公要求圣人发动战争,但是孔子错了。这件事你管不了!"而正是因为这件事,刘秀起改变了太子的心。刘秀发现刘绛过于热衷于军事,经常表现出将来开疆拓土、剿灭蛮夷的想法。刘秀对此很无奈。他虽然是个军事天才,却厌倦了多年的战争,比如南北征战,血腥杀戮,你将何去何从。刘江对武力和成就的极度渴望只让刘秀感到绝望。他不敢想象一百年后刘江会做什么,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什么。

其实,刘秀之前的放弃,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对尹丽华的感情更深(或者说为什么要等十几年),而是因为他想换太子,但要想成功换太子,得先换皇后。否则就像刘邦和万历一样,只想换太子,不敢换皇后。他怎么可能成功?

因此,刘秀必须更换女王和王子来继续他的政策。据史书记载,汉平帝时天下还有5900多万人,但经过几十年内乱,只剩下不到1000万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到建武末期,世界人口只有2100多万,并没有恢复。这个时候,世界疲惫,人坚毅。为了生计,东汉帝国至少要保证近百年的和平发展期。

自古知兵者不善战。只有真正了解战争本质的伟大战略家,才能真正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所以,与其打仗,不如打仗,圣人也。

此外,刘秀多年来一直在北方旅行。他造了一辆战车,可以赶几头牛,放在码头上震慑匈奴。不久匈奴因内讧一分为二,南匈奴依附其上,东汉绵延千里。人们看到了,都说:"预言汉九世在北方千里之外,是恶吗?"建武二十七年,北匈奴终于屈服,派出使节与汉朝谈判。没想到,臧宫和马武毅然主战,他们写道:"胡人贪利无度,无礼无信。穷则磕头,安则侵盗。北匈奴连年干旱蝗灾,千里光秃秃的土地,枯萎的植被,饥饿的人和动物,大部分都死了,所以不是中国的一个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何不坚守文德,堕入武林?今不如诱高句丽、乌桓、鲜卑攻其左,遣河西、天水、陇西四郡攻其右。这样,北方的鲁国就要灭亡了,不过只是几年之后的事情。只怕陛下恩情难耐,谋臣不解,以致千古刻石,千古流芳,在当代世无法立足。"

但是刘秀回复了一封信。《黄石公纪》说:‘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求远的人会努力;从远处求近的,必得逃脱,并有结局。这个国家没有好的治理,灾难层出不穷,人心惶惶,民众不自保,还远没有到欲壑难填的地步!子曰:‘恐怕内忧不在此。而且北地依旧强大,屯田驻军,谣言四起,总是不准确。如果能举起半个世界消灭大土匪,那岂不是一个愿望!如果不是合适的时机,不如让人民休息。"

看来,刘秀所谓的柔道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的混合体。他在教育上特别重视儒家思想和风俗教育;政治上,严以察官,宽以治民;文化上,名实严明,尊义;经济上,加强社会福利制度,释放奴婢,扶助贫民,田赋轻佻(刘地租三成,为封建王朝最低)。最糟糕的是,刘秀真的设法简化了管理。他甚至叫停了州县士兵,遣散了数百万人,以减少国防开支,恢复生产。13个省县,400个县,90%的政府官员被裁掉(仅这一点就令人震惊,意味着国家行政支出可以减少90%来惠民,这叫"成本降低1亿元"。这超出了很多倍的行政效率!太神奇了。)

看来,刘秀作为一代君主,确实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爱民如子。他不喜欢喝酒,不喜欢奢侈,甚至不喜欢女人。后宫嫔妃的数量还不如乡下一个小地主。他唯一的爱好,除了读书,就是工作——当农民的时候,他刻苦钻研庄稼,当将军的时候,他勤于军务,当皇帝的时候,他自然勤于国事。史书上说他勤于政事,早上经常望朝,太阳却落下去了。之后,他还召集官员和单身汉们谈论儒家经典,讨论儒家的治国之道,经常熬夜。我喜欢它,我不厌倦它!"(习语"尽情享受吧"有不少孔子"怒而忘食,喜而忘忧,不知老年将至"味道。

所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东汉帝国在"张明·史圣(汉二帝、汉三帝)之后,中国南方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kloc-0之前的繁荣景象。人口达到6亿多,耕地达到7亿多亩。全国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粮食1000多斤,人均粮食320斤左右。这一经济成就远远超过了"文景之治"(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东汉中后期农田亩产达到90公斤,比西汉高一倍多),这与后世的产量有直接关系"贞观之治"跟上。即使在近代,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一直徘徊在这个水平左右。换句话说,东汉曾经把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带到了顶峰。

当然,所谓物极必反,是因为刘秀太过提倡严武修文,结果他的后几任皇帝都没能理解他"如果时机不对"但国家强大了,依然没有扩张,反而把更多的人从北方迁到南方,外族迁入内地,进一步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土地紧张,使得北方三州(西汉鼎盛时期三州汉人近900万,东汉鼎盛时期只剩下300万),政府的控制力迅速减弱。董卓的谋反和五乱花都是由此萌发的。

事实上,东汉时期,边患从未停止过,只是政府忽视了军队建设,多次裁减士兵,甚至逐渐放弃了秦汉以来的地方民兵练兵演戏制度(全部试行)和军功奖励制度(军功奖励制度)。后来朝廷实在缺兵,甚至每年从各郡招募死囚带着妻儿北上。他们士兵的军事素质之低可想而知。好在东汉中前期国力强盛,其名将皆善。他们可以把一群羊变成狮子,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对外战争中占上风。

看来东汉的风俗虽然美好,但从上到下都是真诚守信的,是历代之冠,但毕竟少了些朝气。当然,这对大陆人民来说不是坏事,和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更重要的是,东汉承袭了西汉,对北方胡人有很强的心理优越感,认为他们不需要强大的军备就可以轻松对付。这种优雅的自信是东晋后代的中国人所不具备的,所以我们后来的犬儒主义者很难理解。

事实上,在刘秀本科学习的历史书上有这样一句关于治国的话:"一放松,文武之道也。"我觉得这句话很棒。这个国家和生活一样,需要放松。太松也没关系,太紧也不会松,有弹性。

建武中原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刘秀在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中去世,享年63岁。不久,文冠庄即位为汉明帝。大臣们也称刘秀为光武帝,庙号为世祖。讴歌"世间之功为轻,灾难为武。"这两个字名副其实。至三月初五,光武帝灵柩葬于洛阳北(河南省孟津县白河镇铁斜村西南)原陵,头枕黄河,脚倚邙山,长眠于此。

刘秀的陵墓非常破旧,只有60英尺高。要知道,秦始皇陵高50尺,汉武帝陵高20尺,汉武帝陵平均水平12尺。但是他们谁也挡不住光武帝刘秀的光芒。他一生立意于天地,一生为民,一生为师,一生为天下。他做到了。通过他一生艰辛的攻坚和经营,最终留下了扬帆起航的中兴人。前面的风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