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伦兵战斗力有多强(1000索伦兵战斗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7 07:13

众所周知,清朝八旗军是清朝最强大的军队,但是入关以来战斗力急剧下降。清朝的皇帝虽然极力维护八旗的战斗力,但始终没有成功。但有意思的是,在清朝八旗军队中,有一支部队非常强大,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力,在清朝对外战争频繁的康、雍、甘三代中都发挥了

作用。尖刀"将军角色,这就是赢得清朝皇帝赞誉的梭伦兵。那么,八旗中的梭伦士兵有哪些辉煌的战功,为什么不像其他八旗部队一样降低战斗力,保持极高的战斗力呢?

1.索伦与清代满族八旗

明代东北有三个女真部,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东海女真),三部之下有许多女真部落和村落。清太宗努尔哈赤,建州女真人。后来清太宗改姓满洲,再加上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过程中建立的八旗制度,就有了后来的满清八旗。

虽然在明朝末年,女真在文化和生产方式上还落后于中原,但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相比,生活在黑龙江的野蛮女真更加落后,这恐怕单从名字就能看出来。野蛮女真在当时是一个统称,现在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当时都包括在内。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甚至语言文化差异在古代都不是很大,各部居住在一起,关系密切,所以清朝称他们为索伦部。

"索伦"满语是"先锋""射手"其实满语这么叫是有原因的。虽然索伦部经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但由于长期在气温极寒、生存困难的东北山林中渔猎,索伦人锻炼了极高的骑射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比如康熙的进士方式济说索伦人"弓十块石头,把自己绑在一棵树上,把熊和老虎射进洞里,回负。"也有人说索伦民风虽彪悍,但淳朴可用,即"那些逃出来的,虽然在几百里之外,但都被找到了。"

清朝从努尔哈赤反明开始到入关大一统的兴起,战争频繁,满清八旗人口十分有限,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

比如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八旗兵书》里的满洲兵只有55330人。因此,入关前,清朝有意识地不断补充满清八旗人口。与满洲生活习惯相同,民风淳朴,作战勇猛的索伦部,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最青睐的战士。所以清朝除了吸收蒙古人组成八旗蒙古,还吸收辽东汉人作为八旗汉军,还将索伦兵纳入八旗。

2.梭伦战士的辉煌战绩。

清朝入关后,满蒙八旗战斗力迅速下降。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说:"今天八旗人懒于军务,所以受军队庇护,不如当时"。康熙时吴三桂揭竿而起反清,满洲八旗军不敢直接与之作战。到了乾隆,满洲八旗"射箭箭空,奔马坠地"现场。在这种情况下,索隆战士强大的战斗力变得更加抢眼。

康熙年间,无论是在准噶尔西北还是俄罗斯东北的战争中,梭伦士兵都活跃在清军中。康熙曾称赞英勇作战的梭伦士兵说"索伦的蓝岭扎伦扎是汉朝的好战士。战斗时,他相当勇敢。他开枪打了几个小偷,自己也受了重伤。"雍正时期,清军和准军事部队在额尔德尼·赵战役中多次击退清军。眼看战事陷入僵局,清军2000名梭伦士兵作为前锋直扑,突破敌军防线。梭伦士兵"万箭齐发,一千多人丧命"清军余部迅速跟进,大获全胜。

甘龙对强大的索隆战士情有独钟。比如廓尔喀(今尼泊尔)进犯西藏时,乾隆虽然从附近的四川、青海等地抽调了一万多兵力,却专门从东北的梭伦抽调了一千名士兵,并且严令梭伦到达之前不得开战。在皇帝的命令下,索伦兵渡万里,终于到达西藏。虽然索隆士兵只有1000人,但他们的战果辉煌。石仔的梭伦兵到了西藏之后,没有休息就去打仗,结果一开始就去打仗"杀六百贼,擒二百"。

在随后的战争中,梭伦士兵能抗严寒,擅长山地进攻。他们是多次进攻廓尔喀军队的先锋,直到翻越喜马拉雅山,士兵直指廓尔喀首都加德满都。这场战役之后,甘龙惊讶地说:杀梭伦等地的士兵都很强壮,带枪带箭敏捷,行走在山林中,面对战斗非常有效。"后来,礼王赵廉在《小婷杂记》中对在清朝百年战争中表现出色的梭伦士兵做了总结性的评价。他说"国家攻打四夷,开辟新疆两万余里,南驱缅夷,西伐金川。但也只是因为索伦的轻健老师,风神庙才被震撼,才难以吃苦,难以从劳动中学习。"

3.索隆战士保持战斗力的原因。

与满洲、蒙古、八旗汉军甚至绿营军相比,梭伦士兵的强大战斗力能持续这么久,不是自然的,而是清朝统治者有意为之的一个结果。一般来说,索隆人强制保持渔猎生活方式,避免"沾染国学"。

清朝统治者认为梭伦士兵之所以坚韧、善战、能吃苦,主要是因为他们保留了东北山区渔猎的传统生活方式,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一旦你享受了满洲八旗那样的优越生活,或者学习了关中汉人的农业技术,就无法保持战斗力了。

所以到了清朝,居住在关东北的索伦人首先被编入布扎八旗,翻译成祭祀八旗,让他们负责狩猎,每年上交朝廷各种兽皮,主要是貂皮。清廷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兽皮,主要是让东北的索伦人忙于狩猎,保持骑射技能。

清廷除了供应兽皮,还命令黑龙江将军对索伦人实行春秋两季的操练制度,即每年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

除了军事,清廷为了维护索伦人的战斗力,无所不用其极。在生产方式上,乾隆年间,主管呼伦贝尔的大臣扮演皇帝,说是因为"冬天,有一场大雪,许多牲畜摔死",当地的索伦人"在我出生之前,我很压抑,或者没有牲畜,靠打鱼为生,或者乞讨为生"。所以我请求皇上派一些在平定大小和卓木之战中俘虏的擅长农业耕种的俘虏到东北去教当地的索伦人种地。经过讨论,军事部长们决定先试行。

但是经过三年的努力,索隆人获得了大丰收,通过学习农耕,发展农业,看到了农业的好处。甘龙和军事部长们认为"索伦等人靠打猎为生,不务农,从小就练习打猎,成年后也有不少技术娴熟的人。今天,索隆等人如果只是勤于农业,学了中国的风俗,时间长了就忘了旧习,弃了技术,那是没有用的"。

于是清廷立即下令遣返所有教索伦人种田的俘虏,并要求索伦兵"还在学习狩猎和饲养",且不顾梭伦士兵的艰苦生活。

综上所述,清朝入关后,八旗满蒙兵战斗力逐渐下降,白山黑水之间来自东北的梭伦兵成为清朝中期的对外战争"尖刀"。

而梭伦却长期保持战斗力,骁勇善战,留下了许多辉煌的战果。除了自身生活环境(极寒艰苦)和生产方式(渔猎)的锻炼,实际上是清朝统治者严格要求和规定维持的一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