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被瓜分对当时社会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晋国解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6 06:00

晋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正式兴起于晋献公时期,城濮与楚之战打败了楚国,晋国成为中原霸主。其实仔细分析晋国就会发现,晋国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物资来源也比其他诸侯国更加丰富。即使三族后来分入晋,三晋的实力依然强大,在战国时期依然

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晋国分治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不是简单地把一个大国一分为三,而是动摇了周天子制定的礼法体系。

我们从小就经常被这两句话反复教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黄河流域。"这里先说清楚:"黄河流域"的范畴,比"黄河"更广阔。

金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

说得再详细一点,黄河中上游的一些支流,在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中,起到了远比干流更重要的作用。发源于太行山中段的汾河,流经山西省中部和西南部,在山西省西南部汇入黄河,属于这种典型。汾河中下游两岸河谷盆地自然条件极为优越,堪称中华民族的摇篮。晋西南的普坂(今永济)在古代是舜帝的所在地,夏邑(今夏县)是治水的枪部落和后来的夏朝的发源地。西周初年,周成王把母亲和弟弟虞姬封在晋南唐朝(今翼城),晋南就是晋国的源头。

整个西周和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都曾迁到绛、曲沃、新疆等地,而且相距不远,都位于临汾河谷盆地。晋国的政治基础有一些先天的优势——国君是姬姓,与周同宗,比秦楚夷更高贵;虽然几百年来政治斗争不断,但励精图治的君主层出不穷;还有一点,晋国有着其他诸侯国不具备的优越自然条件。

总结一个文明发展所需要的自然条件,无非是一些随波逐流的泛泛之词,比如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这是任何文明发源地的本质共性。既然知道为什么,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晋国的地理位置和境内出产的资源,就会发现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有剩余物资与外界交换,产生了最原始的商品经济。

物质的相对丰富有助于财富的积累,财产观念的形成推动人类社会从原始氏族部落发展到有阶级分化的世袭封建国家。久负盛名的"晋商"明清时期没有出现。早在春秋时期,一位生活在蒋易的富商金盾"能够贿赂王子",财力雄厚。在诸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下,春秋末期的晋国疆域已经占据了山西省全境、河北省大部、河南省中西部和陕西省东部,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举世无双。春秋时期,晋国是秦国向东发展的绊脚石。

秦晋的关系真的好吗?

有一个习语叫"秦晋之好"佳能的来源来自秦穆公、晋献公和晋文公之间的政治姻亲。"好"只是后人编造的一厢情愿。这期间两国关系确实不好,但确实矛盾很多。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清醒的人已经指出"完好无损的回到赵"秦朝的缔造者蔺相如当众打了秦王项和他的祖先的脸:"秦自苗公以来二十多年君子,从来没有过坚定明确的约束!"果不其然,死后,想借机东移,出兵攻郑,并邀晋国在庐山作战,战败,东扩野心暂时破灭。

春秋中期以来,晋国君主和宗族逐渐衰落,权利逐渐被施清福这一异姓所控制。公族与异姓之间的权利权衡并不是短时间内爆发的,而是经过了两个世纪(约公元前621年-公元前403年)相对平缓的渐变,在晋国国力基本完好的前提下,寄生侵占了宿主。公元前403年,经过晋不同姓氏或官员之间的残酷吞并斗争,韩、赵、魏三家幸存的家族成员被周威烈王封为侯,即"三族分为金"。这三家公司也叫"三金"。后来的历史学家把这一事件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三金的实力依然强大

金的家庭背景太强了,虽然是三晋之分,各自实力都不弱。三晋时期,汉魏处于优势地位——魏国第一都安邑是夏朝的都城,是晋国的核心地区;魏东移后,第二个首都大良(今开封)和韩国南部领土曾是商朝的统治中心。两国之间,有东周之子洛邑。魏和朝鲜是当时华夏文明的中心,名副其实"中国"。相比之下,赵属于偏远地区。因此,赵初期的君主急于将都城从晋阳迁到华北平原南部、黄河北岸的中牟。三晋第一任君主都是官宦之争出身,政治素养相对成熟老练,没有代理人。与其他旧诸侯国不同,其贵族身份原本来自晋国,政治资历较低,更容易放下姿态;山西建国历史短,政治结构相对简单,来自于扎根于老树的权贵贵族的政治弊端较少。所以三晋在战国初年的表现非常抢眼。

三只鬣狗分享野猪的肥硕身躯,原则不妨碍两只-";肉比肉好,但肉多就少"在分享晋国的同时,也积极向外扩张。如果把公元前370年三晋的疆域放在一起,会比原来晋国的疆域还要大,分裂扩张的情况大致如下:

(1)韩国被分割为河内郡、上党郡东、河东郡东南及周氏洛邑附近的周边地区,与魏国一起向南侵占洛邑周围的楚国、郑国和东周王室的领土,将楚国的势力从黄河岸边向南驱逐到汉水流域,后在魏国的协调下,征服了郑国,迁都新郑,建立了三川郡、颍川郡和汉水流域。韩国的版图大致是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的中西部。其疆域成熟,人口稠密,但疆域狭小,夹在魏、楚、秦之间。

(2)山西晋中、山西北部、华北平原都是赵的疆域,面积较大,但相对偏远。境内有几股游牧势力混杂,中山这样的国中之国,有一个瘤样的国家。赵国的第一代国王都渴望向中原发展,在中山还存在的时候,就迁都中牟,攻打华北平原南部的魏国。这一举动引起了魏的警惕。赵和魏作为晋国的前朝大臣,在战国初年的扩张中发生冲突,最先反目成仇。

(3)魏国的疆域是汾河流域下游原晋国的核心区,河东郡就设在这里。此外,还有河内的一些县,上党地区以西,鲁山以西的西和县(今关中秦川东部平原,河南三门峡以西至陕西大理临潼),黄河以西的尚军县(陕北以东)和河南中东部的汝南县、上蔡县。魏国疆域辽阔,地域富饶,人口众多。凭借从晋国继承的丰厚家财和李悝、吴起的精心调整,西攻秦东,北抑宋,北阻赵南伐楚。也在各个方向有所斩获,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缺点是疆域过于分散,魏朝疆域星罗棋布,盘根错节,不利于加强统治。三派分立也预示着社会思想和道德体系的变化。春秋中后期至战国初期,社会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发生了剧烈的逆转。新的管理世界的哲学和观念否定和抛弃了周朝的贵族礼仪和封建制度,开始发展成为法家主义和试图加强中央集权的典范。

本文摘自《战争故事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