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死后司马炎为何过了年才出兵伐吴(司马炎篡位司马昭在干什么)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09 02:13

司马昭灭蜀后,过了两年就死了,所以没有时间去攻打吴国。此后,即位称帝,改朝换代,但为什么等了十几年才决定出兵攻吴?事实上,这一时期吴栋能够独善其身,并不是因为实力增强,而是因为司马燕在金朝建立后太过忙碌,他们内部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只能暂时搁

置吴栋的事务。如果司马昭能多活几年,估计这件事就不用留给儿子了。

1、吴栋独自生活

公元263年夏天,在魏国攻打蜀国的前夕,制定了一个灭吴的计划。灭蜀后,用了三年时间准备,然后大军从巴蜀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直捣黄龙。"今宜先取蜀。三年后,因巴蜀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将灭危并征伐韩魏。"

但魏国花了三个月轻松拿下蜀国后,伐吴之战就此搁置,没有进一步的讨论。公元264年初,蜀国刚灭,蜀国就发生了成都之乱。当时魏军在平蜀的主帅钟会扣留了邓艾,打算在蜀地独立。结果,引发了魏军兵变,而钟最终也死在了乱军中。邓艾、姜维等人也在此次事件中丧命,成都更是满目疮痍,血流成河。

当然,钟会造反的不只是成都。在洛阳,也掀起了一片血雨腥风。钟会出身豪门,钟家是颍川名门。他的父亲钟繇是魏国的一个重要官员,这个官员是一名教师。因此,钟会谋反受到广泛牵连,魏国内部迎来了新一轮的政治洗牌。此时的,显然没时间去想吴。

当然,混乱的时钟会议对司马昭来说是件好事。毕竟是消除内部对立的机会。同时,因为蜀国的灭亡,被加了九锡,被封为晋王。此时,司马昭离成为皇帝只有一步之遥。只要能成功征服吴国,共享天下,一切都将水到渠成,没有任何障碍。所以灭吴的计划还在筹备中。在此期间,司马昭给孙皓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统一天下的决心。然而,时间不等人。司马昭只当了一年国王,就死于中风。司马昭死后,魏国再次陷入混乱,灭吴的计划再次搁浅。因此,尽管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消灭吴国的计划,他却没有时间来实施他的计划。

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燕继位。这个司马燕是个残忍的人。仅仅掌权几个月,他就迫使魏帝退位,转而建立了金朝。当然,这不是司马燕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司马家祖的孙三一代的共同努力。经过司马家族三代人的精心经营,曹魏的改朝换代已经水到渠成,没有任何阻力。

但是,对于司马燕来说,毕竟是新人,地位需要稳固;西晋是一个新生的政权,有许多事务亟待解决。比如如何彻底消灭前朝遗留下来的反对势力,如何安排退位的曹魏皇室,如何分配协调各路豪杰之间的既得利益等等?

因此,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攻打吴,而是处理内政,这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

2、渴望处理家务

首先,奖励有功人员是绝对必要的。毕竟人家跟了你司马家这么久,一直在努力,才不至于将来成为开国功臣,保佑子孙后代。你,司马燕,是一个刚刚继承王位的年轻人,但如果你吝啬,你很可能会完蛋。

于是,司马燕继位后,就开始封诸侯,比如贾充、荀胥、石保,都是千户诸侯。

当然,司马燕不会被自己的家人虐待。历史的教训让他认识到,打虎要亲兄弟,打虎要父子。外姓的人从来都不靠谱,你也说不准哪天就当皇帝了。因此,为了防止将来曹家步其后尘,司马燕继位后极力分封。对于司马家的直系亲属来说,他们都是国王,驻扎在四面八方,巩固司马王朝的统治。

当时,司马燕一口气封了27个王子,真是史无前例。当然,我们都知道分封制真的让人难以接受,无情就是皇族。因此,司马燕的分封也为日后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此外,在登基后的头两年,司马燕还花费大量精力安抚曹魏、蜀汉旧臣遗民,优待前朝王侯和敌对势力的子弟。显然,这是司马燕消除反对意见、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而这些项目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表面上看只是皇帝的一纸空文,其实背后需要的人力物力并不小。以君王分封为例,从封地的划分,到分封制度的构建,再到武官的安排,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所以当时西晋忙于分封制,哪有时间照顾东吴?就这样,几年后,司马燕定居下来,但烦恼也随之而来。例如,公元268年,先是的母亲去世,接着清、徐、燕、豫四国发生了水灾。公元275年,洛阳发生瘟疫,死者过半,城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戴孝。

此外,西晋的西北和西南地区也一直不太平。

比如西北,匈奴和鲜卑从公元270年就开始闹了。先是河西鲜卑首领秃树能抗金,后是南匈奴右刘猛造反。其中河西鲜卑最为强大,其、梁两州攻城略地,西晋派出的刺史基本上一个去一个死,让极为头疼。鲜卑在河西的叛乱持续了九年,直到公元279年西晋攻吴前夕才被平定。

至于西南,蜀国的人民从来都是不安分的。蜀中局势频繁动荡,民变兵变多。公元272年的动乱中,连益州刺史皇甫炎都被斩首,可见蜀国是多么不安分。

蜀地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晋伐吴的步伐。毕竟是在安定蜀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去造船,训练水军,最后顺流而下,一举灭了吴。

这一点其实至关重要,因为长期以来,吴栋对抗西晋最大的依仗就是长江这个天然屏障。以其强大的水军控制了长江航道,使西晋军队无法大规模渡江。然而,当王拙在蜀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后,所谓的长江天险就失去了作用。

与吴一战,的水军从蜀中顺流而下,一路如竹,水军势不可挡。失去长江防线后,吴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水军建成之前,伐吴的把握并不大。

所以,总的来说,尽管司马燕有充足的时间,但他并不比司马昭强多少。前面有一堆破事,还没怎么注意裁武,或者说根本没准备好。

3、内部决策不统一

当然,时间和精力不足只是一方面。官员的阻挠也是不攻吴的重要原因。

当时西晋一直有强烈的反对南攻吴的声音。他们以贾充、荀彧为首,一直阻挠攻打吴国,甚至镇压杨虎、王蒙、张华。

益州刺史上书,要求起兵伐吴,贾充、荀彧立即跳出来反对。即使在攻打吴的前夕,他们还在激烈地抗议,但不听他们的。

当她第一次试图攻击吴国时,她不得不向贾充和荀彧提出抗议。

但即使在伐吴期间,西晋的军队已经开始离开,贾充仍然阻止它说"吴灿不知道,现在是夏天,江淮又潮湿,疾病和疫情势必开始",要求撤回。

贾充和荀彧,他们之所以百般阻挠伐吴,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为了权字。因为征服吴国是对整个世界的一大贡献,杨虎和在平定后,肯定会增加官位,成为骑士,从而威胁到他们的政治地位。特别是贾充等人,不要和张华这些人打交道。如果让他们赢得伐吴的功劳,将来会很被动。

虽然晋朝皇帝一直有意攻击吴,但贾充是朝鲜的重要官员,权力很大,不可能忽视他。因此,伐吴灿的计划只能一拖再拖,最后拖到公元279年。

值得一提的是,西晋虽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东吴,但东吴也没闲着。西晋时期,从蜀国灭亡到东吴征服的十六年间,东吴多次北伐。其中,吴主孙皓也多次亲征,比强多了。

东吴北伐虽然大多收效甚微,但还是有一些漂亮仗。比如公元272年,西陵太守步解释据城失陷,孙皓派东吴太守鲁抗讨伐,西晋派杨虎、杨昭步解释救援。结果,西晋不仅没能挽救下一步,还被鲁抗教做人,一败涂地。

也可以看出,东吴虽然国力不如西晋,但也不是软柿子。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一战之力,所以对于西晋来说,由于精力有限,准备不足,显然不是攻打吴国的最佳时机,而且东吴的实力依然存在。

到279年,一切都会不同。一是西北之乱尘埃落定,西晋无忧。其次,王拙能够在上游建造船只,训练强大的水军。最后,贾充等反对势力,在司马炎敲打的安排下,越来越少起到阻挠的作用,甚至贾充成了伐吴前线的总指挥。

这个时候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吴刚刚发了这个"东风"。随着丁奉和鲁抗的死,东吴再也没有有用的人了。吴国的统治者孙皓是一个昏庸暴虐的国王,只知道享乐,不修理军备。

正如丹阳太守申英所说:"我,上层军队不守,名将皆亡,幼将任"。

此时的吴国已经很弱了,面对西晋的军队毫无抵抗之力。最终西晋征服了吴国,但是四个月,吴国就灭亡了。

总而言之,蜀汉灭亡后,东吴还能再维持十六七年。一方面是因为西晋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是东吴自身实力犹存。总之,不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