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百姓在做什么?为何百姓并不维护清朝统治?(清朝末年的百姓活得有多惨)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4 14:13

在很多人看来,晚清是被外国列强侵略的,所以作为被侵略的一方,理所当然要奋起反抗。但是从史书上看反抗的人,一开始基本都是清政府自己。换句话说,人们对此的反应似乎并不强烈。真实的情况是,民众不仅没有反对,还希望看到外国列强入侵。这听起来不可思议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清朝末年人民在干什么?他们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维护清朝的统治?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1.为什么人们欢迎入侵者?

1841年1月,第一次鸦片战争半年后,英军开始进攻林则徐卖烟的珠江咽喉虎门。尽管有清军的严密保护,还是被打败了。

四次战役前后,英军阵亡1300余人,俘虏1200人,代价是数十人伤亡。清军主将关天培被杀,另一将军祥符被自己的逃兵踩死...这场在我们教科书中极其惨烈的战斗,在外国人的记录中充满了搞笑的段子。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河北上至马五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万当地民众平静地注视着他们的皇军与英军之间的战斗,仿佛在观看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在战斗。"

"当挂着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甚至像看马戏、看集锦一样发出嘘声。"

当时《泰晤士报》特约记者GeorgeWingroveCooke就在英国军舰"费勒吉·敦"看着这场战争,他写道:.....人们来到岸边,看着炮弹在他们头上飞过...向炮轰省会的水手出售水果和蔬菜。谁能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这搞笑的一幕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很多次了。比如1842年7月,同样悲惨的"镇江之战"清海军与英军在长江激战时,岸上大批民众冒着枪林弹雨聚集观看。当清军战船被击沉时,岸上的人们并不悲伤,而是不时爆发出欢呼声、掌声和尖锐的口哨声。

当英军登陆,正在为粮食和淡水发愁的时候,镇江人争相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和淡水。

被誉为民族英雄,死于镇江之战的满族将军海陵,一直看不起汉人,所以一直不忘捉"叛徒",任意处决他认为会叛变的汉人。镇江人写的《围城外》记载:"百姓对副将军疑心重重,都想做汉人才罢手...如果人民食言,他们就是叛徒,我们的士兵足以杀死他们。"当时被海陵当成"肃清汉奸"甚至名义上杀了几万人!城中百姓都希望英军早日破城。就连他的主人道光也无法忍受这个消息,他说"海陵发现了叛徒,误杀了无数市民..."

人们比英国人更害怕满族人。所以人们为英军欢呼至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都认为"三元里抗英"那些人是中国人的形象,但这就是他们。就连三元里的故事也不是为了保卫满清,真正的起因是当地人听到英军强奸妇女的谣言后义愤填膺,纷纷投入战斗。

即便如此,广东本地人"援助英国"远远超过"反英"是的。同样是在三元里,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有1200多人投靠英军,主要做向导、马夫、苦力等后勤保障,有的直接为英军打头阵。连英军都觉得这些广东人勤劳,"如果给予适当的训练和指导,他肯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

2.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人民的?

虎门之战,林则徐出战,很多老百姓为英军充当领袖。"百余汉奸从川碧湾登陆"使得英军很容易绕过复杂的珠江水道。不仅在广东,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在宁波,"野蛮人利用叛徒到处打听消息";在定海,英军在先头部队的引导下,从清军防守薄弱的后山突袭;镇江之战,英军"送汉奸驾雪松板船,预卧岸上,乘火船火枪头,舍命上岸。"

对于这种颠倒人心的做法,满清也是目瞪口呆,震惊不已。1841年2月,主管广东的齐山写信给道光,指出广东已无力再战。原因是广东人民受到英国军队的诱惑去帮助敌人。齐山甚至提出"保卫人民胜过保卫土匪"的观点。

我从不反思自己的施政是否有问题,只把人民当土匪...很难说谁是土匪。

即使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京津地区,王华的土地和党的领导是壮观的。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盟军劫掠完毕,下令纵火。"军队没有武器,只有桶和锅"。当外国人担心没有纵火的时候,是"海淀的中国人把所有引起火灾的东西都聚集到了一起,比如火线和稻草。"盟军离开后,周围的人一头冲进去,洗劫了皇家花园的其余部分。

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陈宫精通英语,但很穷。当时他在英法联军当翻译维持生计。被称为"与外国人一起工作;叛徒"。借助他的口,晚清小说《孽海花》回应道:"我们曾经是好公民,但你们挡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被你们这样的贪官剥削压榨,吃不饱穿不暖。你视我为叛徒,我也视你为叛徒!"

当领先的一方到达八国联军(1900年)会战时,更加壮观。盟军在天津登陆后,老百姓发现这些洋鬼子不烧杀抢掠,反而比清兵更守纪律。于是,当地人的独轮车队为联军送粮草进城,士绅们甚至组织了大量粮草劳动力。据英军总司令格兰特的日记记载,一些天津人为了消暑,甚至把囤积的冰块送给盟军,还有一位天津粮商也把自己的豪宅腾出来给盟军当司令部...

盟军入侵北京时,是由天津当地民船组成的运输船队,通过白河向北京运送物资。清兵一哄而散后,众人争抢扶梯帮助联军翻越北京城墙,堪称奇观。英军在先头部队的指引下,从沙窝门的下水道直接切入城内,百姓也不怕躲避,都在观望...

英国人也注意到了这些中国"在许多战争中。特殊国情",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人民"永远不要爱他们的鞑靼统治者",所以在战争中要"尽可能少与人民为敌"。

所以在战斗中,英军经常一边打清军,一边张贴告示安抚百姓。比如广州被第一次鸦片战争攻陷的时候,英军给安民发了一个通告,说战争的目标是清政府,不是普通老百姓,通告还号召广州人想想谁是"真正的邪恶"试图让广州人相信英国人是"这座城市的真正保护者"。

1860年10月16日,决定火烧圆明园的英军总司令二进宫在北京发出了一个有趣的中文告示:"为了惩罚清帝不守前约,违反契约,决定在九月初五火烧圆明园。各种毁约,百姓没有参与其中,也绝不会受到伤害,但清政府不能不惩罚它。"

白话很好理解。我们烧圆明园是为了惩罚满清政府,与百姓无关。我们做什么呢

区分官民的招数,现在好像被美国一些爱洗碗的胖子学会了。

3.官员和人民相比如何?

那些人民觉悟不高,对皇帝亏欠很深的官员怎么办?答案是比人民更糟糕。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留守的北京官员给联军司令部送去了两面大锦旗:"所有的国家都是幸福的。还有"朱晓华被封"。"所有的国家都是幸福的。比较好理解,就是我们两边都高兴,"朱晓华被封"语《庄子·天地》是人民为帝尧祝寿,意思是祝你多福多子。

我国的首都被人占领了。作为官方代表,我居然说大家都很开心,祝敌人长命百岁...这次操作是空,人民领导党的东西跟它比起来简直太纯粹了。

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对这些人帮助英军感到非常困惑,他问身边的翻译为什么?翻译说了一句很好的话:"国不知民,民不知国"。

在国家只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人民只是统治者的奴隶的情况下,要求人民爱国是可笑而无耻的。人可能因为阶级的限制,大部分时间都是软弱无知的,但能选择的时候就不傻了。苟且偷生是一种奢望,不可能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尤其是有人帮他们报仇的时候,叛逃是合理的。

当时,群众对夏杰说,“是时候哀悼了,你我将同归于尽!在我看来,不要一起死,因为不值得。爱新觉罗一家死于清朝,这并不可惜,但人民还得继续生活。搬出Mazar-e-Mazar,坐在岸边看火,也是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