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人为什么会做梦而且都同样的梦)

游客投稿 科学探索 2023-06-23 15:00

几乎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在《红辣椒》、《盗梦空间》等电影中是可以被侵入和篡改的潜意识领域,可以逆转现实。也是《环殇》《爱丽丝梦游仙境》等小说中充满意象变形和因果变异的幻境,更是《直到昨夜你在梦中来到我身边》和《故国梦回,泪落眼眶》等诗句间深情的回忆回顾。用科学语言描述,梦是一种主观的生理体验,包括睡眠过程中经历的图像、声音、思想和情绪。在梦里,我们可以释放真实的自我,逃离时空的束缚,像蝴蝶一样展开庄周的白日梦。

图片来源:123RF

图片来源:123RF

梦是怎么来的?梦的作用是什么?梦是睡眠中真实的思维痕迹还是醒来后虚构的记忆?梦里的东西有象征意义吗?是否与现实相悖?是否反映了身体状况?几千年来,这些问题一直让哲学家和科学家着迷。但是,研究梦就像雾里看花,水里捞月亮。梦无法客观揭示,内容离奇,容易遗忘,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梦的理解。探索梦的另一个困难在于缺乏用于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动物模型。事实上,我们甚至无法确切知道动物是否做梦。

20世纪50年代,尤金·阿塞林斯基和克莱特曼通过记录脑电图、肌电,发现了一个大脑高度活跃和快速动眼期的特殊睡眠阶段,极大地促进了对梦的研究。他们醒来后询问处于不同睡眠阶段的志愿者,发现74%从快速眼动睡眠中醒来的人报告他们做了一个梦,而在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间,这一比例仅为17%。后人通过修改提问方式(将“你做了一个梦吗”改为“醒来之前你脑子里发生了什么”)和重复大量实验,认为快速眼动睡眠和NREM睡眠都可以产生梦,而且这两种梦往往很难区分。

在梦者主观记忆和描述的基础上,很多研究还结合了脑电记录、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客观评价。借助不同的研究和思辨方法,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梦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和猜想。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供读者参考。

梦是潜意识的表现。

19世纪末,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梦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基础。他在《释梦》中写道,梦是“被压抑的愿望的变相实现”,受童年记忆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是被性、攻击性等原始欲望驱使的。这些本能的潜意识可能受到主观意识的审查和压制,往往通过梦境进入我们的头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梦的目的是让被压抑的愿望和最深层的欲望浮现出来,让做梦者在清醒时面对和调和这些被压抑的思想。

弗洛伊德将梦的解析称为“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弗洛伊德将梦的解析称为“通往无意识之路”

弗洛伊德还描述了梦的两个组成部分:显性梦内容和隐性梦内容。显性梦由梦所包含的实际形象、思想和内容组成,而隐性梦则与潜意识深处的愿望或幻想有关,代表着梦所隐含的心理意义。弗洛伊德认为任何梦都不是偶然的。他从梦里看似随意的意象和情感内容中推断出象征意义,并创造了一种解释梦的方式——比如一些性别颠倒的人物的梦反映了女性成为男性的欲望。

卡尔·荣格修改并扩展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荣格认为,白天获得的记忆在无意识中形成印象,并以梦的形式再现和加工,即“白天的残余”。他形容这个梦是智慧的启示,可以帮助做梦者提升自己。荣格还认为,梦不是孤立的,所有的梦都是“心理因素的巨大网络”的一部分,梦中的每个人都可以被视为做梦者本人的一部分。

梦是大脑活动的副产品。

1977年,精神病学家Allan Hobson和Robert McCarley首次提出了激活合成模型。他们认为,梦是前脑对脑干随机输出的反应,是大脑试图理解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发生的神经活动的副产品。

霍布森等人认为,脑干中的脑桥在REM睡眠期间会不断发出随机的内部信号(PGO波),这些信号会刺激和激活更高级的功能脑区,特别是涉及情绪、感觉和记忆的边缘系统区(包括杏仁核和海马)。这些被动激活的高级脑区会合成并解释这些随机信号,但由于清醒时缺乏意识和反思,这些自下而上的神经活动合成的梦总是怪异异常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随机的神经活动产生的梦,未必有实际意义。然而,霍布森认为,梦的功能来自于这种随机性——梦是“最具创造性的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混沌的认知元素自发重组,产生新的信息构型。“梦中的自由发散思维显示出无限的潜力,不受现实世界中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鼓励做梦者建立新的联系,激发创新的想法。许多人真的成功地从梦里汲取灵感,并成功地应用到现实世界中。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August Kekulé)称自己梦见一条衔尾蛇,因而发现了苯环结构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说,他梦见一只章鱼,并发现了苯环结构。

梦是为了删除无用的记忆。

德国生理学家罗伯特·W(Robert W)首先提出,梦可以抹去或抑制白天未完成的感官印象和想法。198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格雷姆·米契森(Graeme Mitchison)提出了“逆向学习或遗忘”理论,对快速眼动睡眠和梦的机制做出了新的解释——就像电脑在关机时会擦除正在运行的程序一样,梦也会擦除大脑中无用的节点和其他“垃圾”。

该理论将胎生哺乳动物的皮层系统(大脑皮层和一些相关的皮层下结构)视为支持相互兴奋的细胞连接网络。在大脑发育和日常学习过程中,脑干对前脑的随机刺激,尤其是一些噪声信号,往往会触发皮层网络中无用或不当的神经活动。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这些不适当的神经活动可以通过主动反向学习机制来检测和抑制。

图片来源:123RF

图片来源:123RF

广义来说,逆向学习机制是与学习相反的过程,但与遗忘的概念不同。该理论假设反向学习可以改变皮层连接,使这些不当的神经活动在未来不太可能发生。例如,如果记忆某件事需要突触强化,那么在REM睡眠中,逆向学习会削弱突触,从而消除不必要的神经连接。逆向学习通过主动遗忘无效信息,保证我们的大脑皮层或大脑的体积不会随着进化过程中信息处理的增加而增加。该模型表明,人们可能不会试图记住他们的梦,因为回忆梦可能会保留本应被抹去的无用信息。

梦可以处理负面情绪。

根据情绪调节模型,梦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在安全的睡眠空间中处理情绪或创伤。

研究表明,在生动而强烈的梦境中,杏仁核(参与情绪处理)和海马体(参与集中信息并将其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非常活跃,这表明做梦、记忆储存和情绪处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一理论指出,梦在大脑的情绪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梦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为什么负面情绪或创伤性经历经常在梦中反复出现。研究表明,处理情绪的能力和快速眼动睡眠的长短是有关系的。其他研究发现,分享梦境增强了人们的同情心、同理心和共同认同感,指出梦有助于社会和人际支持。

边缘系统(the limbic system)解剖示意图

边缘系统的解剖图。

情绪调节模型进一步指出,梦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人在睡眠时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压力传递者”相对不活跃,所以做梦者可以在安全的思维环境中处理令人不安的经历,得到心理康复。一些研究人员推测,睡眠困难和缺乏做梦可能是导致或加重许多情绪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情绪障碍的重要因素。

其他理论或假设

Jan Born等学者认为,在睡眠过程中,大脑对白天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压缩和存档,有用的记忆得到巩固,无用的记忆被删除。梦是上述过程的副产品,甚至可能主动参与这个过程。

也有一些理论认为,做梦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危险而做的准备。危险的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模拟环境,让我们排练重要的技巧和解决方案,培养像参加重要考试、找厕所、逃离追捕者等情况下所需的心理素质。

此外,梦也可能是大脑在睡眠中试图解释内部刺激(如膀胱充盈)和外部刺激(如犬吠、雨夜或啼哭的婴儿)的结果。

以上理论相互矛盾或受到质疑,但总体来说,还是从不同角度对梦的合理解释和猜想。正如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所说,“梦想是一种创造。现实和梦境的本质区别在于,梦里经历的事情是你产生的,是你创造的,是你演绎的。”但在缺乏实验验证手段的情况下,深入解释梦的机制,有赖于“梦里创造”的创造和“梦里演绎”的演绎。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新的研究切口,提出一个新的实验范式,而这些科学灵感很可能来自于一个科学家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