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是一个坏国王还是一个明智的国王?为什么王安石和欧阳修认为是昏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1 22:52

说起唐德宗施立,相信对唐朝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都不会陌生。这是以为自己瞄准了中兴大唐帝国的皇帝。在唐代宗神父统治时期,李师义"世界元帅"参加了平息安史之乱的最后一战。公元779年,英国君主唐代宗去世,施立作为王子登基。为了完成父亲振兴唐朝的遗

愿,施立继位后做了不少事情。在个人生活上,他节俭低调朴实。在治国方面,他非常重视贤臣,疏远宦官,支持杨炎等维新派官员以两税法取代租佃制,缓和国内矛盾。在施立的领导下,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力衰落的唐帝国似乎正在重新浮出水面,走向复兴。

然而,在唐朝灭亡后的1300多年里,许多政治家对施立给予了非常负面的评价。北宋著名政治家欧阳修认为,唐德宗登基后,唐朝藩镇越来越强,朝廷越来越弱。唐德宗对唐朝的灭亡负有主要责任。北宋另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把唐德宗和西汉昏君汉元帝并列,劝宋神宗学学姚舜禹唐、周文王、周武王等贤明的君王,千万不要和唐德宗、汉元帝"Fellow "。

那么,立志中兴大唐帝国的唐德宗为什么会成为王安石、欧阳修眼中的昏君呢?

让我们来看看唐德宗·施立做的几件给唐朝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大事。

第一,让宦官回归兵权。宦官治国无方是唐代中后期的一个严重问题,产生于唐肃宗时期。唐代宗上台后,戴采纳了于"狗咬狗"李的策略,是除掉、于朝恩和程这三个大宦官,把兵权重新交到皇帝手里。唐代宗死后,刚刚登基的施立效仿父亲,疏远了宦官。然而,随着靖远之变,施立对宦官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靖远之变,施立信任的朝廷将领无法调集军队保卫皇宫。在施立逃离赣县最悲惨的时刻,看守他的人包括内侍中的两名太监和跟随他的100多名太监。

宦官的忠诚和武将的冷漠给了施立很大的刺激。比起武将,他更信任宦官。公元784年,施立回到长安后的第三个月,中兴大唐的曾治皇帝在中晚唐做了一件影响其晚年政局的大事——让宦官重新掌控军权。

施立是如何让宦官在体制内重新掌控军权的?784年,施立把厕神军队分成两部分,交给两个太监掌管。786年,施立将神策军扩充为左右神策军,并继续让内侍太监窦文昌担任军监。这一举动反映了施立对宦官的高度信任。神策军的地位比龙和于都重要,是皇帝最信任的中央皇军。)

公元795年,施立颁布法令,固定了宦官掌握神策军事迹的制度,还向掌握军权的宦官颁发了专门的官印。从此,宦官完全掌握了唐朝最精锐的中央军——神策军的全部权力。

宦官掌握军权成为中晚唐政治的毒瘤。从此,皇帝的权力逐渐被宦官侵蚀。势力重的宦官不仅可以支持皇帝,建立空皇权,还可以直接威胁皇帝和大臣的生命安全。比如唐宪宗和唐敬宗两位皇帝被宦官杀死,唐文宗因发起甘露之变收回皇权而被宦官仇士良彻底击败空。即使"政治专家"唐武宗暂时收回了皇权,但由于宦官掌管军队的制度没有消除,唐武宗死后的继承人唐玄宗在宦官的支持下当上了皇帝。

太监帧空皇权,就算皇帝有兴国之志,也无力回天。英国君主唐文宗在宦官的影响下死去。

总之,掌握军权的宦官成为中晚唐政治中极其黑暗的一页。而这一切混乱的始作俑者是唐德宗,他的目标是中兴和大唐。

第二,让出缓冲区。唐德宗割据诸侯国失败后,他对诸侯国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据相关史料记载,靖远之变后,唐德宗不仅没有组织军民抵抗叛军,而且作为皇帝,还产生了投靠四川成都的想法。如果不是唐骏将军李生和陕西南路严阵的劝阻,唐德宗可能会像唐玄宗一样去了四川。

由此可见,唐德宗战胜缓冲区的信心严重不足。因为唐德宗在割据诸侯国失败后自信心严重受挫,所以他容忍诸侯国的发展,看着它发展壮大。藩镇割据,积重难返。直到他的孙子唐宪宗登基,唐朝才在形式上重新统一。但我们必须指出,由于唐德宗多年来一直容忍缓冲区的发展,即使唐宪宗有能力在形式上消灭缓冲区,也无法彻底铲除产生缓冲区割据的经济土壤。直到几百年后的北宋,赵匡胤才彻底结束了中原的割据局面。

第三,聚敛财富,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唐德宗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皇帝。他执政初期和后期的治国理念截然相反,完全不同。

公元779年,当施立登上王位时,他自己就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皇帝。他曾经写过一封信,要求所有郡县、新罗、渤海国停止向珍禽进贡。几天后,施立又颁布一道诏书,要求南方各地停止向麝香、铜镜、春酒等奢侈品进贡,全国各地禁止向珍禽异兽进贡。为了显示他的节俭,施立还下令释放了100多名女仆。施立登基后,这些行动确实有了新的面貌,整个国家都对新皇帝施立充满了希望。

然而,随着靖远之变,施立的自信心受到重创。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身边的大臣了。他开始追求非常奢华的生活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个人的愿望和享受凌驾于唐帝国的利益之上,就像历史上那些无情无义的昏君一样。

在施立执政后期,他主动要求地方官员向中央进贡,甚至派宦官公开向地方索要。为了满足施立的贪婪,我们在全国各地的节日使节设置各种借口,随意收税,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据后来的统计,一个节日一年可以给唐德宗施立进贡50万元。贞元年间,为了进一步盘剥百姓,施立在长安东西城设立了宫市,低价向百姓购买商品。一般价值几千块钱的商品,被掌管宫廷市场的官员用区区100多元买走。因为皇宫市场旁边有太监监视交易,所以人们敢对施立的敲诈行为直言不讳。

此外,施立还默许了齐鲁的昏官。的危害不亚于后期的李、杨等人。在施立的默许下,主持两税法的宰相杨炎和大书法家颜真卿先后被齐鲁杀害。

这是唐德宗和施立执政的荒谬方式。施立刚登基的时候,真的是满怀理想,志在中兴大唐帝国。施立曾经为使大唐起死回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靖远之变后,他的一系列错误操作使大唐在安史之乱后再次透支了国力。

1.任用宦官掌控军权,看着藩镇发展壮大,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最致命的祸根。

2.默许齐鲁对钟亮的伤害和腐化朝纲。

3.抢夺掠夺,疯狂吸人民的肥肉和人民的奶油,敲诈勒索,加速了唐帝国的阶级矛盾,唐帝国的矛盾已经积重难返。

正因为如此,施立成了北宋政治家眼中的昏君,如王安石、欧阳修等。王安石甚至建议宋神宗不要学习施立在唐德宗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