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鹞子是什么(铁鹞子是什么废铁)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08 17:26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西夏,一个生活在大国夹缝中的小国,而且是不断壮大的。西夏的壮大并不是依靠汉人被篡改后有利于统治的儒家思想,而是依靠落后的生产力和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起来的军队。辽、宋、金直到遇到蒙古人才灭亡。

虽然西夏全盛时期人口不超过350万

,但由于西夏统治阶级属于羌人中的党项部落,其骑兵战略在中原自然高于宋朝。而且占据了西北的产马之地,大量高大健壮的河曲马为西夏组建更强大的骑兵部队提供了最好的前提条件!

于是西夏第一任首领李在与吐蕃作战时,被吐蕃的重骑兵袭击,身受重伤而死。西夏统治阶级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重骑兵部队,对面辽国也有现成的案例。据《辽史》记载,辽太宗叶鲁德光手下的两支所谓铁鸢部队,曾在945年3月会战前用于推进。

既然有现成的例子,西夏军队想组建重骑兵部队,于是就有了模仿者。但由于西夏山地多,海拔高,西夏组建的重骑兵部队必须符合西夏独特的作战环境。或者西夏军应该为这支重骑兵部队制定相应的作战策略。因为西夏没有宋朝大,西夏人损失不起这支昂贵的重骑兵。

1、铁风筝的特点

由于西夏军队的主要作战对象是东南的宋朝,在这一季度没有马中原王朝的情况下,西夏军队具有先天优势。因为自己所在的地区是天然的产马区,并不缺少马匹,所以西夏可以在这些马匹中选择负重更强,耐力更好的马匹。

人员的挑选相对简单,党项部落有无数骁勇善战的骑手,你可以在真心效忠的前提下,择优而选。在李元昊的手里,这支铁风筝军队建立起来了。虽然人数只有3000人,但却装备了西夏最好的冷锻蝎甲,骑着马甲包裹的雄壮顽强的河曲马,已经具备了强军的潜力!

据《宋史》记载,西夏"夏萍有骑兵,他们被称为“铁风筝”。他们可以走一百里,行一千里,也可以来得突然,来得突然。如果他们震惊了云菲。每次在平原遇到敌人,往往用铁鸢以为是在冲兵"。也就是说,西夏的铁鹞子通常在战争中出现,面对宋军的步兵方阵时,暴跳如雷,打破宋军的战局,后方的西夏步兵就会乘虚而入,一举歼灭宋军。

铁鸢在西夏军中的作用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坦克装甲部队,以洪流撕开敌人的防线。让宋军无法做出更多的战术机动,只能被动防御或者被黑。而且重骑兵冲在最前面,速度极快。宋军的远程部队很难给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并冲向前线,这使得防御变得极其困难。

因此,在骑兵部队数量和战斗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北宋和西凉军不得不使用堡垒战术,将西夏军队拖入己方防守作战。可以说,宋军采取这种失去主动的战术,铁风筝起了重要作用。

2.铁风筝的几个误区?

很多人对铁风筝有一些误解,认为铁风筝就是几匹马并行作战。如果骑士马上死了,这些马也会带着这些铁风筝,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有战斗的意志!这些误解都来自于宋史中的一段记载:以铁骑为前军,骑着好马,重甲,密不透风;用钩子绞住,就算死了也不会掉下来。遇战,战机先出,乱势冲击;步兵骑马前进"。

所以在非常有限的反映铁风筝战斗场景的影视作品中,铁风筝的造型是相当突兀的。比如1988年日本电影《敦煌》中,李元昊率领的西夏军队在甘州与回纥作战,铁鸢的形象就是五匹马并行打在一起。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马身上还绑着几把长枪,用来破阵,增加杀伤力。

虽然电影《敦煌》整体质量优秀,但这个细节还是让很多人吐槽。不过这样拍铁风筝很正常,因为很多人对铁风筝有误解。据说乾隆皇帝对宋史上的这一记载嗤之以鼻,说把马用铁链连起来一起冲锋,不考虑马的马力和速度,也不考虑铁鸢战士的个人骑术,简直是胡说八道。

而且根据战场环境,如果一匹战马受伤,必然会拖累整个应急队伍。即使不一起倒地,也会减缓相连马匹的速度。在实战环境下,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以前连战船的曹操在赤壁吃了一鼻子灰。虽然战场环境不同,但做法本质上是一样的,结果可能也差不多。

所以最科学的办法就是把战马和铁风筝骑手连接起来,达到铁风筝死了会被战马充电的效果。再加上重骑兵,气势逼人,战线近,也会造成幸存的宋军士兵以为铁鸢被铁链连在一起,形成如此近距离的战争。

3.铁风筝的消亡

铁风筝的存在必然会引起蒙古统治阶级的注意。作为作为时代大先锋的游牧民族,成吉思汗从来不给这些隶属于西夏王室的重骑兵部队发挥的机会。曼古糟糕的战术可以把这些重骑兵拖死在战场上。这些曾经给北宋的西军和辽骑兵以巨大打击的铁鸢,最终淹没在了蒙古军队的硝烟中。

结论:然而,蒙古军队中也有相应数量的重骑兵部队。由于地域辽阔,它们的战术更加多样,攻击强度也不弱于铁鸢。西夏虽被蒙古所灭,但其工匠队伍得以保存,军事战术思想得以继承和发展。

西夏的铁鹞子虽然死了,但让北宋的西凉军头疼的依然是重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