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和李信灭楚战术有何不同(王翦打得过韩信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8 04:00

秦国拿下韩、赵、魏后,气势势不可挡,秦始皇把下一个目标定在了楚国。楚国虽然已经过了鼎盛时期,但毕竟是一个老牌强国,不可小觑。但是李信夸口说,只要二十万大军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最后还是大败而归。秦王无奈,让王建出征,最终成功灭楚。那么李信和王建

在灭楚策略上有什么不同呢?这段历史还是很有意思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了解一下。

整个国家的力量反对楚国。

秦国发动的亡国战争,带着全国的兵南下。面对王建和秦国的六十万士兵,楚国也表现出明显的困难。最后,项燕输给了秦军,他的儿子项梁和项羽一起活了下来。见势不妙,楚国贵族选择投降,楚王被俘,整个楚国顷刻瓦解。

从此,秦国消灭了楚国这个南方大国,解决了统一路上最强大的敌人,东方只剩下燕国和齐国的残余。之后秦国以旋风的方式解决了燕国和齐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仿佛从未遇到过对手。

即使是举国之力对待的楚国,也从未引起太大的波澜,但实际上秦国灭楚国之战也并非一帆风顺。王建带兵南下之前,秦国派李信率领二十万秦军南下灭楚国,结果惨败。不仅人损失过半,军队的辎重和重型武装装备也全部丢失,可以说是国道上最大的败笔。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楚国,在遇到王建军的时候却束手无策。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本文着重分析这个问题,来看看为什么以毁灭性的方式击败李信军队的楚军,却无法与王建的军队对抗。

楚的内部问题才是关键。

首先,楚国的政治制度

楚国自立之初,以分而治之的制度为主,大部分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这样,贵族们为了发展自己的力量就会不断受到束缚,没有办法统一国家的力量。

毕竟谁强谁弱,对其他家族的威胁很大。人在自己的利益面前是脆弱的。在他们看来,如果自己的利益没有了,楚国就算保住了自己,也无法继续发号施令。有什么意义?所以,楚国内部的束缚是不可能结束的,但是如果不结束,就会从根本上影响楚国战力的发挥。

其次,江东的项氏受到牵制。

在楚国带兵打仗的项燕,属于江东的项氏,本身属于楚国旧族。在和平时期,他们还需要参与贵族的约束,以保证自身发展的基础。所以,当项氏家族获得大量的兵权时,必定会引起其他家族的注意。毕竟项氏家族做大了,对其他家族也不好。如此说来,项氏宗族还有什么理由安安稳稳地领兵呢?

第三,分而治之的体制导致军事凝聚力的失效。

而且楚国的国家发展由于体制原因比较分散。国家力量大部分由贵族组成,军队也不例外。所以不可能所有的军队成员都心甘情愿的服从项家的统治。也就是说整个楚军是一团乱麻,持续作战实力相当差。

所以楚国在政治体制上已经落后了,分而治之的体制让楚国强大无用,已经相当憋屈了。但同理,秦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商鞅变法以来,解决了贵族阻碍秦国国家发展的问题,提高了综合国力,加强了君主手中的权力,对国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楚国的君主受到贵族的制约,导致对国家的控制力降低,整个国家相当松散。

所以楚国本身并不具备与秦国直接对抗的实力,亡国之战很漫长,往往不是一瞬间就能解决的。然而,在长期的转型中,体制问题的弊端逐渐显现。

李信与王建的不同战术

我们再来看王建的战术和李信的战术。李信的失败和他自己的战术有很大的关系。李信是秦国年轻的将领,位列秦国四大年轻将领之列。他年轻,血气方刚,很容易轻敌。而且秦国当时刚摆脱韩国、赵国、魏国,势头凶猛,也会让年轻且经验不足的将领对自己的作战经验和实力产生误判。

事实上,在发动灭楚战争之前,嬴政就已经组织了一次关于军队数量和作战规模的朝廷会议。王坚在讨论中提出,虽然楚国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政治改革,而且因为秦国先人的蚕食,疆域不断缩小,但楚国毕竟是诸侯国,是历朝历代的藩属国,对抗楚国不能等同于对抗燕国、魏国。

轻敌的李信,换上了成熟老练的王建,所以

王建建议全国60万士兵南下灭楚,这对于刚刚取得连续灭国战争胜利的秦王嬴政来说是不合理的。嬴政也很年轻,血气方刚。这时,李信站了起来。他以为二十万兵马足以灭楚。这是典型的对战场和对手实力的误判。

所以,不难理解李信有这样的初衷,也不难理解他在战场上低估敌人的轻率;当时李信被项燕骗了,独自带领士兵深入。为了早日追上敌人,李信采取轻装前进的方式,让秦军放下重型武器装备,提高行军速度,以免错失良机。

但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军队在战场上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重型装备,无论是攻城器械还是士兵的武器都比其他国家先进,这使得秦国在军事行动上更具优势。但是李信在对抗楚军的时候,就把这一切优势都抛在了脑后。而且李信的军队正在长途奔袭。士兵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楚人作战,抛弃了自己最熟悉、最有优势的作战方式。所以,遭受失败并不意外。

王建温水煮青蛙,从内部瓦解楚。

我们再来看看王健的做法。首先,从实力上来说,王坚是优于李信的。李信失败后,秦王嬴政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亲自把王建请了回来。之后,王建率领秦国60万士兵南下,以秦国最有优势的重武装。

在这方面,楚军的战斗力和秦国是有差距的,单独在战场上硬碰硬自然不是秦军的对手,而且王坚也没有像李信那样轻敌。他没有选择与楚军正面对抗,而是选择了对抗的方式,也就是温水煮青蛙。

当然,也有人不太理解王健的做法。毕竟秦是长途奔袭,自然要讲究速战速决,避免后援、安全等问题。毕竟在别人家门口施放防御壁垒的方式并不是很优越。

但王坚选择了这种方式,具体原因与我们上面提到的政治体制有关;上面我们提到过,楚国是一个以分治制度为主的国家,贵族控制了大部分国家权力,会造成制约。然而,当楚国面临民族危机时,这些问题就会得到改善。毕竟贵族既然控制了国家政权,就不会轻易让楚国灭亡。

如果楚国灭亡了,他们就失去了靠山,失去了资本,所以当李信带着二十万秦军南下灭楚的时候,楚人感觉到了极大的危机,贵族们也在这一刻拿出了自己的钱,把一般的权力交给了江东的项氏。

否则,与旧族并驾齐驱的项家,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军事力量。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旧族的依靠,肆无忌惮地获得兵权,是因为楚国遇到了生存危机。所以面对李信的军队,楚国表现出了巨大的爆发力。

毕竟楚国的军队是大贵族的军队的结合。他们并不是绝对忠于某一个人。他们的态度受贵族态度的影响。当贵族之间出现裂痕时,他们之间也会出现信任问题。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军队内部士气不稳,因为一旦士气不稳,很容易找到突破口,而王建等待的就是这个突破口。

于是,当楚国军队混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王建率领秦军雷霆万钧之势南下,楚国的士兵自然不堪重负,庞大的楚国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楚国与秦国综合实力的比较

再来看两国综合实力对比;其实李信南下灭楚和王建南下灭楚的时间差并不大。李信灭楚,秦国遭受的失败是巨大的,军队损失近二十万,重型武器装备全部损失,对经济和军事都是巨大的打击。

但战败后,秦国痛定思痛,得以马上东山再起,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在这期间,我们完全可以看到没有喘息的机会,这是综合国力上的巨大优势。他们自己有一套完整的开发体系。只要君主一声令下,各阶级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始生产,为军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为秦提供了发动战争的基础支持。

但是,楚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的爆发力是短期的,没有强大的国家生产力作为支撑。一旦军队受到威胁,战争失败,楚国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所以,王建的雷霆一击是致命的。失败后的楚国根本没有秦国的生产能力,他们只能以失败告终。

王建本身就是在等待楚军的大意轻敌。一个能被敌方将领预测到的事件,怎么能说是偶然的呢?所以,楚国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是输在了体制上。

这对楚来说其实是很悲哀的;不是说楚没有机会强大。曾经入楚的吴起,楚国孕育的屈原,都是有治国才能的大才。他们也曾提出过改革强国的主张,但正是因为楚国的制度问题,改革无法实施,为楚国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最终使楚国在最后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所以,楚不值得我们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