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当时才三岁为何不让摄政王载沣当皇帝?(溥仪为什么叫王载沣)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5 23:39

最近很多人说,其实溥仪也有一个父亲叫载沣,但是溥仪登基的时候才三岁,那他当时为什么不选载沣当皇帝呢?这个问题其实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有很多故事。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看看为什么!

一般情况下,王位继承是父亲去世,儿子继承,特殊情况下,兄弟是

兄妹。溥仪三岁即位,继承光绪皇位,被认为是父死子继。由于光绪皇帝没有子女,溥仪首先被光绪皇帝载湉收养,作为光绪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虽然载沣是溥仪的父亲,但他自己不能当皇帝。再往前追溯,光绪皇帝载湉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他不是咸丰皇帝奕劻的儿子。也是因为咸丰帝和慈禧太后的儿子载淳在19岁就去世了,没有孩子。载湉把皇位传给了咸丰帝,他们被视为兄妹。但是奕譞仍然是一个酒精王子,所以他不能当皇帝。因此,准确地说,溥仪作为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共同儿子,从载湉和载淳手中继承了皇位。

在民间也是如此。如果你没有儿子,你可以从亲兄弟那里领养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女婿,是自己的延续。这个孩子不是哥哥的女婿。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做兼职的人没有脱离原家庭的血统,他也是被继承家庭的继承人。由于光绪和同治都没有子女,所以他收养光绪的儿子溥仪,也担任同治的儿子,算是一子二子。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这种伦理关系是非常严格的。明朝时,明武宗朱厚照无子而死。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记录杨廷和决定明武宗的堂兄朱厚熜继承嘉靖皇帝的王位。由于明武宗的遗诏只说朱厚熜继位,不清楚谁继位。嘉靖帝继位前后,他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盛典"争议。杨廷和坚持嘉靖皇帝继承朱孝宗皇位,应该承认朱孝宗为合法父亲(科举)。嘉靖皇帝坚持只认朱孝宗为皇帝(叔),要以皇帝的身份孝敬父亲、献王,甚至进祠堂。结果,嘉靖皇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采取了罢官、殴打朝廷工作人员、关进监狱等措施,最终取得了胜利。而本该立下赫赫战功的杨廷和却落败了,张太后彻底失去了太后的资格。

溥仪能当上皇帝,完全是慈禧太后安排的。按照慈禧太后的计划,皇位继承人应该是光绪皇帝的下一代溥代皇族成员,同时年龄不能太大。他应该先被光绪皇帝收养,也是同治皇帝(自己的儿子)。这样,光绪皇帝的皇后,也就是她的侄女叶娜拉石清芬,就可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听政,同时在皇帝生父的帮助下,可以辅佐国事。经过多方考虑,年仅三岁的溥仪被选中继承皇位,而溥仪的生父载沣是摄政王,对朝政赞不绝口。然而,摄政王的地位仍然低于皇太后,玉龙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应该说,这是慈禧太后玩政治的最后一个杰作,既满足了爱新觉罗王室的需要,也实现了其家族叶娜拉继续掌权的需要。但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三个年轻皇帝相继继位,皇太后继续听政,对于一个风雨飘摇、多事之秋的清朝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幸事。在当时的清朝,有一个年轻有经验的君主亲自执政,会省去很多麻烦,是国家之福。

其实这样的安排确实不稳定,结果也不是很好。载沣虽然在慈禧太后时代下了很大功夫培养,但他是以使者的身份访德,担任过扈从大臣和正红旗总司令,并进入军部。但他担任摄政王时才25岁,仍然表现出经验不足、勇气不足、能力有限。载沣当上摄政王后,大肆任用亲族,排斥异己,罢黜袁世凯,成立皇室内阁,以为兵权在手,天下太平。结果不仅掌握了地方权力的汉人官员更加疏远德,年长的、被疏远的满人官员也不满。不仅革命党继续起义,原本支持清政府的立宪派也失去希望,转而与革命党合作。载沣执政三年后,国内外形势变得更加严峻。1911年,湖北某省进攻,各省纷纷响应。然而,摄政王载沣指挥的军队无效,袁世凯不得不被请出山。此后,摄政王退居官邸,不再过问政事。在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压力下,孤儿寡母的溥仪很快放弃抵抗,接受优待,发布退位诏书。从此,中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进入了一个共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