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笔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被甘龙选为状元?揭示乾隆对人才的使用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9 19:39

科举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普通人都想施展才华,进入仕途。科举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的一次宫廷考试中。当时有两个候选人有能力做状元,但毕竟状元只有一个,乾隆很难选谁。后来乾隆皇帝想了个办法,给他们出了个题。结果

有一个考生选择了弃笔,这个人最终被选为冠军。为什么?

科举制度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一直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

众所周知,科举分为几届,包括大考、省考、通考、宫考。这四级考试中最难的是宫考。能进宫考试的学生,学识渊博,学识渊博。

宫考是皇帝的题目,既考他学了什么,又考他的适应能力。宫考,能考出甲等前三名,即状元、探花、第二名的人,一生前程似锦。但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多少人能在三年一次的考试中改变命运?毕竟这样的地方只有三个。

但是考个进士就不错了,你说呢?但是对于那些读书人来说,只有当状元才能实现梦想,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忙着考试。

在古代,普通人想改变命运,只有参加科举考试,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在古代,科举考试是不受年龄限制的。不管你多大,只要你有毅力和梦想,你就能努力工作。古代文人都把得头奖、探花、得第二定为毕生梦想。

说起科举,乾隆当皇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爱新觉罗弘历(1711 -1799),清朝皇帝,清朝第六任皇帝。年份"甘龙",意思"天道长隆"。他25岁登基,在位60年,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63年零4个月。他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

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个很有文采的皇帝。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酷爱对仗。他与才子纪晓岚、小沈阳的较量,总是让人乐此不疲。

其中小学课本上只有一首诗,那就是《飞雪》。

一片接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块,七块,八九块,都是飞进芦花时少了的。

有一次科举考试,两个考生能力特别突出,实在分不出高低,但状元只有一个名额,考官很难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状元。

乾隆皇帝也很尴尬,但是和皇帝在一起的小沈阳跳出来给皇帝出谋划策,请皇帝给一对,考验两个候选人的才能。做下联的是冠军。乾隆皇帝很高兴,觉得很有意思,就亲自出题,考验两人的才能。

乾隆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一副对联来考这两位候选人。这副对联是:刘唐的严索池。乾隆皇帝写的这幅对联,看似简单,实则满篇文章,要细细品味,真的很难。这短短的五个字,其实隐含了五行,因为对联的五个字,每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以五行中的火、金、水为主,很有意境,描写了一个青柳环绕的幽静池塘。所以要做出一副符合五行又很有意境的对联并不容易。

收到皇帝的第一副对联后,两位考生都在苦思冥想。其中一个考生想了想,认为自己真的搞不清楚底线,于是向皇帝求情,说上顶线太难了,考生学术也不精通,实在答不上来。他恳求皇帝允许候选人离开。就在考生们扭头准备离开的时候,皇帝说:等等,你是状元。

所以乾隆皇帝钦点作者为状元,引起了另一位考生的不满。问及原因,乾隆皇帝说这个人选绝对有才华,瞬间就能判断出我的第一副对联不好配,可见此人才华绝对不凡。

同时乾隆爷也看出了这个人选是一个了解情况,懂得接受情况,不会白挣扎的人。他是一个买得起放得下的人。由此判断,乾隆皇帝认为此人是个人才,所以最后会任命他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