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敦和桓温先后放弃称帝?为什么东晋篡位难?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8 12:26

我们知道,在古代,皇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皇帝也是非常惧怕权贵的。没有一个皇帝希望身边有一个强大的朝臣,因为他们会让皇帝感到威胁。所以皇帝无论是强硬还是温和,都会想尽办法夺走臣子的权力。东晋的时候,有两个厉害的大臣,一个是王敦

,一个是桓温。他们当时都是有权有势的大臣。然而,即使他们手握重权,最终也没有称帝。不能说他们不想,只是没有办法自称皇帝。发生了什么事?

东晋时期,有两个危险的枭雄大臣,一个是王敦,一个是桓温。他们很危险,因为他们不仅全副武装,觊觎皇权,而且还篡夺王位。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完全有能力凭借一己之力夺得皇权,成为皇帝,但都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放弃。为什么?原来这其实反映了东晋皇权的一个特殊性质-";股份制"分布模式,有自己的"防盗"财产。先从两位权臣的篡位行为入手,对东晋皇权的这一特殊属性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王敦和桓温放弃称帝的原因。

1.两位大权在握的部长的危险篡夺

1.王敦

王敦素野心勃勃。东晋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杀为名,调兵反叛,从荆州出发,进逼京师,司马睿派兵迎战,被王敦击败。王敦攻占了首都,控制了皇族。元帝·司马睿说:如果你想要我的座位,你应该早点告诉我。我马上就要回山东琅琊老家了,何必让老百姓受苦。"可见此时王敦如果想废帝自立,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但王敦并没有这么做,最终还是退兵回到了武昌。

有人说王敦拒绝称帝是因为王导的阻拦,但这完全不是事实。第一,王导当时没有兵权,对王敦构不成威胁。第二,王敦向来心狠手辣,一意孤行,根本不会听王导的,更不会顾及亲情。所谓"成大事者,亦可被至亲所杀"何况王导只是他的一个亲戚。

2.桓温

再来看看桓温。太和六年,阿福桓温废了当时的皇帝司马懿,立司马懿为帝,史称简文帝。当时的桓温虽然刚刚北伐失败,但仍然控制着东晋的军政大权,司马懿只是他的一个傀儡。后来司马昱病重,就把国家大事和家事都托付给桓温,命刚即位的司马曜"像父亲一样侍奉桓温"。晚年的桓温加快了篡位的步伐,杀死大臣,索要九锡。但最终,他直到去世也没有自称皇帝。

我们可以看到,桓温有很多机会废帝自立,但最后都没有实现。有人说这是谢安的功劳,其实根本不是。原因有三。a、谢安曾经拜访过桓温,桓温此时伏击了打手,本来有机会除掉谢安,但是最后没有做到。第二,根据《晋书》记载,谢安曾经给桓温送礼,说明谢安默许了桓温的叛逆行为,是无奈之举。第三,桓温晚年要求九熙,被认为是篡位的前奏。谢安以九溪的书信没有写好为由,一直拖到桓温去世。这里看似谢安的贡献,其实是桓温自己没有下定决心。如果他真的想当皇帝,他不在乎一封信写得好不好。

正如朱在《斋藤优子流派》中分析的那样:"谢这样对待桓温,是无可奈何的事。桓温来了,毁了一个君子。还好我要问九锡,我要整理资料。我还是半个学者。如果他成为一个二十点的小偷,像朱全忠一样,那就没什么可做的了。"

你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谢安其实和桓温没有关系,只是桓温太慢了,本来可以一步到位达到目的。但他要九锡,要走各种法律程序,什么都不做。如果他真的下定决心要做大反派,早就把那些繁文缛节都省掉,直接篡位了,谢安也拦不住他。这段话分析的很准确。其实当时是由桓温决定进还是退。毕竟他还是不想这么做。

以上,我们梳理了王敦和桓温篡位并最终被抛弃的过程。可以看出,在稳操胜券的情况下,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皇权似乎对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这与东晋政权特殊的权力分配格局有关。

2.东晋皇权"防盗"属性:"所有部长共享""共享共享系统"

"全世界,都是王者之地吗?领导土地,是王者吗?"封建帝王是帝国的主人,他们从来没有和别人分享所有权的习惯。换句话说,封建王朝是家族企业,大臣们再怎么牛,也只是给皇帝打工,没有更高的薪水,没有股份,没有更大的权力,也是总经理。

即使在宋朝这样开明的社会,也只能说老板是善良的。虽然雇员的薪水很高,但君主和臣民的职责一点也不含糊。而东晋就不一样了,不仅把君王的管理权降到了极限,还实现了君臣兼治。而且,国王对帝国的所有权也被分割,实现了"所有部长共享"。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股份制"王朝。

整个东晋就像一个大型的股份公司。杜南北方士绅和江南土著士绅是该公司的大股东,持有大量原始股。皇室只是股东之一,最多是名誉董事,连CEO都算不上。皇权只是空 shell的一个象征。就算你能轻易取代皇族,你能从中得到的最多也只是公司名誉董事长的头衔,一个傀儡。真正的利益还是在大股东那里,除非你把所有股东一个个消灭掉。不然这个职位真的没有吸引力。

我们可以用一辆装甲车的例子来说明。运钞车上有钱的时候最危险,最容易引来劫匪。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抢劫是最难的,因为运钞车必须全副武装,时刻准备着。没钱的时候装甲车最安全。虽然运钞车此时的警戒意识较弱,很容易被抢,但没有人会去抢一辆没有钱的运钞车。

帝国也是如此。一旦皇帝高度集权,王朝相对稳定,就很难取代。但这恰恰是王朝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一旦取代,就能获得一个皇帝应有的权益。

但东晋时期并非如此。它的权力是分散的,被不同的股东分割和拥有。这些贵族的势力遍布全国。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一方面通过家族公婆,把这些士绅的利益统一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次,这些士族与东晋皇族之间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姻亲关系,因为在东晋,皇族子弟的婚姻只能在各大士族的圈子里选择,东晋皇族的许、王皓甚至皇后,很多都是从士族中诞生的。王敦和桓温他们自己就是许。

也就是说,其实东晋皇室和士族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也就是一点家族的意思。这就是王敦和桓温迟迟不能下定决心称帝的原因。对于王敦来说,就是现在"国王和马共享世界"形势,琅琊王已经拥有了一半的股份,而另一半股份的很大一部分分散在其他股东手中,而这些股东不仅仅是一个利益集团,与琅琊王本人也有利益关系。王敦不仅很难动他们,还等于动了自己的利益,而且这个过程远比当皇帝麻烦。对于桓温来说,也是如此。几次北方探险积累的资本已经让"乔国欢饰"成为东晋的顶级士绅,实权早已超越皇族。这个时候又何必去要求那个空 shell王座呢?

我们可以看到,东晋政权君臣共享、股权分散的权力分配模式,有效降低了皇权更迭的风险。皇室将鸡蛋放在更多的篮子里。虽然这种做法减少了他们篮子里的鸡蛋数量,但至少保证了这些鸡蛋是安全的。这就是东晋皇室如此弱小,始终没有被更有权势的士绅或大臣所取代,而是稳定地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原因。

3.东晋王朝的灭亡——皇权"防盗"属性仅对火葬有效。

东晋产生了王琅琊、谢忱君、王太元、桓和川五大上层士族,下层士族也不少。他们与司马皇族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所以,火葬存在的时候,是王权最安全的时候。

换句话说,东晋的皇权是不可能被这些大士绅推翻的,对皇权的威胁只能来自于士绅的外部势力,与士绅没有复杂的利益关系。比如海贼孙恩。

孙恩是海盗的始祖。他带领手下的海盗多次从沿海登陆,烧杀抢掠,就像暴雨肆虐、破坏力巨大的台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他对东晋最大的伤害有两点:一是引发了东晋末年的连年战乱。第二,屠杀大量东晋士族。比如两年内,陈钧谢家杀了六个人,,会稽的文史,的一个女人都被杀了,其他士绅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直接导致了东晋士族的衰落,而士族的衰落就是皇权的衰落,东晋皇权与各大士族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在本质上被破坏了。

而这时候,刘裕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东晋。刘裕出身贫寒,连平民都算不上,与东晋士族毫无关系。他和王敦、桓温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是东晋的股东。如果说王敦和桓温的篡位还是股权之争,那么刘裕的目的就是直接推翻公司。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员工不管平时怎么吵,都只是公司内部的事情。股东的权力相互制衡。这时,皇权"防盗"这些措施是有效的。但是突然有一天来了一群真正的强盗,股东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耍什么花招,而是直接拿刀说话,股东的灾难真的来了。

结论:

综上所述,东晋的"股权分散"还有"总共有"东晋的权力分配模式使政权具有了一定的安全属性。因为"篮子"鸡蛋太少,掌握兵权的士绅不再觊觎和觊觎皇权。这是权臣王敦、桓温先后放弃自称皇帝的主要原因。东晋皇室与士族结成利益共同体,无法从士族内部打破,威胁皇权的力量只能来自士族外部。

这就是为什么推翻东晋的人不是王敦、桓温这样有野心的士大夫,而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低级军官,名叫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