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开国皇帝叫他的祖先。为什么清朝有三个皇帝?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2 08:39

我们知道,在古代,皇帝死后的名字也是很讲究的。他们的寺庙名称不同,但有一些规则。一般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能被称为"Zu "比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但在清朝好像不一样。清朝有三个皇帝,他们都被称为"Zu "这是为什么呢?清朝皇帝的庙号

有什么规矩吗?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1.庙名祖师是什么意思?

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在庙中供奉时的称呼。可以说是古代帝王的专属待遇之一,起源于重视祭祀和跪拜的商朝。唐太宗、宋太祖、清朝高宗等名字都属于庙号。

庙号本来就有极高的要求,不是说一个皇帝就可以有庙号,而是一个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值得后人千古牺牲的皇帝才可以有庙号。像西汉的十几个皇帝,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就连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开创者之一的韩晶皇帝也没有庙号,可见其严格。

西汉以后的庙号制度也比较严格。当然那些乱世就不提了,因为很多乱世的仪式都被忽略了。比如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祖上有三位,但总体来说,除了乱世,庙堂的命名还是很严格的。

但是到了唐朝以后,随着君权的进一步集中,皇帝的权力开始在制度上加大,所以每个皇帝对庙号都有这种特殊的待遇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从唐朝开始,一般情况下,除了灭亡的君主,皇帝都有庙号,庙号开始泛滥。

但是,庙号的泛滥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开国皇帝,一般称为"Zu ",基本上毛还是毛。第二代皇帝,一般做得不太好,或者是失败者,没有庙号,叫惠帝,比如汉武帝刘英,明惠帝朱允炆。比较成功的是唐太宗的庙号,比如汉太宗的刘恒,清太宗的皇太极。

至于建国后的皇帝和二代皇帝,也是根据他们的表现,好庙号或者坏庙号相对来说不是很严谨。像玄宗是个好寺名,一般皇帝是没资格上这个寺名的,但是到了清朝,割地赔款的道光帝竟然是玄宗寺名。

而且清朝有一个很大的特殊情况,就是有三个祖先,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清太祖康熙帝叶璇。那么清朝为什么会有三个祖先呢?今天宋安之就来详细说说。

2.为什么清朝的三皇祖?

第一,清朝的开国皇帝应该是皇太极却最终被定义为努尔哈赤。

严格来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只是清朝的开国皇帝,而不是开国皇帝,因为他建立的后金政权主张"八宫分权"它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甚至连风俗习惯都不统一。它更多的是一个统治松散的汗国。

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登基后,不仅将国名改为"大庆",而且还使这个国家脱胎换骨。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清朝成为中央集权的帝国,统一了海关,交出了蒙古各部和朝鲜李氏王朝。所以,认真来说,清朝的开国皇帝是唐太宗皇太极。

但无论如何,努尔哈赤是大清王朝的缔造者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要把"皇帝毛高"给努尔哈赤的待遇也是正常操作,无可厚非,符合寺庙编号制度。

第二,福临,清顺治皇帝的世祖,世祖殿的名字意义重大。

虽然一般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始祖,也有不是开国皇帝也可以称为始祖的情况,但是要求极其苛刻,必须是断代史的开创者。比如西汉亡国后,宗室刘秀复辟国家,建立东汉,所以庙号为始祖;或者把王朝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说白了,这个朝代本来就是割据,没有统一。皇帝开国后,有人将其统一,使得割据政权过渡为统一政权。它也可以被称为祖父母,如元世祖的忽必烈。

从世祖庙号的含义来看,很明显福临这位大清世祖还是符合标准的,因为他在位期间,清朝入关,由割据变为大一统,所以他被冠以世祖庙号是很正常的。

可能还有人认为入关的功劳归于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福临的世祖庙号有很多水分,但根据庙号制度,清朝在福临统治时期确实从割据政权转变为统一政权。内部权力如何分配,不在寺号的考虑范围内。不能把世祖殿号给不是皇帝的摄政王多尔衮吗?

因此,综合情况来看,顺治皇帝的祖先福临的庙号也是没有问题的,合理合规,符合庙号制度。

第三,康熙皇帝叶璇的庙号是圣父,不符合庙号制度,有很多水分。

康熙帝死后,继位的雍正帝·胤禛坚持为他的父亲康熙帝命名圣父殿,原因很简单,就是康熙帝"虽然说和创造一样"。意思是康熙帝虽然是恒心之王,但他的功绩其实和开国皇帝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称之为始祖。

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个皇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标准的君主,根本不能称之为祖宗。甚至从成就上来说,康熙皇帝的父亲清世祖顺治,已经把清朝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就是使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到大一统政权。康熙帝一生的功绩虽然很大,但他的重点是巩固清朝的统治,消除叛乱,抵御外力的威胁,并没有大规模的扩张领土,也没有把清朝带入一个新的时期,根本达不到称祖的标准。

更何况这也是圣父的庙号,是历代用来追神的。比如唐代道教把老子当祖宗,是为了唐圣祖才被册封的。财神赵公明在宋代被奉为始祖,被追封为圣人,是为宋代圣人。

所以说追求祖宗称号不合理,还要追求圣人称号,这是相当不合理的,也是相当不符合庙号制度的。太不合理,水分很大。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没有康熙皇帝,清朝早就在三藩之乱时灭亡了,祖宗还是名副其实的。首先,按照庙号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称之为祖宗。其次,如果这能叫祖宗,那么能叫祖宗的人也不少,比如平定七王之乱的汉景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之初,土耳其人袭击了距长安仅40英里的地方。当时双方实力悬殊,稍有不慎就可能亡国。唐太宗李世民用疑兵之计与他结盟,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亡国的战争,所以也可以称他为始祖。

因此,康熙帝被雍正帝命名为圣父殿是很不合理的,有很多水分。当然,这里的读者要注意这个水评,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圣父庙号的不规范评价。并不意味着否定康熙皇帝的所有功绩。这个还是需要澄清的。

3.最后说一下为什么康熙皇帝可以去圣父殿。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般来说,皇帝的权力是越来越大的。

有人可能会说,皇帝并不总是大权在握,言出必行。

事实上,并非如此。古代皇帝也有很多限制,也不是随意的。宰相和古代百官之首一样,长期以来都是制约皇权的一大因素。所以古往今来宰相制度都被各种方式削弱。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干脆废除了宰相制度。

正是因为对皇帝权力的诸多制约,历代皇帝一直在努力制约和平衡体制内各方势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皇权。所以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大一统政权明朝和清朝,因为制度完善,权力巨大,被称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有人可能会说,明清以前,为什么会有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的皇帝?

这个其实很简单,因为皇权的集中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久之计,继续在体制内集权。一方面,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聪明的皇帝会通过各种战术高度集权,大权在握。连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都说要杀了他。其中最杰出的是擅长战术的皇帝刘彻。但是它的缺点很明显,就是强调的是皇帝的个人能力,不可能每个皇帝都有突出的个人能力。所以从长远来看还是把皇权集中在体制内比较好。所以历代的重点都在制度上。

皇权一步步的高度集中,自然伴随着各种变化。比如西汉只有四座规格很高的寺庙,而到了唐朝,皇帝都有庙给大家。

到了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清时期,更是直接无视基本规则,开始选择一个好的。明朝更好。嘉靖皇帝将朱迪的太宗殿升级为成祖殿。虽然不合理,但也不算太离谱。清朝更是离谱。康熙皇帝连二代皇帝都不是。他直接去了祖上的庙名,但还是带了"圣"文字简直太水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犯罪记录"所以割地赔款的道光帝取名玄宗殿,并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