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为何每年都要当一天农民?他们真的是下地干活吗?(清代每天都要上朝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10 15:39

皇帝和农民,这两个身份在古代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而朱元璋是历史上最熟悉两个身份都做过的人。朱元璋出身卑微,没有任何实力背景。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最终成为明朝开国皇帝。但是到了清朝,清朝的皇帝很勤快,但是就算再忙,一年也要有一天去当农民。为什么?

他们成为农民的过程是怎样的?他们真的和真正的农民一样吗?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雍正当皇帝和农业有关。

清朝初年,雍正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命宫廷画师精心绘制了一套耕织图,送给父亲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此举自然合他意。

在由46幅画组成的耕织图中,雍亲王亲自充当"型号"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勤劳的农民,出现在每一幅画里。妻子和孩子也出现了,并参与耕作和编织。不仅如此,雍亲王还亲笔题写了46首五言诗,并题写在"雍宝王子""破尘俗人"两只海豹。雍亲王通过耕田织图,含蓄地表达了对父皇田园的深情,淡泊无为,同时又注重农桑,心中充满了人民。

康熙皇帝看了,大喜。雍亲王最终成为雍正帝。

2.为什么清帝要当一天农民?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清朝虽然崛起于关外的白山黑水之间,但却属于一个游牧民族。但他们进入中原后,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采取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在过去的300年里,农业一直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清朝的皇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每年农历仲春,皇帝无论多忙,都会亲自带领文武百官走出深宫大院,经过正阳门,前往先农坛。首先是宰杀牲畜,祭祀第一位农神。随后,皇帝会去服装厅,脱下礼服,穿上亲农服。为什么?当然是自己种田。

先农坛旁边,有一小块农田,面积不大,恰好是"每英亩三美分",名为"农耕"。我看到皇帝衣着朴素。农耕"在田里,一手拿着犁,一手拿着鞭子,把地来回犁三遍,这叫"三推三返"。仪式结束后,团队解散。皇帝立即登上"观景台"饶有兴致地看着王公大臣们继续种田。

清朝皇帝在顺治皇帝时期开始务农。1654年农历二月,顺治皇帝第一次下田修身。康熙帝把皇帝的亲农化为制度,固化下来。每年春天,他都亲自进行亲耕,带领一批王公大臣去耕田。

当然,经过多年的变化,皇帝下田当农民已经仪式化了,没有实质性的用处。皇帝通过这个农事仪式,向世人表明天子关心庄稼,尊重农耕,在天下农民面前起到了表率作用。

为了给皇帝准备这个农事仪式,内务府和地方官员都要提前一个月准备,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考虑周全,不允许有一点差错。

雍正帝耕田时,除了一手扶犁,一手举鞭,身边还有六个大臣扶犁;此外,还有24名6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也穿着麻纤维,帮着犁地。这24个上了年纪的农民被请来帮助雍正帝耕田。为此,需要提前从全国各地选拔老年农民,然后对他们进行礼仪培训,以免在皇帝面前失礼。

"农耕"园子里的土其实是事先打碎筛选过的细土,让皇帝更容易耕种。

3.嘉庆皇帝种田出事了。

但是,尽管做了成千上万的计算,计划周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问题还是会发生。

嘉庆二十年(1815年)三月初一,嘉庆皇帝来先农坛耕作时,出了事。他用的牛完全不配合嘉庆皇帝的工作,死活不肯种地。没办法,只好换一头牛,可换回来的牛还是不听话。最后,大臣和卫士们齐声上场,拖着牛绕场三圈,终于完成了耕作任务。

离开"农耕",嘉庆帝怒气冲冲地走上"观景台",继续观看王公大臣们的农事。无奈,黄牛还是不给他们一点面子。嘉庆皇帝耕田的时候,有人帮他。现在没有人帮助王公大臣,让他们在田里不知所措。有些牛甚至跑来跑去。好好的农事仪式变成了一场闹剧。

嘉庆皇帝回到宫里,越想越生气。他当天就下了一道圣旨,说:"耕田是农耕的大典,顺天府备牛。平时不经常练习,玩着玩着就疏忽了。大兴县知府沈寿生、宛平县知府张洽,专司官职,都上了顶,交给部里严议;顺天府知府费希章是特别管辖的一员,部里已经严格讨论过了...所有奖励将被暂停。"

你看,本来是自己和牛之间的问题,嘉庆帝却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地方政府,处罚了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的一批官员。

比起嘉庆皇帝,光绪皇帝聪明多了。光绪皇帝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他每次去先农坛种田,都会在丰泽园里练习种田,熟悉种田程序后,也不会闹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