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选拔人才真的只看才能不看品德吗(曹操选拔了多少平民人才)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7 17:00

都说曹操只注重个人能力,忽略品德。这是真的吗?恐怕有些误会。不是曹操不讲究道德,而是他有自己评判人才的标准,与当时大多数人遵循的传统不同。如果只是看言情,对曹操的认识可能会有很大偏差,所以想要了解真实的曹操,正史中的描述更为重要。我们来分析

一下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

曹操真的是唯才是举吗?

曹操的谋士其实很多都是袁绍以前出的,比如郭嘉、于迅。这些人为什么离开袁绍加入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成年后能够貌美如花,能容人,知人善任。

曹操对人才有宽广的胸怀。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是成人之恶,小人才是。"那么曹操是如何做到成人之美的呢?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王绣,他为袁绍的儿子袁谭工作。后来袁谭被曹操打败,在战争中阵亡。当时,王绣负责在其他地方运输粮食。当他听到袁谭去世的消息时,他下马哭了。然后王绣骑马去见曹操,接受袁谭的葬礼。

王绣说,“ldquo我深深地感激袁。现在我请求为袁谭下葬,即使以后被杀,我也无怨无悔!"曹操听了,是个义人。任命已经太晚了。他怎么会被杀?他让王葬在元潭,成全了的忠义,后来又任命为官。

曹操在兖州的时候,有两个部,徐明和毛惠。当时兖州大乱,两人都背叛了曹操。后来,有两个人逃到东边一个叫臧霸的地方避难。臧霸最终向曹操投降,曹操命令刘备去见臧霸,并把他们的头献给了臧霸。

这时,臧霸对刘备说:"以前我能自立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去杀向我投降的人。感谢曹操的救命之恩,我不敢违抗他的命令。然而,对王霸之道感兴趣的君主应该以义告诉对方,而不应该被吓倒。我希望刘灿将军为我放弃这个命令。"

刘备回来,把臧霸说的话告诉了曹操,曹操叹了口气:"这正是古人所做的,但臧霸现在可以遵循它,这正是我的愿望。"于是曹操不仅没有杀这两个人,还任命徐明和毛惠为郡守。

我们都知道关羽一人行万里路。当时关羽不得不投降曹操,后来又在白马之战中杀了袁绍的大将阎良,立下了汗马功劳。关羽杀了颜良后,把曹操送给自己的金银财宝原封不动地收好,用封条封好,离开曹骏去找刘备。曹操的手下会在这个时候派人去追关羽。曹操及时制止了他的人说:“什么?不要互相追逐。"关羽有自己的主人。别追了,让他走吧。于是关羽离开了曹操,曹操的手下也没有杀关羽。曹操言出必行,使关羽一人独骑千里,成为美国的美名中的曾几何时。

无论是王绣、臧霸还是关羽,他们的行为都是正义之举。曹操成年后的美好,其实是成就了别人的德和义。曹操成就了别人,别人自然会回报曹操。虽然王绣曾经是曹操在袁谭的敌人,但曹操后来把他的首都邺城交给了王绣管理。王绣赏罚分明,把这个地方管理得很好。不仅如此,首都发生了兵变,王绣第一个带着他的军队到达。臧霸也是如此。官渡之战中,臧霸集中兵力抵抗袁绍从青州发起的进攻。后来成为魏东镇将军,三朝元老。直到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了皇帝,才死在了任上。

曹操的度量也不小。

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绍的军队中发现了大量信件,都是他手下将领与袁绍之间的书信往来。也就是说当时很多人在吃曹操的饭,想着砸曹操的锅。这个时候曹操做了什么?曹操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曹操这样说,"盐浓的时候,孤独保护不了自己,反而对大家更不好!"那时候,我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你呢?这场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信件,还有过去的是非。

这件事意味着什么?说明曹操是一个很大度的人。

历史上这样做的不止曹操一个人,一共三个人,三个人都是开国皇帝。其中之一是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当时,刘秀在中国北方与王朗进行了决定性的战斗。最后破了邯郸,得到了几千份文书,都是自己人联系王朗的书信。刘秀看也不看,召集了所有的将军,然后拿出了所有的信件。这时候那些将军估计心都凉了半截,但是刘秀一句话也没说,点了一把火,把这些信都烧了,然后说了这么一句话。"让对面安全"也就是那些在你之前因为写信而辗转反侧的人,现在你可以安心了。我,刘秀,既往不咎。

另一个这样做的人是萧道成,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是个大胖子,史书记载"肚子大如驴"就是肚子鼓得像个葫芦。当时有个大臣刘秀范造反,萧道成去平定刘秀范的叛乱。当时造反派势力很大,很多官兵暗中与刘秀凡沟通,勾结他。萧道成的军队占领了叛军营地,并抓住了数千个这样的"军阀"萧道成二话没说,立刻烧掉了所有的信,然后登上高塔,大声对大家说:"刘秀凡父子已于日前遇害,尸体葬于南山下。我是平南的萧道成将军。请好好看看。我烧了你交给叛军的名片。别担心,做你该做的。"

曹操、萧道成和刘秀都是一代明君和开国皇帝。四个字形容他们的行为就是既往不咎。既往不咎很容易,但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些人不能既往不咎。谁啊。袁绍。

袁绍有个谋士叫田丰。官渡之战前,田丰劝阻袁绍不要与曹操交战。袁绍认为田丰阻挡了军心,把田丰关了起来。官渡之战失败,袁绍回到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田丰。

袁绍说过这样一句话,"唉,我没听田丰的话,吃了个大败仗,让大家都笑话我。"然后他杀了田丰。袁绍不听田丰的劝告,打了败仗。而是怪罪田丰,杀了田丰。他这么小,真是让人感叹。

另一方面,曹操对背叛他的人也很宽容。曹操有一个人叫钟伟,是曹操亲自提拔的。结果兖州造反了,曹操告诉身边的人,别人可以叛变,但我知道钟伟是条汉子,钟伟绝不会背叛我。没想到,钟伟真的叛变了。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说:"你魏有本事逃到天涯海角。如果我找到你,你就好看了!"后来曹操活捉钟伟的时候,曹操叹了口气,"唉,钟伟还是很有才华的。"曹操亲自解开钟伟,任命他为官员。

在曹操的一生中,其实背叛曹操的人并不多,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兖州。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徐旭、毛惠、钟伟,还有一个人叫陈璧,他当时也逃到了兖州。《三国志》记载了陈璧的老母亲和老伴在兖州之乱时被张淼绑架的故事。不行,曹操把陈璧打发走了,说:张淼有你老母亲。你最好离开我。"陈璧当时很感动,说我虽然离开了左贡,但我没有二心。曹操也很感动,哭得一塌糊涂。

毕谦离开曹操的时候就忘了这个,找到老母亲就再也没有回来。毕谦先是投奔张淼,后来投奔吕布。后来曹操抓到了毕义,大家都很担心。他们以为这一次毕姨在劫难逃。谁知道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孝顺父母,就是忠臣。像你这样的人是我想要的。"然后曹操也给他取名叫吕翔,"鲁缺人管,你去最合适。"

同样的,陈琳,大家都知道,陈琳写过一篇让曹操骂曹操祖孙三代的文章,曹操也不以为意。后来陈林受到重用。曹操晚年经常头疼,有一天生病了,感觉很不舒服。他碰巧在读陈林的文章。陈琳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曹操读到精彩之处也不觉得头疼,高兴得跳了起来。"陈林治好了我的头痛!"

所以我们看曹操的历史,他确实是一个大气豪爽的英雄,有句话叫"首相可以在他的肚子里踢一脚",用来形容曹操再合适不过了。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不仅成就他人,而且包容他人,他还具有用人之学。说到曹操的用人,就不得不提曹操的“求才”。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求贤若渴”里有句话,"二、三子助我光明谦卑,我的才能是唯一的,我可以用。"你得帮我找出那些出身低微,被埋没的人才。只要他们有才华,我希望得到并聘用他们。三次求才可以出一个,就是希望天下人才都不要有什么顾忌,自己来。

但曹操三令求贤还有更极端的解释。有人认为曹操追才不为德,不在乎人的品德。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不是曹操的真实意图。

曹操“求才”的第一层意思是,有很多特立独行的人才,他们的行为不被世人理解。世人认为他们品行不良,或者有人造谣,使他们名声不好。在曹操眼里,这样的人还是值得任用的。曹操提到"韩信和陈平背负辱之名,有笑之耻,能成就王业千年"。也就是说,韩信小时候就是腿不争气,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事实上,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最终他创造了流传千古的《王业》。我曹操愿意雇佣像韩信这样的人。

现实中曹操就是这么做的,曹操手下很多人才被认为品行不端。比如著名心理咨询师郭嘉,郭嘉从小到大"不随俗"平时不怎么和普通人交往,后来做官我行我素,不讲究礼仪。曹操手下有个官员,叫陈群,陈群不喜欢郭嘉。认为郭嘉的行为不合小算盘,几次上法庭,公开训斥郭嘉,郭嘉本人却泰然自若,依然我行我素。但曹操不以为意,依然很重视郭嘉,因为郭嘉虽然不服礼教,但却很聪明,很有才华。

曹操的第二层意思是,很多人才出身卑微,这样的人只要有才华,我也会重用。曹操提到"萧何,曹参,县官也"。也就是说,萧何和曹参出身卑微,但他们仍然是伟大的人才。所以,英雄不问出处,出身再差也没关系。

曹操确实说到做到。曹操手下很多人出身很差,比如于禁、乐进。这两个人都是曹操手下的猛将。他们以前是做什么的?于进当兵之前,乐进是"会计"说白了,他就是个跑腿的,连个兵都算不上。比如毛杰向曹操求婚"侍奉圣子,使他不是牧师"人,毛杰出身不好,是县吏,所以曹操用人不看出身。

曹操的第三层意思是,就算投降也没关系。我也利用你。有句话叫求贤若渴"管仲、桓公、贼也用它取乐。"也就是说,管仲曾经是齐桓公的敌人。他曾经用弓箭射过齐桓公,但齐桓公还是重用了管仲,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也是如此,他也很重视那些投降自己的人,比如张辽、黄旭、张合。张辽曾经是吕布的人,黄旭是杨奉的人,张合是袁绍的人。但投降曹操后,曹操都用上了。曹操很重视张辽。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张辽出征归来,曹操亲自出城迎接张辽,坐上他的车,一同回城,以示张辽的尊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并不代表他不盲目追求道德。曹操对人才的追求有特定的语境。曹操求贤若渴,非常喜欢品德高尚的人。曹操器重的人很多都很正直,道德高尚,比如毛杰、王朗、华歆、崔琰。

《论语》中有一段话,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曰),远者来。"有人问孔子,最高的政治境界是什么?孔子说,你身边的人快乐,远方的人来找你。这是最高境界。我们说曹操有能力成人之美,有气度,有用人之识。真的做到了"近者乐,远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