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怎样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能掌握大权)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5 06:52

说起慈禧太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慈禧太后是咸丰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母亲,是晚清当之无愧的政治女星。大清号巨轮因为她的控制而一瘸一拐地走向灭亡。至于慈禧,我们对她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她的晚年生活。西方人的入侵和内乱仍在继续。清朝动乱的时候,慈禧稳

坐中庭,对内拒绝变革,对外卑躬屈膝,签订了一系列屈辱自己权力和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但无论是皇帝还是一堆重要官员,没有人敢挑衅慈禧的权威,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胡作非为,一意孤行。那么晚清事实上的皇帝是如何从一个无助的后宫妃子一步步掌控权力的呢?

1.十七岁入宫,生下皇帝长子,母倚子贵。

1852年,慈禧入宫,封号"兰贵人"她今年十七岁。慈禧书法作品,很有见地。她很受咸丰帝的欢迎,咸丰帝甚至允许她为她读奏章,发表对国家大事的看法。

十九岁时,慈禧被封为义满。

年仅二十一岁的慈禧,在1856年生下咸丰帝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被提升为逸飞。

1857年,22岁的她再次晋升为易贵妃。

在封建王朝的后宫,有了太子就意味着身份的根本改变。此时慈禧生下咸丰帝的独子,故母贵,慈禧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慈安皇后。这也成为了她未来的从政生涯"第一桶金",而且还是最大的资本。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首都震动。咸丰帝带着慈安、慈禧和一帮亲信匆匆逃往承德。咸丰帝没想到,这一次离开北京,他再也回不来了。

1861年8月,在承德任职不到一年的咸丰帝驾崩。慈禧,唯一的继承人和生母,决定碰碰运气。

2.咸丰帝驾崩,两个女人对峙"顾铭部长"

咸丰帝死前交代了几件事。这几件事,看似很全面很恰当,实际上却惹了大麻烦。

第一件事是任命"八大臣",托孤。

"派、、景寿、、、匡远、杜汉、焦有英等辅佐毕,称誉朝政。"

好家伙,我一下子弄了八个辅政大臣,所谓"顾铭部长"。

第二件事是制衡。咸丰帝也知道辅政大臣的权力不能太大,要有制衡。因此,咸丰帝规定,上谕由大臣顾铭拟就,但必须盖章"帝国奖励""同一个家庭"两只海豹。"帝国奖励"印章由慈安皇后负责,"同一个家庭"印章由载淳亲王保管(实际上由他的母亲慈禧掌管)。这样就实现了慈禧太后与八大臣顾铭之间的相互制衡,防止了大臣们的专权。

但因为这个权力太大太有诱惑力,作为制衡的双方,两位皇后和八大臣都想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咸丰帝的遗嘱,以争取自己一方更大的权力,削弱对方的权力。

"顾铭部长"率先出击。他们指出"圣旨由大臣拟就,太后不容易,章不呈"。这意味着今天的圣旨是由八位大臣拟定的,圣旨的内容是宫古太后不能更改的,甚至大臣们的奏折也不能给宫古太后看。也就是说,八大臣把"制衡的力量",解释为"同意权"——我们拟定的东西,你们两位太后看不到,也不能发表意见,只需要盖个章就能生效,其他的你们管不着。

两个皇后非常不满意,争论说:“什么?顾铭部长"做了一步,两宫太后领"看报纸"权力,但也仅限于"读书"。面对咄咄逼人的"顾铭部长"两位皇后明显处于劣势,就暂时忍下这局,结成统一战线,抱团取暖。

没想到,过了几天,不知是谁授意我,建议董在上面放个存折,这又把刚刚平复的王朝局给搅黄了。董在折子上说,这是一个多事之秋,皇上还年轻,感谢太后"晚上想一想,考虑最好"虽然没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工具",但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灵活的举措"。

"顾铭部长"乍一看,让两个女人听政治还不错!"我怒不可遏,认为这不可能",不想治董的罪。但是惩罚的命令必须由两位皇后来制定。印章"为了生效,两位皇后拒绝了"印章"。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历史记录:"声音震殿,天子大惊。至于哭,他留下了他的衣服"。小皇帝尿裤子了。

最后,宫古太后妥协了。他们盖上印章,董被流放。

慈禧知道这样下去不行。她开始思考如何打破这个游戏。

3、心有政变,于是顾铭八大臣,两位慈禧太后。

慈禧知道,要想改变不利的局面,必须找到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就是承德。

当时咸丰帝说是"狩猎"其实是怕英法联军攻打北京,逃到承德。当时他带到承德的臣子都是自己的爪牙,失意的臣子都留在北京与英法联军谈判。

慈禧看出,要想力挽狂澜,就得联合北京的百姓,共谋大事。"北京帮"核心人物是易,再加上军务尚书。

咸丰帝死后,易到承德哭祭,被召见太后。双方一见面就达成共识,必须淘汰"顾铭部长"!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离开承德,回到北京。

"顾铭部长"坚决不肯回京,直到胜保领兵到热河"护送"(其实是逼宫)。首都的朝臣和直隶总督也要求皇帝尽快回京。内廷皇太后以回京举行新皇帝登基大典,按祖制安葬先帝为由,催促八大臣尽快定下回京日期,同时赏赐八大臣"欣喜若狂"最后同意回北京。

"顾铭部长"我不知道,一旦他们同意回北京,他们的生命就开始倒计时了。

1861年9月23日,慈安,慈禧,同治皇帝,"顾铭部长",在咸丰帝自贡(即棺材)的陪同下,正式从承德出发,返回北京。

慈安和慈禧一把咸丰皇帝的自贡送上车,马上和"顾铭部长"载垣,段华,日夜从小路去北京。我之所以带这两个人来,是为了让其他人"六大臣"放心。

所以其他"六大臣"放心跟着司机慢慢悠悠到北京,比两位皇后晚四天到北京。

慈禧一到北京,就联合易,以小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圣旨,说"顾铭部长""焦昭越权",尾随至首都载垣的华二人立即被捕入狱。然后慈禧就派兵到路上去攻占"顾铭部长"另外六个人。这就是著名的"心有政变"。

10月1日,恭亲王奕成为国王兼军务大臣。在军务大臣文祥的号召下,两宫皇太后开始听政,改了职衔"齐翔"For "同治"。

10月6日,载垣和段华奉命自杀。"顾铭部长"领袖人物肃顺被斩首,顾铭的其他大臣都被革职,不再使用。

就这样,慈禧与慈安、易等人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共同掌控国家大事。这一年,慈禧才26岁。

可是慈禧还是不甘心,她要独断专行。

4、易枢,罢免昔日盟友龚太子易,独揽大权。

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慈禧拿走了游戏"深思熟虑之王"这个封号,易忍了。慈禧越来越认真。

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爱新觉罗·载湉即位,也就是光绪皇帝。1881年,慈安太后突然去世。官方说法是脑出血,民间传言是被慈禧毒死的。然后慈禧就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她曾经的盟友易身上。

慈禧有优点也有缺点。一方面,她支持洋务派;另一方面,她也利用顽固派打压游戏。光绪皇帝的父亲成为慈禧的重要助手,在与易的权力斗争中逐渐占了上风。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连续入侵越南。易和军部在他的主持下,不愿轻易开战,引起朝臣纷纷弹劾,追究越南战局失利的原因。清军前线失利,慈禧太后大怒,与醇亲王奕譞合作"不愿意跟风"根据指控,以伊为首的所有军事部长将被罢免,伊亲王将被停职,并下令"居家疾病"。

这是慈禧发动的第二次政变,被称为"沈嘉艺墅"。从此,慈禧终于拥有了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

十年后,慈禧发动了她一生中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变——1898年政变,持续了100多天。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人身自由,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重新掌权。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慈禧选了三岁的溥仪做新皇帝,今天尊称为太皇太后。

10月22日(公历11月15日)末(下午2点左右),这位统治了48年的女子去世,结束了她复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