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嬴政还活着刘邦项羽还能争天下么?(嬴政若不死刘邦和项羽能赢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5 16:26

秦朝因为秦二世而灭亡,不是因为叛军那么凶,也不是因为秦朝的锅弱,而是因为秦王朝的政治因为人的影响而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使得处于摸索阶段的崭新王朝饱受制度崩溃的痛苦。如果你问秦国有多强大,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虎狼之师"秦军,那种不怕死

的秦人,那种以一敌六,越打越勇的强大国力,仿佛永不衰竭。

但以上都是秦势力的结果和表现,而不是原因。秦国的强大根植于领导制度。

对于秦以后的古代社会,我们一般称之为"封建社会";但严格来说,真正的"封建主义",指分封制。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以及之前的周朝,大部分都是这样组织的,即皇帝把土地转包给诸侯,诸侯又把辖区内的土地转包给贵族和文人,上下等级分明,职责分明;各级君主,都享有夺取政权的生死领地。

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但弊端也很明显:资源过于分散,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君主国相互独立,容易造成实际分裂;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有"弱干强枝"形势,即诸侯实力大于皇帝,卿大夫控制诸侯。

而我们普通概念中的封建社会其实就是"绝对君主集权",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在全国实行单一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所有权利都属于皇帝,他根据商业需要任命各级官员"职业经理人"做你自己"小黄人"。这个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秘诀。

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各国想方设法充实强兵,各种改革和变法层出不穷。但是,这次改革范围最广,实施最彻底,力度最大"它伤害肌肉和骨骼"是的,当然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加强君主集权。"尊主卑臣,明清之际的责任划分不得逾越",彰显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简单粗暴:制定和执行法律。

一个国家之所以被治理,是因为它意味着法律、信仰和权力。佛法,君臣共持之地;信徒,君臣共立之地;权力,君主的地位也是独一无二的。(《尚军书修全》)

即治理国家的关键要素只有三个:臣子根据君主的需要制定法律;法律颁布后,禁止命令,也不会因为私法而取信于民;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君主掌握权力。

而君主权威的实现也很直接:赏罚分明。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对国家有利的,给予奖励;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而且是"轻赏重罚"为了强化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名望的珍惜。

商鞅变法的所有具体措施都是围绕上述目的进行的,如"农业战争"以此为核心,建立20级军衔制度,强化联座制,实行郡县制,最终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的完整机制,全面细致,针对性强,实施方法具体,公开公平公正,堪称一"理想的管理模式"。

这是秦以一敌六的核心竞争力;秦的灭亡,正是源于这种竞争力的丧失。

结合以上,我们很容易形成这样的感觉:秦国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运转有序,而秦王掌握着这台机器的开关权力。所以,维系秦制的唯一前提是君主心智正常;如果你不能做出贡献,至少不要破坏它。

战国时期,在秦孝公和秦国君主近140年的榜样下,这一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全国上下一致,把全部力量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对外经营这两件战国时期最关键的大事上。秦被建成可怕的战争怪物,最后嬴政"凶后VI ",一统天下。

世界统一后,这一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商鞅变法还有一个观点——国家不仅要积蓄力量,还要释放力量;积蓄力量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富国强兵,释放力量是为了给人立功的机会。这就是数百年来秦国一直保持旺盛斗志的原因。

可是现在,秦国之前的敌人都变成了秦人,"农业战争"的前提不复存在,"罚款"这很容易,关键是如何"奖励"?

那我们必须找到新的敌人。匈奴北伐,百越南伐,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农业战争系统"继续经营的必要手段;修建长城和阿房宫,既有政治和军事需要,又消耗人的力量,避免"懒惰导致混乱"残酷的手段。当时的秦朝,虽然历史上被称为"民怨载道",但总体上仍保持着敏感的平衡。

这些都是权宜之计。为了寻求新的制度,秦始皇也做了一些努力:他在山东找了70个儒生作为"医生"起初,我经常谈论政治。然而双方的磨合并不成功。当时的儒家思想还不够成熟,过于守旧复古,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此外,它的内容过于复杂和不一致,以至于"有知识而无所求,努力工作而少劳"在当时的秦始皇眼里,没什么价值。

探索制度需要时间,秦始皇的希望在于"果断勇敢,信任勇敢"长子傅肃。父破子立,严而松,这是古代帝王政治的常见套路。为此他甚至抓住了傅肃谏的源头,让他监管帝国最精锐的军队。毕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但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的猝死,丞相李斯的背叛,伏羲的愚孝,蒙恬的节操,都让秦朝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如何从小学习"判入狱"本该做官的胡亥即位后,主要做了以下"重大事件":

鉴于其立场不当,他决定以武力说服公众:"更合法,更好的服务"他的兄弟姐妹几乎全军覆没,牵连的人不计其数;

用严格的法律来统治,服从的人会繁荣,不服从的人会灭亡:"大臣们的谏臣们认为这是诽谤,官员们坚守自己的立场,贵州的领导们则动摇了他们的恐惧"。首先是老百姓;

加紧建设,浪费人和钱:"再造阿房宫。招募了五万人来守卫咸阳.....吃的人太多,度不够的时候,降级郡县,调小米和稻草稿。都自己做吃的;咸阳三百里内不许吃其谷";

大泽乡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仍把原因归结为"Majestic "不够,一面"用法有利于深刻",而住在皇宫里,制造神秘感,把政治委员会交给"称鹿为马"赵高。

换句话说,按照正常发展,二帝应该让帝国喘口气;但我万万没有想到,计划外的接班人上台后,又拔出了更强的鞭子。不习惯秦制的东方六国人民得知现在的君主并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始皇帝,于是鼓起勇气,奋起反抗。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大不了再一次毁掉六国的壮举。

然而,如今维系秦国/秦朝竞争力的制度基础,如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公平正义等,已经不复存在。秦人脱离德国,前线将士士气涣散,战力锐减。虎狼之师成了献祭的羔羊,楚国贵族后裔项羽和秦朝低级官员刘邦崛起成为争夺天下的新主角。

如果嬴政还活着,秦仍然掌握着王牌。

那么,如果嬴政还活着,项、刘等人刚刚去过秦国/秦朝呢?就更难了。

我们用一段话来概括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的过程:

从汉中平定三秦,然后依靠关中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加上韩信、彭越、英布的使用,最终打败了强大的项羽。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刘邦夺取天下,其实是秦灭六国的重演。人才只是表象,关中强大的战争潜力才是刘邦取胜的真正底牌。

所以,如果嬴政在此,即使山东大乱,关中秦制得以延续,秦人安定,军事也就安定;

制度完善,士气稳定,保障有力。张寒和王力的团队,还是我们熟悉的虎狼秦军;

强大的虎狼之师秦军不可能轻易崩溃,更不可能被数万楚军截断后路;项羽确实是顶尖的军事人才,但他不是神仙;

秦军保持优势,六国是乌合之众。毕竟要明白,这些农民起义恢复的贵族势力,远不如嬴政统一天下过程中所面对的完整六国政权。

也就是秦国还是原来那个秦国,六国远远弱于原来的六国。对于嬴政来说,为什么再难一统天下?

如果要论人才优势,那么近两百年来,没有一个国家比战国时期的秦国更重视和吸引更多的人才。

其实陈胜死后,秦末的农民起义就结束了。接下来先是上演六国旧贵族复辟,接着是刘邦、韩信等人推翻旧贵族,把自己变成新贵族的斗争。

战国时期,秦国一贯的人才政策是这样的:不管你从哪里来,只要你能帮我干活,就可以享尽荣华富贵。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这些强大的智囊团指导了秦国和"大脑"哪一个是秦人?司马厝、田雷、王建家族、蒙台梭利家族...秦有没有担心过缺少名将的问题?

而嬴政,也延续了他的祖先"雇主不问出处"风格不错。魏国人去秦国,嬴政爱上了他,马上把对方当成了上宾,以至于感叹:"我穿上衣服,却经常看到自己",吓得想逃;

而在看完韩非子献给自己的书后,嬴政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嗯,我一定要看到这个人和他一起游泳,我死也不会恨!

不比刘邦的人才态度差,再加上秦朝的强大实力,嬴政会不会缺人才?

况且,谁也比不上最反抗传统贵族的秦国君主;嬴政统一天下后,就是用郡县制来消化传统的贵族政治。如果嬴政在世的话,当时已经在体制内的刘邦大概也会为朝廷奋勇杀敌。出身家庭底层的韩信等人也会凭借军事成就往上爬,六国贵族也就没机会兴风作浪了。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以上都是不负责任的猜测。如果要给中国历史上的遗憾起个名字,第二个秦朝的灭亡排在第一位。这个开创了中国统一新时代,奠定了以后两千年封建政治基础的王朝,不应该这样收场;中原人民不应再次成为阴谋家和新老贵族谋取个人利益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