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不在西安建都而是在洛阳(武则天为什么不在西安建都而是在洛阳呢)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6 16:52

最近很多人也在问这个武则天,其中一个就是关于这个武则天的都城,所以很多人也问了为什么这个武则天不把都城建在Xi安,很多皇帝都选择把都城建在Xi安。武则天为什么选择这个洛阳?这个问题也挺有意思,值得探讨。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一起揭秘,看看具

体原因。

影视作品迪徐人杰的《田童帝国》中,田童宝塔是按照武则天的真意建造的,俯瞰大唐整个花都,而田童宝塔所俯瞰的是被武则天奉为帝都的洛阳城。

唐朝帝国不是有一个长安作为帝都吗?那武则天为什么选择洛阳作为新都?

关于武则天为什么选择洛阳,史书给出了这样的记载:

据说武则天成为的新皇后后,杀死了的前任皇后王和。武则天派人把王皇后和的手脚砍下来,泡在酒坛子里处死。

萧淑妃临死前诅咒武则天:"希望下辈子能变成猫和老鼠,能永远活在武则天的喉咙里。"

王皇后和死后,武则天经常看到他们的鬼魂,所以武则天搬到了洛阳,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武侯见了王和萧惟崇几次,血流如注。迁到蓬莱宫后,又看到了,于是留在洛阳,再也没有回长安。& mdash& mdash资治通鉴

古人迷信。武则天怕王、萧的鬼,但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就迁都洛阳,未免牵强。擅长帝王战术的武则天不可能这么草率!

事实上,最早建都洛阳的不是武则天,而是唐高宗李治。

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如永州。& mdash& mdash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唐高宗开始把洛阳作为东方的首都,洛阳成为长安的首都,发生在公元657年。

唐高宗和李治定都洛阳后,继续对洛阳进行升级和扩建。公元660年,它奉命建造组合宫,公元665年,甘源神庙&海利普建成。& hellip

唐高宗定都洛阳后,经常在洛阳逗留。甚至他死的时候都在洛阳。683年12月的第四天,唐高宗李治死于洛阳的贞观殿。

欲御之,天门楼宣赦,怒则不能骑马。& hellip& hellip现在是晚上,& hellip& hellip瘫在贞观殿。

定位洛阳为东都后,李治、唐高宗继续扩张洛阳,日常办公地点也经常在洛阳,甚至去世也不例外。事实上,是李治把洛阳建成了唐帝国真正的都城,而不是武则天。

既然长安已经是唐朝的首都了,为什么李治还要另建洛阳作为首都呢?

答案是洛阳比长安更适合。

李治统治时期,地处关中平原的长安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灾害频发,土地贫瘠,越来越不适合作为帝都。

据史料记载,公元654年,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山洪冲向玄武门。右首郎将薛攀上宫门横木,对宫中众将喊话。唐高宗·李志财能够爬到高处躲避洪水。李治逃出后不久,洪水淹没了李治的宫殿,当天淹死了3000多名军民。

夜,大雨,山河漫,奔玄武门,& hellip正确的领导者将是薛& hellip他在门口叫唤,警告宫殿。你上去,出门走大路,忽然水侵殿,& hellip3000多人死亡。& mdash& mdash资治通鉴

想象一下,作为天子,唐高宗李治住在长安的皇宫里,差点被洪水淹死。谁不会被吓死?长安怎么会是这样的皇城?然而长安的灾难远不止这些。

公元668年,长安发生旱灾和饥荒。

公元670年,关中再次发生饥荒,唐高宗别无选择,只好前往东都洛阳。

公元682年,史书记载关中再次闹饥荒,米价涨到300元一桶。唐高宗去了东都洛阳,留下太子监督国家。

饥关中,战三百米,必幸东都。& hellip送京师,留太子监国。& mdash& mdash资治通鉴

长安作为首都,不仅有皇帝和大臣,还有大量的民众和军队。然而连年的旱涝灾害,让曾经天府之国的长安沦为灾区,完全不像一个帝国应有的样子。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洛阳,情况要好得多。

公元654年,大丰收。洛州的一桶粮食只值两块半,一桶大米是十一块钱。

665年,一桶米只值五块钱,小麦和豆类太多,无法上市。

长安作为旧都,粮满为患,有溺水的可能,而洛阳作为东都,简直好。洛阳不仅丰衣足食,而且还有大运河,四通八达,可以控制大片土地,还可以运送大量物资到洛阳。任何人都会选择洛阳。

除了天灾和饥荒,影响长安作为皇城继续存在的原因还有战争。唐高宗、李治时期,是西吐蕃崛起的时期,连年入侵大唐之地。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在西方,极易受到吐蕃的威胁。所以从国家地理战略的角度来说,洛阳比长安更合适。

历史记录:

公元660年8月,吐蕃因吐谷浑隶属唐朝而对其发动军事进攻。

公元663年,吐蕃被吐谷浑击败,唐高宗李治任命凉州总督郑仁泰为青海路行军总管,在凉州、鄯善驻军,防备吐蕃的进攻。左武卫将军苏被任命为安吉使,作为吐谷浑的援军,控制和调度各路兵马。

公元665年,吐蕃攻打于阗。

公元670年,吐蕃攻占西域十八州。任命右后卫薛为路行军总指挥,道真为外将军,郭为副总指挥讨伐吐蕃。

676年,吐蕃攻陕、阔、方、贺等州。

公元677年,吐蕃攻打抚州,俘虏了大唐统帅杜。678年,吐蕃在青海大败唐军,大唐工部尚书、右卫将军刘被吐蕃俘虏。

680年,吐蕃占领杨桐、党项、羌族,南接天竺,北接突厥,东接宋亮、茂州,西接龟兹、疏勒,成为胡族中最强大的国家。

吐蕃的强势崛起严重威胁了唐朝的安全。唐高宗非常担心吐蕃战争,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有的主张亲婚,有的主张韬光养晦,有的主张出兵讨伐,一时难以决定。

担心吐蕃天下,召朝臣求之,或欲亲民;或者要设严密的驻军,就会被公私富贵议论;还是想派兵攻打它。& mdash& mdash资治通鉴

此时的大唐在吐蕃面前非常被动,长安作为帝都,明显受到吐蕃的威胁,而洛阳则好很多。唐高宗早期建设中国东部的首都洛阳,实际上是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除了吐蕃入侵大唐,朝鲜、土耳其、新罗等国都在与大唐交战,唐高宗一时忙不过来。

洛阳地处唐朝帝国的综合体,既避免了像长安那样受到吐蕃和突厥的威胁,又有大运河支撑辽东战事,战略上比长安安全很多。同时,洛阳气候有利,粮食产量丰富,可以借助运河的便利控制大片土地,带来大量物资。比起经常闹饥荒的长安,更适合做帝都。

事实上,唐高宗已经把洛阳变成了大唐帝国真正的首都。李治在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仍然留在洛阳,这只是对唐高宗选择洛阳的一种继承。

684年,武则天派人给刘送信:"汉朝时,萧何受托管理关中的事情,现在我委托你管理西京(长安)的事情,就像萧何受托于汉朝一样。"这封信可以算是武则天对长安的彻底"放弃"。

刘太后和写道:"当年汉朝把关中之事托付给萧何,至今仍是一件大事"

684年,李和魏造反时,计划以洛阳为主攻方向,以示天下"王琴"正义,这标志着洛阳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大唐帝都。

武则天放弃长安,继续选择洛阳。687年,天下又闹饥荒,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最为严重。

武则天继续选择洛阳,不仅是因为唐高宗选择了洛阳,更是因为武则天自己的打算& mdash& mdash篡夺唐力。

选择洛阳作为帝都,有利于压制关陇贵族集团,有利于武则天称帝,同时也控制了唐朝江南等传统控制薄弱的地区,有利于帝国的稳定。

公元688年,武则天任命武程思在一块白石上刻字:"圣母降临人间,帝业永盛。"话说,说是在洛水找到的,取名"Baotu "。武则天决定亲自拜洛水,收下"Baotu ",并命令各州督抚、刺史和宗室亲属等。,向沈度(洛阳)集结。后来,武则天封自己为圣母玛利亚的皇帝,并篡夺了唐力的土地。

至此,洛阳作为唐朝的首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