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和杨光都想玩高句丽?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1 14:26

"如果高句丽不除,将是子孙后代的巨大灾难"这是唐太宗和李世民说过的一句话。之所以这么绝对,是因为高句丽真的需要打。可想而知,让隋唐四帝无法抗拒出兵征服是多么可恨。很多人绝对相信杨迪三征高句丽是因为他的野心,那么才华横溢的唐太宗和文帝是否也有

野心呢?军国主义皇帝?显然不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高句丽。高句丽最早于公元前37年由一个叫朱蒙的扶余人建立,地址在西汉宣土县高句丽郡,当时仍属宣土郡管辖。公元3年,高句丽都城迁至"在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国内城市"。

东汉时期,高句丽不断吞并身边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的情况下逐渐强大。如果国家稍微强大一点,高句丽王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他利用当时曹魏政权的动荡,出兵攻打辽东。结果曹魏反击了。曹魏大将吴直接攻占了高句丽都城,高句丽王逃走,被曹魏大军追击了一千多里。曹魏以为高句丽灭绝了,很快就走了。

70年后,高句丽复兴,重新建立了丸国,并开始进攻辽东、乐浪、宣土三郡,企图再次扩大版图。没想到,碰了个硬钉子。342年,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军入侵丸口,全城毁于战火。

到公元404年,高句丽已经完全占领了宣土和乐浪,将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到了高句丽长寿王的时候,高句丽的疆域东临日本海,南至崖山湾/朱令,西至辽河,东北有大量的地方。

从上面高句丽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高句丽就像一群鬣狗。你击退他一会儿,他恢复过来就会跑上来咬你。

文帝十七年(597),高句丽联合进攻隋朝辽西的兵站,但这次进攻被隋朝颍州总经理魏击退。

诸侯国敢侵宗主国,文帝怒。于是在598年,隋文帝派30万大军水陆夹击高句丽。但天公不作美,又是雨季,道路泥泞难行,后方粮草不到,还饱受疫病之苦。两栖部队在海上遇到强风,许多船只沉没。两支军队不得不撤回和撤退。但是这次探险,隋军损失惨重,十有八九死了。

战后,高句丽王高远怕隋朝再次发兵进攻,赶紧派使者去道歉,自称"辽东粪部长袁"于是隋文帝出征。

杨迪·杨光登基后,作为诸侯国的君主,高句丽国王本应亲自前往长安祝贺,但他只派使者前去处理,这让杨迪皇帝感到很不高兴。

三年来,高句丽国王派遣使节秘密接触土耳其人,恰好杨迪皇帝访问北方的玉林,并在土耳其启民可汗逗留。突厥可汗不敢隐姓埋名,将高句丽使者引见给杨迪皇帝。

杨迪皇帝命令牛弘向高句丽的使者传达他的意愿:"我诚心以启蒙百姓报国,故我近我处。当我去卓君的时候,我会回到日本。我知道韩国国王知道早点来朝鲜是合适的。不要妄自菲薄,教育的礼物应该和启蒙民众一样。如果你不去朝鲜,你一定会发动人民去巡逻另一片土地"。杨迪皇帝知道高句丽国王与土耳其人秘密交往,没有惩罚他。他只是警告他要尽到作为朝臣的责任,按时朝觐,这样他就会既往不咎,平等对待启民可汗。但高句丽王坚持"不是来自"杨迪皇帝的遗嘱导致了"皇帝商量了一下"。

隋大业八年(612年),杨迪集结了史无前例的113万大军,200多万民夫亲征。第一次进攻高句丽,隋朝损失惨重,最后以惨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杨迪下诏征集天下将士,第二次进驻卓君。这一次,皇帝杨迪因长期服务于辽东部属和后方杨玄感叛乱而被迫退出。

大业十年(614年),杨迪再次下诏,征调天下将士,进攻高句丽。隋朝护卫在碧舍城破了一支高句丽军,乘机向平壤进军。高句丽国王害怕了,于是派使者去投降。杨迪很高兴,派了一个使者去叫护卫队带领军队回来。高句丽的投降只是欺骗隋军的一种拖延战术。当杨迪皇帝明白这一点并准备征收四个朝鲜时,已经没有机会了。

三征朝鲜俘获了大量隋朝士兵,并将其困于敌国。中原人的后代去了高句丽,"隋人看着就哭,满乡下"。

隋朝的皇帝四次征服朝鲜,结果都是亡国,但还是没能真正征服朝鲜。这个历史任务只能留给以后的朝代。

唐朝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百济攻占新罗四十余城,企图切断新罗进入唐朝的通道。贞观十七年,新罗派人向唐求救。此时的唐朝经过了十几年的贞观统治,国力强盛,兵强马壮。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派使者到高句丽停战,高句丽拒绝,唐太宗决定出兵东征高句丽。

"今大定,唯辽东不客,嗣因马生强而强,谋臣引征讨,乱始,我据为己有,不留后患。"——唐太宗

唐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出兵攻辽东高句丽。唐军是连客盖某等十城第一。后来因为太宗太急于求稳,没有采纳乘虚直接取平阳,放弃安史,先取古武城的建议,未能出奇制胜。由于安史久攻不下,天气寒冷,漕运不济,被迫撤退。唐太宗虽未灭高句丽,但所得远大于所失。高句丽失守十余城,伤亡五万余人,被俘七万余人,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承了王位。从唐高宗永辉五年(654年)开始,唐朝通过斩断羽翼(灭百济)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进攻,高句丽最终于668年被唐军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