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祭祀使用太庙那么原明朝的老祖宗去哪了(清朝太庙现在放到哪里了)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09 11:52

说起祠堂,这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用来祭祖的地方。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家庙。起初只是供奉皇帝的祖先,后来皇后和一些英雄也会供奉到祠堂,也就是"享受祠堂"。祠堂制度早在夏朝就出现了,只是当时祭祀祖先的地方不叫"祠堂"祠堂的名称是在西汉时期正式确定的。

某种意义上,"祠堂"也是一个王朝兴衰的见证。如果祠堂存在,那就没了。所以,基于这种牺牲的观念,当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时,新王朝的统治者往往会面临一个非常尴尬和棘手的问题,即"前朝祠堂怎么处理"。

可能有朋友会说,既然是前朝的祠堂,就可以直接毁掉,但是如果直接毁掉,新王朝的统治者就会面临一系列其他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收集全世界人民的心。要知道,新王朝刚建立的时候,面对的是前朝遗民。只要前朝不是特别残暴,总会有一大批对前朝念念不忘的遗民。所以前朝的祠堂如果被随意破坏,天下百姓都会不满,新朝刚刚建立起来的统治威信也会消失。

所以前朝的祠堂不能毁。纵观中国的朝代,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有与前朝的血海深仇,新王朝的祠堂大多没有被破坏。如果前朝的祠堂在战争中不幸损毁,新朝会修复重建或者命人重修旧址。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新王朝建立后,前朝的祠堂规模肯定会缩小。毕竟前朝已灭,如果换成皇帝。二王三咒"成功了。

"二王三咒"该制度的大致意思是,新王朝取代前朝后,为了显示新王朝的正统地位,新王朝的国王会对前朝皇室的后代给予一定的封号。一般会是王子或者公爵,对应不同的爵位和对应的采邑。如果你封了前两朝的皇室后裔,那就叫"二皇后"如果前三个朝代的皇室后裔都被封了,那就叫"桑科"。

如唐武德元年,隋公封为夫君,北周子孙封桀为第二位皇后。后来,梁建立后,唐朝宗室李瑛被封为赖国公,隋朝后裔杨仁举被封为第二皇后,后周于的后裔则介绍他为三科。

那我明白了"二王三咒"之后再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新王朝具体如何处理前朝的祠堂。

如前所述,新王朝一般情况下不会破坏前朝的祠堂,而是基于"二王三咒"礼,前朝的祠堂规模会缩小。《周礼》对祠堂的定义非常严格,即皇帝设七庙,诸侯设五庙,大夫设三庙,士设一庙,无庙,以区别亲友。

但其实不同朝代对祠堂数量的规定是不一样的。所以《礼记》里的规定只是告诉你一个事实,在古代,上至皇族,下至地方士绅,供奉祖先的庙宇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否则杀头诛族是大罪。

因此,如果新王朝跟从"二王三咒"如果前朝的皇族后裔被重新册封,并被赋予不同的爵位,前朝的祠堂就会按照相应的爵位减少。通常情况下,这三座寺庙会由前皇室的后代保留和崇拜,这实际上是将前朝的祠堂变成了前皇室的后代"家庙",如在后梁册封唐力后裔的情况:

赖公共留三庙,在西都设庙,准备四次祭祀,命其提供,以符合易典。

当然,如果遇到心胸特别宽大的新王朝,比如宋朝,宋朝规定后周的祠堂要继续按原来的规模祭祀。

其周、陵、六部庙应成为一些部门祭奠有时间差官员的固定模式。仍命周向(清)行礼。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方式,还有一种方式,是明代的即兴创作"历代帝王庙"。

大概是经过大典辩论的洗礼,嘉靖皇帝突发奇想,要建一个"历代帝王庙"他在这里供奉了历代所有的贤明君主,还有清朝承袭明朝的制度,这"历代帝王庙"庙里供奉的国王越来越多,最后只要不是特别暴虐放荡的,都可以进去。

现在北京的祠堂,原来是明朝的祠堂。后来清朝入关,基于清朝的原则,原"家庙"它被占领了,然后明朝的皇帝们"请"变成"历代帝王庙"为了崇拜。

当然,礼仪不能乱。一开始顺治,康熙因为刚入关,不懂很多礼仪,所以没有册封明朝以前的皇族后裔。直到雍正年间,皇族后裔朱之琏才被封为颜恩厚,但这个人是否真的是明朝以前的皇族后裔,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