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放弃进攻匈奴而是修长城?(秦始皇当年为什么修长城)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7 13:39

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最熟悉的人物是秦始皇。虽然长城不仅仅是秦始皇的功劳,而且现存的大部分长城都是明朝的,但秦始皇仍然是其中最知名的。秦始皇将多国已建的防御工事连接起来,组成长城抵御匈奴。但是,为什么秦始皇选择不继续进攻匈奴,而是用这种方式抵

抗匈奴的入侵呢?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匈奴对秦朝的威胁

匈奴人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长期居住在南方的阴山和北方的贝加尔湖,成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战国末期,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和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骚扰和掠夺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民族。

当时秦、赵、燕是匈奴的邻国,经常发生战争。因为各国都忙于内战,一般对匈奴采取防御态度,在北方修筑长城,派兵防守。秦统一后,匈奴仍然对秦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必然会对新建立的秦朝造成相当大的威胁。这种威胁对于野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铁血满勤秦始皇和整个秦帝国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想保持帝国的强大和稳固,我们必须打击外部威胁势力。于是,秦帝国征服匈奴不可避免。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勇猛的塔尔坎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兴高采烈,一举拿下河套地区。匈奴残部闻风而逃,远遁大漠。然而,得胜的秦军并没有奉命再接再厉去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这支30万大军是以战国时期燕赵秦北长城为依托的。

长城就地修建,从西北的临洮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是什么原因导致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财力人力修建长城?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他一定算过一笔经济账。让我们从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问题。

2.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长城?

首先,秦始皇统治的人民基本都是农民,如果要深入大漠打匈奴,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一个基本不骑马的农民变成一支强大的骑兵,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成为士兵,他们不能再从事农业,也遭受生产中的劳动力损失。

而且,就算有强大的骑兵,把他们送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也是一笔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卡车。仅靠人力和畜力运输谷物是非常困难的。《史记》中有记载,从中原运送1石粮食到北方前线,运输队在路上消耗的粮食竟然达到了192石!

但是塔尔坎的战斗成本很低,游牧民族都是骑马长大的。既是牧民又是军人,很容易转换角色,甚至可以边放牧边打仗。后勤保障比种地的人强多了。农耕民族打仗的成本比游牧民族高,但是打仗的收益很差。即使占据了广阔的草原,也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都是从农民那里获得的。

没有农民,这么大的草原有什么用?即使我们赢得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我们也会被高昂的战争成本所淹没。汉武帝,才华横溢,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辉煌的胜利。然而,浪费人和金钱极大地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明朝开国皇帝朱迪的军队,五次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都逼得四处逃窜,但最后最先受不了的还是明朝。另一方面,骑马的游牧民族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入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能不爱劫掠呢?

中原大乱,秦国忙于统一六国。所有国家都没有精力对付北方的匈奴人。匈奴趁机南下,重新占领了北方边境郡县的很多地方。以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为据点,直接威胁到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抗击匈奴,消除匈奴的军事威胁,成为秦朝统一六国后的当务之急。

从此,皇帝开始为匈奴作战做准备。一方面,他任命蒙恬为总司令,带领他的部队到尚军(今陕西榆林东南)。长期管理北方边防,守秦都咸阳之安。此后,蒙恬镇守边疆十余年,对北方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为日后反击匈奴做准备。迫于当时的形势,在与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朝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修建了从临洮(甘肃岷县)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在抵御匈奴骚扰,保证内地人民生产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方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目的是减轻人民的负担。

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骑兵活动非常广泛。如果没有长城,将需要许多军队来保卫它们,这将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没有创造长城,他只是把秦、赵、燕北部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但史书把长城造成的一切苦难都归咎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原来国与国之间是有一些长城的,只是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各国之间的长城拆掉,然后把秦、赵、燕国北部的长城连起来,防止匈奴南侵。

3.修建长城的好处

另一方面,始皇帝下令修长城,秦朝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边界长达万里,到处派兵把守不现实,而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移动速度快。为了更好地防御匈奴南下,秦朝制定了以墙防骑的防御方针,下令全面修复秦、赵、燕修筑的长城,并将其连接起来,形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改变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战略,想到了修建长城。

有了长城这样的工事,移动战场就变成了固定战线。游牧民族不能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他们必须首先与长城前线的守军作战。因此,成本和收益发生了变化。防御性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获取食物,而攻击性的游牧民族则远离放牧的草原。而且长城沿线山多,重要道路都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需要坚守防线就可以了。游牧骑兵没用,往往抢什么都没抢到就挨打了。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需要训练骑兵部队,所以训练成本可以降低。因为军人本来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军人闲暇时就可以在田间定居,后勤的负担就少了很多。

说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从来没有读过《经济学原理》等现代著作。但他大规模修建长城,确实符合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修建长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长期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聪明。

此后,历代王朝和历代王朝都试图修建长城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要有条件和需要。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经常入侵陕北、甘肃,皇帝就召集大臣商议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下,如果招募5万劳力,花两个月时间修长城,只需要100万两银子。而派遣八万大军去征服鞑靼入侵者,每年的粮、草、运费相当于白银,总共消耗白银近千万两。成本一目了然。

而且士兵可以在长城内耕种土地,获得一定数量的粮食,省去了从内地向前线调运粮食的巨大成本。因此,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元初来到中国的凯尔波罗,自然看不到明朝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