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明知于谦死得冤为何到死都不替他翻案?(明英宗杀于谦后悔)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2 13:00

于谦可以说是明朝的大功臣,但最后还是被明英宗处死了。很多人一直觉得这件事很委屈。但实际上,明英宗自己也知道于谦是被错杀的,但还是想杀于谦,而且与岳飞不同,明英宗直到去世也没有为于谦平反。为什么?于谦死得那么冤,明英宗却没有为他翻案。原因是什

么?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于谦为什么会死?

公元1457年的北京城,这一天一片哀嚎,因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于谦在这一天被杀,于谦因为官清廉而深受百姓爱戴,并在当时取得了保卫北京之战的胜利。可以说大明化险为夷,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一个"没必要"怎能不让人心酸,但余少宝最后还是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青柠歌》。

当然,历史对邵宝是公平的。被邵宝陷害的三个人都没有好下场。石亨、曹吉祥和徐宥箴都被明英宗清理了。

但这一阴谋背后的最大使者明英宗,明知于谦有冤情却至死不肯翻案。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觉得明英宗真的是昏君。直到明英宗驾崩,明宪宗朱见深继位,才一登基就为于谦冤案平反。至此,这起冤案被得知,于谦一家被赦免。

但是,这里不得不提一个问题,那就是明英宗为什么不肯为于谦平反?即使前期被石亨等人蒙蔽,李习安在后期也已经向他陈述了于谦的冤情。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为他翻案,但他还是没有这么做。那么这个明英宗背后的职业是什么,让他知道于谦的冤案不平反?

2.天子的权威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错的,也是对的

中国古代的皇帝形象一直是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但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天子的高度达到了a "皇权是上天赋予的"境界,这一系列的事情让天子几乎有一种自己不会犯错的错觉,就算全世界都错了,错的也不是我。

比如康熙朝陈老师演的康熙,说过这样一段话:"他们能认出来,我却不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背后的意思是,如果他承认了,那么他就是一个昏君,一个不区分忠臣与奸臣的人,但在明知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情况下,仍然把他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那么这个天子的形象在哪里呢?神武长久以来的智慧形象不会被摧毁吗?

明英宗没能为于谦平反也是如此。如果明英宗主动承认自己误杀了于谦,那么就说明他不区分忠臣与奸臣,明知于谦是忠臣却还想杀他,那么他的形象就毁了。原来,他"土木堡的变化"让他被批评。如果再发生这种事,他的脸往哪放?

所以,明知道于谦的冤屈无法为他平反,在于对自己天子形象的考量,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并且贯彻到底。说白了就是为了面子,这也是一部分儒家糟粕文化造成的。

当然,真正英明的神武皇帝是勇敢的。我们会发现,历史上那些真正英明的神武皇帝在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会勇于承认错误。秦始皇知道自己错用了李信,导致了一败涂地,但是他并没有一下子把责任都推到李信身上,而是主动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向王建道歉。

汉武帝晚年看到自己长期对匈奴的策略导致民不聊生,民生凋敝,于是主动认错,离开"给有罪的一方写了一封信"然而,他们的天子形象被亵渎了吗?没有,所以明英宗还是因为面子过不去。

3、为明宪宗朱见深考虑,让他收买人心。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极其重要的,比如为后代收买人心,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例如,当李世民执政时,他无缘无故地谴责唐朝名将李记。他真的因为李记犯了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吗?不,恰恰相反,因为当时太子李治政绩平庸,他继位后要给朝臣们一个人情,最后能让那些朝臣死心塌地,李记就是为了李治的人情。

明英宗也是如此。朱见深有太多的问题,比如口吃,喜欢比自己大十岁的万贵妃,这些都足以让他饱受诟病。所以,朱见深必须做出点成绩,才能让人们对他的印象有所改变,而平反于谦的不公,恰恰可以让他迅速赢得朝野的人心。

毕竟于谦的影响力太大了。于谦平反后,大臣能认识到皇帝还是讲道理的,建立了恩典,足以帮助明宪宗稳固皇位。

所以,明英宗至死不肯为于谦平反的背后,也有一些小道理。许多人认为他是个好人。这个小编只能说,如果他真的是个好人,就不会杀于谦,只是我们都被明英宗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