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武器与清军武器对比为何先进(太平军武器为什么比清军先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3 06:52

太平军初期,军队的装备其实是非常落后的。起义初期主要是冷兵器,包括非常传统的矛和大刀等。火器数量不多,主要是简单老式的土枪、猎枪和步枪。清方曾这样评价其武器:"军械很少优秀。生铁刀和棍在使用时容易折断"。到了太平天国中后期,太平军的武器已经

遥遥领先清军,湘军总司令曾国藩不得不承认:"小偷的武器比我们的好一百倍"。作为农民的太平军是如何完成这一宏伟转变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太平军早期的武器呈现出冷热兵器混合、冷兵器为主的落后局面。

主要原因是太平军这种农民经济落后,缺乏物力财力。它只能依靠自制的武器或缴获的武器,甚至用锄头、镰刀等生产工具作为武器。

这种情况随着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太平天国自定都天京以来,一直推行公开正当的对外贸易,积极争取外援。同时要求各国商人缴纳关税,遵守太平天国各项贸易法规和政策。

所有在太平天国从事贸易的外商都必须取得护照,只要外商遵守法律法规,就受到天国的保护。太平天国曾颁布天王圣旨,要求中国军民转外商"作为兄弟,杀人者必被处死;所有的官员都应该遵守这条法律,不原谅任何人"。

太平天国在商埠和水陆枢纽设置关卡,对来往货物征税。税率比较轻,而且只交一次,可以一路过关,不用再交。

由于正确的政策和良好的税制,太平天国的对外贸易非常发达。在太平天国的对外贸易中,茶叶和丝绸是主要的出口商品。

太平天国占领的皖南是盛产茶叶的主要地区之一。外国商人经常试图从这里购买茶叶,然后装船出口。

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先后攻占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中国最重要的丝绸产地全部落入太平军手中。在太平天国的统治下,这些地区的丝绸生产照常进行,并出口到国外。

一位曾加入太平军的英国人收集了当时中国的丝茶出口统计,并在其《太平天国革命个人史》中整理出一张中国出口的丝茶表,显示太平天国时期丝茶出口呈现出整体增加的趋势。

胡俟运往上海,必须经过太平天国设卡收税的吴县夹浦关,日入可达几千两。丝绸是如此,茶叶等其他商品也是如此。因此,太平天国对外贸易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据说1861年和1862年的丝茶贸易收入达到每年250多万英镑"。

首都是天津后,由于经济支持,"不差钱"太平军积极采购西方军火,开始了从旧式火器向现代化装备的过渡。

"走私"军火贸易

太平天国起义之初,英、美、法等西方列强表示"中立"禁止向太平军或清政府出售军火。英国大臣寒若珉在给英国首相罗塞尔的信中明确表示:

"无论太平天国如何发展,在等待王朝命运的同时,我已决定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政府"

1855年,英国颁布了《中国当前冲突中立通令》,禁止在华臣民向太平军报告"提供任何战争物资的销售或代理,或代表他们装备船只,或以任何其他故意行为提供援助"。

清政府也多次照会列强和各国,要求"私自前往大陆或走私枪支火药者,将立即被带回本国领事馆调查,物品将被没收"。

然而,军事斗争对军火的大量需求和巨大商业利润的诱惑,是任何形式的法律法规都难以禁止的。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鉴于之前作战中装备差损失惨重,开始大力改进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因此,在对外贸易中,"他们最关心的是外国武器"。

唯利是图的外国商人在列强与清政府双重禁止太平天国进口军火的间隙,不断向太平天国走私军火物资。

据悉,太平天国与外商的第一批大规模军火交易发生在1853年。当时,上海英国商人文乘船到达天津下关,"给我看看他带的枪和火药。,太平军见了大吃一惊,"所以他主张欢迎外来酋长入城,并把他们与教育联系起来"。

1858年底,太平天国芜湖司令侯玉田向航行在长江上的英国船巴克船长求情。给一两根小洋枪,一些洋粉,多一个洋枪嘴"。

1860年李秀成向东取江苏、常州等地后,由于该地比天京更靠近上海,且与上海有密集的水网,许多河流、湖泊、港口都非常有利于军火走私。

因为外国武器的进口贸易,不仅违反了"中立"法规也是清政府禁止的。再加上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外商要价过高,一旦成交,获利颇丰。

在上海,15元或20元可以买到短枪,太平军付给走私者100元。在这样的利诱下,外商自然趋之若鹜。根据英国驻上海领事的估计,当时在中国的国家"安定生意,痛恨叛乱,以至于货物滞销,十之八九;想偷税漏税,帮火药粮食谋利的,其实十有八九"。

如果说太平天国采购西方军火还是秘密的,那么太平军占领宁波期间(1861年12月9日-1862年5月10日)的军火采购活动就是半公开的了。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宁波是太平军占领的唯一海港。

1862年,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和海军司令何先生向本国政府报告:"许多船只为上海的外国公司向革命军运送武器弹药。一年之内,新加坡售出3000支不同口径的枪支,香港和通商口岸的外国商号公开从事枪支生意。"

根据特里的《上海史》:"从一艘船上取得书面证据,1862年4月,上海一家洋行向太平军提供步枪3046支,枪795支,火药484桶,即10947斤,子弹1800发,枪套450多万个。"

就连昌盛骏的首领戈登也在秘密贩卖枪支。例如,1863年10月,渴望已久的国王谭绍光在给戈登的回信中提到:

"至于大家的军装和火炮,我们都知道对方的底细。如果你追求利润,我会处理它并服从交易。没有禁令。这个时候,如果你有枪,有洋货,还是会照常来这里交易。"

太平天国对外军火贸易的繁荣程度和规模可见一斑。

清廷财政与湘军装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侵略使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

一方面,鸦片进口激增改变了长期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巨额军费和战争赔款增加了财政支出的负担。两次鸦片战争的财政支出之和超过1亿两,严重改变了政府的财政平衡。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财政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库逐渐入不敷出,一度濒临崩溃。比如1852年损失了190多万两白银,1853年损失了400多万两白银。

1862年以前,与太平军正面作战的清军主要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

曾国藩以地方士绅、副团级国防部长的身份组建湘军。他本人无权从新疆派兵。他建立的湘军不是士兵造的,也不是部里配的。需要通过捐款、厘金、盐税等方式筹集。说白了,一个字:缺钱。

而曾国藩本人也是一个非常顽固的"反洋枪活动家"。1862年,诸侯国明确表示他们将"背鸟,刀,矛,山炮是基础"。

据《向君志英》记载,项一号哨下有8支队伍。一队12个人,都用同一种武器。第一声哨响,第一、五队用的是一把老枪,第二、四、六、八队用的是刀和矛,第三、七队用的是猎枪。

秦冰没有岗哨,分为六个小队。第一队和第三队拿着枪,不是洋枪,是开山枪。第二、第四、第六队使用刀和矛,第五队使用猎枪。

蔡锷编的《曾兵语录》中记载了曾国藩的话:

"治兵之才非祖父,明而勤:不义不明,兵不满意;如果不勤快,业务的所有细节都会浪费。所以,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就冲锋陷阵,士卒就能干活。所以是第二。"

"带兵之道,勤、恕、廉,二者缺一不可。"

"求道,用良心、热血、勇气、智慧。"

湘军之所以能以落后的武器装备击败太平军,主要原因是在人员素质、军纪、士气等方面远胜太平军。

1862年3月4日,为了更有效地镇压太平军,清廷正式成立淮军。集兵权和财权于一身的李鸿章对洋枪非常感兴趣,非常重视洋枪的装备。

淮军建立之初,李鸿章就淘汰了老式步枪、山炮等旧武器,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恩菲尔德1853年)购买洋枪,并聘请了不少洋人担任教官。这使得淮军成为1862年后清军中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最强的部队。

"淮军崛起始于上海,浸淫于贵府。不过本来就是湘军办的,所以都一样。营中用的是楚皖人,单用西洋火器,与湘军不同"

李鸿章率淮军在上海外围和苏南战场与太平军正面交锋。正是在淮军与太平军交战之后,清军与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开始了大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