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长啥样(古代的书是长什么样)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6-23 01:13

在一般人眼里,古籍都像线装书。事实上,我国古籍的装帧样式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那么,古籍是什么样子的呢?“颜值”有多高?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2227f3066fdd8e816b30702dcb3e3383.jpg

红楼梦是龙装的,书籍装帧从竹简开始,简牍编成“书”,封面和页码都是先秦时期的。

书籍装帧始于不断编纂的简牍,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封面”和“页码”。

中国早期古文字的书写载体有几种。《墨子》中提到,古圣先贤将治天下“书之竹帛,刻之石,刻之盘碗,传于后世。”也就是说,古人把字写在竹简或帛书上,刻在玉器和金属器皿上。当然,不可能把玉和青铜器捆绑在一起。有些甲骨虽然有洞,可能是用绳子串联起来的,但主要目的应该是整理,很难算是捆绑。真正的装帧要从简化书开始。

《尚书》中有“只有殷代先民才有记载和法典”的记载。现在还不能确定竹简是否真的起源于殷商时期,但至少在东周时期,在竹简上写字已经相当普遍了。写有文字的竹简叫“扎”,再用绳子编织在一起叫“策”。《春秋左传正义》有“持单竹简称简,编竹简称策”之说。“策”也与“书”相连。从“书”的形状可以看出,它就像是连在一起的竹简,如《说文解字注》:“书和它的字母一样,有长有短,两部分的形状在里面。”编竹简用的绳子叫“编”,丝叫“丝编”,皮叫“韦编”。据《史记》记载,孔子读《易经》和《边巍三绝》,说明他读书很仔细,竹简的皮绳也磨损过很多次。

编竹简有两种方法。常见的类似编织竹帘。根据竹简的长短,用两根或四根绳子并排编织而成。另一种是在竹简上端钻孔,用绳子串起来。竹简下端垂如梳子齿,如释名中的“扎、梳、梳”,意为梳。

古人为了防止文字磨损,在正文前留下一张或多张空白的简牍,称为“多余简牍”,可视为书皮的起源。毕竟竹简上能写的字是有限的,一本书往往需要多卷竹简才能写完。这时候就需要把书分成多篇,每篇有一个标题,一卷对应一篇。比如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为了方便查找,书名会写在多余简牍背面的上端,书名写在下端,类似于现在的书脊。

书写好后,有时会用笔或小刀在书背上斜划一条线,简单方便地标出书序。即使遇到孔子这样的读书人,也能很快重新整理,就像有了“页码”一样。简化书存放时,以最后一本简化书为轴,从左向右卷,卷成一捆。而多余的简化书,加上书名和文章名,正好暴露在最外面,成为“封面”。把卷好的简体字小册子用绳子绑好,装进丝袋或放在篮子里,这样一卷简体字小册子就“装订”好了。

7e45750de7637e6feef58de14e33fd50.jpg

专门用来看卷轴书的几幅(复原图)唐代紫檀金银画,现藏日本正仓。

古人造书,“古风”的纸质书,帛书,卷轴,豪华精装版。

《帛书》中的“丝”指的是丝绸,是一种白色的丝织物。帛书起源于春秋时期,长期与简化书一起使用,统称为“竹帛”,如《说文解字注》、《竹帛书》。从出土的帛书来看,上面有许多边条,或用笔画,或用彩线织成,根据颜色不同,称为“朱丝条”或“伍肆条”。在《后汉书》中,于吉说“从曲阳泉获得的圣书有170卷,均为朱介卿所书,书名为《太平清领书》。”“精华”是白色的丝绸,“朱杰”与“朱杰(朱思酒吧)”相连,这是边境酒吧。这些边柱很可能是竹简的仿制品。上下侧柱是简牍编绳的符号,竖侧柱则是简牍的再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其中一部分像简书一样卷成丝卷,应该是“卷轴装”的雏形。

帛书虽然有质地轻、便于携带的优点,但毕竟制作成本太高,所以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明了质优价廉的纸张,便于书写。在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西汉时期的纸张实物,其中有些纸张上写有文字,但这些纸张的质地比较粗糙,主要作用是包裹物品。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解决了“贵而简,人之不便”的问题,于是“天下无不可用之法”。

有趣的是,在它出现的早期,纸质书也像简书、帛书一样被做成卷轴。西晋傅贤《纸赋》称赞纸“取之则适,舍之则滚”。可以屈伸,可以不动声色的表现出来。“证明当时的书是成卷的。唐代续僧传中多次提到隋唐时期的佛经是以卷轴的形式装订的。比如唐玄奘上书皇帝,请他评论翻译过来的佛经,他说:“得来的经书都已经翻译好了,看起来是卷轴,没有顺序,怕陛下思维犀利。“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大量经文,其中大部分是卷轴。

卷轴装的方法是把写好的纸按顺序粘成长条形,在长条形的末端粘上一根圆木棒,即“轴”。一张坚韧的纸或丝绸粘贴在长卷的头部,这被称为“比ɣo”,也被称为“宝手”或“鱼池”,并附有一条胶带。卷的时候用轴从左到右把纸卷起来,卷好后用最外层包裹保护,最后用带子绑好。当然,古人的卷轴书也有豪华精装版。如隋书记载,杨迪年间,司馆藏书为“上品绛釉轴、中品釉轴、下品漆轴”可以用华丽来形容。

4fca67e6de7d2867010cb933eee61905.jpg

唐代龙麟《印误、补短处、切韵》现藏故宫博物院。

线装书前世“龙麟装”的诞生与唐诗有关,“蝶衣”出现在宋代。

装着卷轴的长卷书不方便阅读和翻看,所以后来发展了画册页形式的装帧方式,从经折、旋风装、蝴蝶装、包被装到线装。

“经折”早期的出现是简单地将一个长卷按照一定的宽度从头到尾折叠起来做成长方形的一叠,然后用厚纸在正反面贴上封面,从外观上看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书籍。元代颜屋《闲书记》说:“古书为卷轴,难卷,故折之。”现在影视剧和文化衍生品中常见的纪念就是折叠的典型例子。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往往有严格的韵律要求,催生了韵书的发展。韵书类似于今天的辞书,需要便于阅读和查找,所以在卷轴和册页之间有一种“旋风服”,即“龙麟服”。欧阳修在《归田》中提到:“唐代藏书全是卷轴,其次是树叶,其制与今策相似。凡字备检者,卷轴难数,故以叶写之。”这里说的“叶子”就是旋风衣。旋风包装比较复杂。先用折叠的方式把书折叠起来,然后以一张比书页略宽的长厚纸为底纸,把折叠好的第一页全部贴在底纸的右端,再把其他册页的右端依次贴在底纸上。旋风书收藏时,衬纸卷起,外观如卷轴。打开后,每一页都可以随意翻阅。又叫“龙麟包”是因为画册的音阶误贴,打开一看像是龙麟。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空前发展引发了书籍装帧技术的进一步变革,于是“蝶衣”应运而生。《一要古装书法》中记载:“秘阁所藏宋代书籍,现交乡政府试录,名为蝶衣,其膏数百年不脱落。”“蝴蝶服”需要将页面的打印面沿中缝对折,然后用浆糊将每页的所有折叠部分按顺序粘在一起作为书脊,最后取一张硬纸粘在书脊上作为封面和封底。书打开后,书页向两边展开,就像蝴蝶展开翅膀一样,所以叫“蝴蝶服”。蝴蝶裙也有缺点。一是因为书页是一页一页折叠的,看完折叠的书页后,把两面都翻过来,就意味着是空白的,要再翻一遍才能继续阅读,给阅读带来了一些不便。二是把胶水粘在书背上,时间久了难免会脱落。此时页面散乱,也给使用带来不便。

830b9a9416049db508db94573d10c3b2.jpg

蝴蝶套装

到了元代,人们对这种装订方法进行了改进,变成了类似于“蝴蝶服”的“包被装”。“包北装”和“蝴蝶装”最大的区别是,印页是外折的,装订时折痕是向外的。为了牢固起见,在书脊上打孔,并加上纸捻。“蝴蝶服”的书口作为书背,折痕作为书口,然后在书背周围贴一整张纸作为封面和封底。这种装订方式克服了“蝴蝶服”的缺陷,一直沿用到明朝。比如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采用了“保北庄”。

我们常见的线装书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至少在唐代的敦煌文献中,已经有了用线钉书的。这种叫“缝纫”的书,可以算是线装书的前身。线装书的普及是在明代中期,其装订方式与《包北庄》相似,只是装订时纸张没有扭曲固定。封面剪成两张和书页一样大小的厚纸,一张在前面,一张在后面,书页同时戳在一起,固定整齐,然后打孔,用线装订,最后把书页剪得整整齐齐。线装书装订牢固,不易散落,便于读者阅读,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经济实用,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技术发展成熟的标志。即使是今天的古籍影印,也经常使用这种装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