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杀时,作为父亲的谭继勋为什么要坐视不管?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9 07:52

历史上每一个封建落后的时代,总会有一批人在特定的时间站出来,主张改革创新。这些人非常渴望把现在的社会和老百姓从泥潭中拯救出来。无论最后的结局是失败,这种创新和变革的理念也是值得借鉴的。在近代史上,戊戌变法是一场大家都很熟悉的改革运动。在封建

社会背景下,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开始了。虽然最终结局是失败的,但对现代中国仍有重要意义。

戊戌六君子中,除康有为和梁启超外,其余皆被杀。遇害者中,谭嗣同的家庭背景并不突出。当时他的父亲谭继勋身居一品湖广总督之位,手握实权,又有如此高的官位,为何对儿子被害仍无动于衷?

政治道路不同,父子关系早已崩塌。

谭家本来就是一个小家庭。谭继勋的父亲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让本已惨淡的家庭雪上加霜。不久后,他母亲也匆匆去世,全靠他大哥抚养。好在谭继勋学习努力,考上了进士,仕途小心翼翼,最终成就了一个大家闺秀。

出身卑微却能得到现在的地位,让谭继准珍惜眼前的成就,也让他害怕家族再次衰落,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性格上,为人处事非常谨慎保守,对待事情也是如此。

后来,变法和政治改革逐渐出现。当时和他是同事的张之洞多次邀请他写信主张变法。但性格保守的谭基准却一再拒绝和抵制这样的活动。也正因为如此,在儿子谭嗣同积极主张变法的时候,为了整个家族的未来发展,他甚至直接和儿子翻脸,站在朝廷顽固派一边。

逆大势而动,改革派和顽固派注定水火不容。即使是父子,他们的感情也会在这样激烈的斗争中逐渐崩塌,没有修复的可能。

就算不是无动于衷,也是无能为力。

但是最后是他自己的儿子把骨头弄断,连着筋。谭基准没有救他的想法吗?但就算有,在当时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下,一个小小的总督说情又有什么用呢?

当时慈禧太后独揽大权,谁敢站出来阻止她决定要杀的人?况且谭继准是个保守派,朝廷的任何决定他都只敢遵从,因为慈禧已经对这场运动怒不可遏了。在他眼里,这是支持光绪、打压自己的阴谋,必须铲除。

另一方面,谭继勋如此看重家庭,谭嗣同没有追究他的罪过,这是好的。这时候如果因为替儿子求情而被慈禧牵连,可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即使谭继勋当时开口,实际效果也只是螳螂,用处不大,甚至可能引火烧身,全家都得不到保护。

谭嗣同冒着生命危险,已经做好了准备。

当时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也请人通知他们情况有变。为了避免杀身之祸,让他们提前逃脱,谭嗣同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但他放弃了。他说:任何国家的政治改革都不是通过流血完成的。现在中国没有这种东西。如果有,我愿意从自己做起。

抱着这样无私的心态,谭嗣同被捕了。在监狱里的那段时间,很多朋友都在积极想办法营救他。有些人甚至想修改他的伪装来代替他死去。谭嗣同依然拒绝,最后英勇慷慨地死去。他死后,他的父亲也留下了一首诗来悼念他死去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