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不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对他没有用处?(袁绍为何不愿挟天子以令诸侯)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3 19:26

靠皇帝做诸侯,可以说是曹操一生中一件标志性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也让很多人体会到了一代枭雄曹操的一生。但其实在曹操之前,袁绍更厉害,他本可以像曹操一样做到,但他没有做到。为什么?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对曹操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是袁绍就没用了?这两

个人有什么区别?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东汉末年,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当地的权贵家族逐渐壮大,拥有了自己的私人武装。再加上当时的中央朝廷处于宦官、外戚、世家大族反复的权力拉锯战中,政治黑暗,皇权衰弱,导致地方控制力下降,从而造成割据流民的混乱场面。

由于严重干旱和缺乏收成,别无选择只能走上街头的贫困农民在巨人鹿人张角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因为他们的黄色头巾,他们被称为"黄巾之乱"。黄巾军起义对东汉王朝影响很大。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更有明显的挟洋自重的迹象,最终起义失败,军阀独立,汉朝衰落。后来,将军何进与太监石昌时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外兵进京,并导致董卓、曹操等人挟持皇帝、操纵官员的现象。但与曹操成功拥立皇帝做诸侯相比,董卓对朝鲜的控制力始终较弱。为什么?

1、汉序之差。

董卓去北京是因为他被大将何进和校尉袁绍叫去,准备率军攻打北京的十常侍。这就导致了何进与宦官矛盾的完全公开化,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最终促使十名常侍陷害并杀死了何进。然而,尽管包括魏源、袁绍、袁术在内的何进死后,以汝南袁为核心的世家大族仍然控制了两个首都的局和军队,并迅速消灭了宦官势力。换句话说,董卓在武力进入洛阳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汉令的官僚机器。即使董卓迅速集结在京畿周围和其他被召集的外国士兵,他仍然缺乏完全打乱原有秩序的力量。

相比董卓和曹操,在迎接汉献帝的时候,汉朝几经劫难,连皇帝本人都是亡命天涯,岌岌可危。至于刘勰、狄咸身边的董成、韩宪、杨奉等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意图,他们并不完全得到皇帝的信任。在天帝的宣旨下,曹操迎接汉献帝,重塑帝位,结束了前朝的混乱局面。也算是传承天心,回应民意,符合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当然,如果细化到曹操的具体措施,就另当别论了。但至少比起董卓和曹操所面对的"既得利益集团"阻力小很多。

2.双方家庭背景的差异。

除了董卓和曹操在治理国家事务上面临的不同阻力外,他们的家庭背景也导致了他们在世人眼中的不同形象。董卓土生土长在凉州,自幼行事果敢,作战粗犷勇猛,屡建战功。他在数百次征服羌人的战争中逐渐聚集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力量。先后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在汉西北有广脉。然而,即便如此,以边塞大侠身份入仕的董卓,并不为天下士绅所接受。此外,他在朝野掌权后控制朝廷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大臣们的反感和厌恶。此后,董卓一方面谋反自尽,一方面拉拢收买大臣,以求巩固权力,但效果不佳。由此可见董卓的出身和品行在士族子弟中是多么的不得人心。后来关东袁绍、袁术等人起兵讨伐董卓,他更加不信任中原的人,越来越倚重凉州、并州等地的人。

相比较而言,曹操在中州的名人地位显然更便于与人打交道,而他迁都、建立祠堂,对巩固朝鲜局势、稳定天下起到了作用,自然吸引了中原包括颍川、河东的士人。其父曹嵩虽是宦官曹腾(汉代之后)的养子,但即便是颍川的陈、汝南的袁等顶级家族,也与宦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袁氏家族成员袁奢甚至位列常侍之列。更何况从利益角度来说,曹操的行事风格更符合世家大族的利益。

3,政治素养和个人能力的差距。

囿于现有的朝廷结构和世家大族的排挤,董卓无法很好地把自己的小集团放在中央重要位置,导致了大臣忘恩负义、忘恩负义的局面。同时,武人出身的董卓身边只有李儒,没有其他可以用的谋士。他本人也未能从边塞军阀转变为中央权臣,这可能是董卓一再拉拢朝臣的原因。如此恶性循环,难免一方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至于曹操,当他迎接狄咸时,这位侍臣皇帝已经走投无路了,他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对抗曹操。此外,曹操凭借其忠诚的士兵和原有的文官队伍,迅速充实了所有的朝臣和官员,能够以武力和秩序主宰政务,这是董卓所不能及的。

此外,武人出身的董卓甚至未能妥善处理手下两派的纷争。董卓入京后,迅速收编洛阳周边驻军。只有并州刺史丁原还有实力,公然挑战董卓,直到董卓拉拢吕布刺杀丁原,并州军随即合并。只是随着董卓和吕布的靠近,凉州和并州越来越不睦。前者是嫉妒董卓对吕布的宠爱,后者也是不满凉州百姓的残暴。双方互不信任,这影响了战局。后来董卓和吕布不合,双方也是这种情况。吕布也倒在王允(太原王)的一边,他也是。最终吕布杀了董卓,凉州军团很快开始清理军中的并州人数,双方火并。

综上所述,基于董卓和曹操的家世、政治素养和个人能力的差异,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汉朝现有秩序的差异,两人执掌朝政的难度和阻力也是大相径庭的。中州名臣曹操(曾被许韶评过)不仅获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持,而且凭借其文臣之才得以封禁,从而达到了倚仗皇帝做诸侯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