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里为何只有张之洞善终?(张之洞作为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亲历了许多历史)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5 09:52

清朝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是落后和腐朽的代名词,但也经历了发展、衰落、中兴等过程,清朝历史上有四位晚清中兴名臣。虽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但公认最多的是曾国藩、左、李鸿章张之洞。而这四个人中,只有张之洞最后得到了好死。为什么?其他三部的结局是什么?

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1.张之洞是怎么死的?

清廷看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越来越大,主张"预备立宪主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大臣被派往国外考察各国宪政。第二年,宣布官制改革,编制宪法大纲。For "预备立宪主义"起初,张之洞听到一些传闻时很惊讶。五位大臣回到上海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回电说:"立宪事关重大,如命各省将来议和奏,故应穷尽所知,明明白白。这个时候,我们不敢跳入最后的讨论。"态度暧昧。他更反对改革外国官员,认为"如果这样做了,世界将立刻陷入混乱",并说:"这是200多年的法律法规,21个省的治理问题。怎么能不小心呢?为什么不能等,一定要仓促决定?"清廷为了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把当时最有权力的地方长官袁世凯和张之洞调到北京。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改国号为宣彤。醇亲王载沣与摄政王一起监督国家,满族人趁机中央集权,排斥汉族官员。袁世凯是当时强大的汉族官僚,在戊戌变法期间背叛了光绪皇帝,为载沣等皇族所恨。于是等人暗中谋杀了袁。对此,张之洞反对说"批评国家的重要性不亚于屠杀大臣"。

宣彤元年(1909年)正月,清廷遭受袁世凯"脚病"名义上,让他回河南养病。六月,张之洞病重。8月21日(1909年10月4日)因各种公务外出,于当日死于白米斜街公寓(今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湖畔白米斜街11号院)。8月23日(10月6日),清廷向"文祥"。

2.张之洞为什么没有得到爵位?

曾国藩、左、李鸿章都有爵位,只有张之洞生前死后没有得到爵位。这是因为张之洞从来没有立过战功。清朝时,朝廷对爵位奖励的管理非常严格。对于汉人来说,只有参加过战争,立过战功的文官武将才有机会获得爵位。曾国藩、左、李鸿章都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经历生死考验,战功卓著,获得清廷封爵。

我们来看看张之洞的履历,发现他多次缺席战争。

张之洞出生于1837年9月。1863年考中进士,殿试第三名。这期间,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张之洞太年轻,没有参加这三次战争。

从1863年到1880年,张之洞在北京为官17年。在此期间,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和平时期(平定捻军,小规模收复新疆)。张之洞作为"刘清"这位宫中后起之秀在朝廷斥责方遒,鼓励文笔,经常对时事发表尖锐看法,逐渐进入慈禧太后的视野。

1881年,慈禧太后任命张之洞为山西巡抚。这是张之洞第一次担任政府官员。1881年至1884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三年。去年,著名的中法战争爆发了。

中法战争主要发生在越南北部和中国东南沿海,与山西巡抚张之洞无关。由于张之洞主张抗战,被清廷从山西巡抚调任广东巡抚,监督中法战争。然而,张之洞驻扎的广州离中法战争的前线还很远。张之洞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与这场战争擦肩而过。另外,对于清廷来说,中法战争是"不败的失败"当然,不给面子,战后也不可能奖励。所以张之洞是不可能从中法战争中获得爵位的。

从中法战争到1894年,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任内主持洋务运动,进步很大,成效显著,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过了曾国藩、左、李鸿章等人,但这些都无助于加爵。

3.张之洞谥号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将张之洞从湖广总督的职位上调到江宁(今江苏南京)代理两江总督。两河远离前线,没有战事。张之洞只负责提高士兵的薪水,调度军械,并没有背弃它。而是向清廷和李鸿章提了很多建议。比如提醒清廷注意加强在盛京、天津的防御;建议李鸿章"买军舰,借洋钱,锻造强撑";日军围攻旅顺时,建议李鸿章、李秉恒紧急救援旅顺...不幸的是,这些建议没有被各方接受,不了了之。

1896年,张之洞重回湖广总督之位。后来,张之洞积极支持变法维新,并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试图营救自己的得意门生杨锐,但失败了。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太后下令各路军队入京。张之洞没搭理。而是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粤港总督、闽浙总督等东南总督、督抚签订《东南互保宪章》,并与参与国达成协议。

八国联军侵华是张之洞一生经历的最后一场战争。此时清廷对全国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张之洞封爵与否已经无关紧要。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病逝于白米斜街公寓(今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湖畔白米斜街11号院),享年73岁。

清廷追赠张之洞"文祥"谥号,这个谥号,跟左一模一样。清朝的时候,"文祥"谥号通常授予拥有学士学位和军事成就的部长。左唐宗赢了"文祥"谥号可以理解。张之洞为什么会得到这个谥号?这是否意味着清廷肯定了张之洞一生的勤奋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