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乾隆十三年是清朝历史上最为严苛的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乾隆1793年)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7-15 01:52

乾隆皇帝虽然风流多情,但也是以仁治国,可以算是历史上的贤明君主。他在位60多年,百业兴旺。

然而乾隆十三年是个例外。这一年被称为清朝史上最严的一年。不仅大臣们使出浑身解数,就连王子也不得不小心翼翼。他一不小心,丢官是小,掉脑袋是大!

其实在乾隆

登基之初就有人预言,十三年后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今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朝野所有人都没有安全感?

俗话说得好,有伴如虎。乾隆十三年,大臣们就像每天躺在砧板上的肉,时刻担心刀什么时候会掉下来。然后有人会说,不是有法律吗?

在古代封建制度下,法律是给老百姓和清官看的,但对于那些贪官,法律是没用的。只有皇帝才能最终惩罚他们,轻重取决于皇帝的心情。

这一年,乾隆爷明显心情不好。因为他心爱的妻子夫差皇后无法承受她心爱的儿子去世的悲痛,她最终离开了人世,留下甘龙勋爵一个人继续承受失去儿子和妻子的巨大悲痛。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了又出尽风头"。乾隆大人还沉浸在小儿子和妻子去世的悲痛中,西南边境传来金川战事的噩耗。乾隆爷终于爆发了,巨大的悲痛化为整顿朝野的决心和残忍。

也许这种转移注意力是乾隆大师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总有人要吃亏!是单纯的发泄,还是皇帝的预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乾隆皇帝给夫差皇后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自然不会出什么差错。但有的人就是不管,非要撞炮。第一批击中了大王子和第三王子。

这两位王子不是夫差皇后的人,所以他们的感情自然不深,他们的悲痛只是作秀,没有人会深究。自古以来,皇室就没有父子。不料乾隆爷因为不够伤心,痛斥两位太子不敬,白白当了孩子。这一申斥直接打破了他们争夺王位的欲望。但这仅仅是开始。

清朝的公文都是满文和汉文写的,国子监不小心把"黄岩"翻译成"先皇太后",被干龙爷发现了。

小事一桩,却在龙师傅手里。挑剔"在眼里不会是小事,于是国子监学士阿克顿作为第一责任人受到了刑部的处罚。什么是拧主管?类似于我们法院现在判死刑缓期几年执行的意思。

对于这个小问题,处罚已经很重了,但我并不满意。相反,我认为这是在歪曲法律,歪曲刑部,所以我解除了刑部所有官员的职务,把他们关进监狱。受牵连的不仅仅是刑罚,还有官方部门。

但这仅仅是开始。法庭上所有人都保持沉默,生怕一个不小心伤到自己。就算我再小心,只要我想上你,也不能单挑。

有了国子监的卷子,就要设计制作卷子,工部负责这些设计制作。我觉得工信部的设计封面不够细致,不够精致。这是对女王的敷衍。怎么才能拿到?我大怒,驳回工业部调查。

此后,清朝四大衙门中有三个招了官,礼部大臣不想步其后尘。所有的事务都亲力亲为,却还是避免不了池子的灾难!

主持祭祀是礼部的职责。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但还是没能逃过乾隆爷的批评。一个不起眼的祭坛被清洗,让悬在礼部头上的刀终于落下,礼部尚书保住了性命,被贬为庶人。

离君身边近的官员自己都怕,离得远的官员可以高枕无忧了!法律就是法律,皇帝可以不追究,但不代表臣子可以不遵守。

按照清朝的惯例,遇国丧,100天不准剃头,以示敬意。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但是这次不一样。虽然乾隆爷专门跟我说过,但还是没引起重视。

远在南方的两位大臣,江南总督和湖广总督,不知何故挑战了皇帝的权威,结果被斩首。毕竟皇帝就是皇帝,可以不遵守,但是作为臣子还是要多加注意的。

乾隆十三年,朝野上下血雨腥风,成为乾隆年间治国理政的转折点。一年后,乾隆明白了父亲的铁腕,宽严相济治理一个国家,朝野才能更加分明。

02阚:十三,乾隆十三年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其实早就有人预言,这个先知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他刚登基的时候说,13年,我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之后乾隆爷就没当回事了。

只是十三这个数字对乾隆大人来说是个悲伤的数字。雍正帝死于雍正十三年,也就是乾隆登基的那一年。我不知道他是真的有先见之明还是只是后来说说而已。简而言之,他做了这个预测。

谁知道真的是预言。早在乾隆十二年,就有苗头了。乾隆爷爷和夫差皇后的二儿子两岁时,雍聪突然染上水痘,这在当时是绝症,不久后就去世了,所以夫差皇后生病不起。

乾隆大师的打击不亚于妻子,但不能让自己气死。由于过度焦虑,夫差皇后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早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离奇死亡,夫差皇后一直没有释怀。

在深宫里,每一位王子都极其幸运地平安长大。皇后的儿子是所有妃子眼中的沙子。就算是女王也还是保护不了自己的儿子。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的夫差皇后终日郁郁寡欢。在现代,这是抑郁症的症状。

旅行是缓解抑郁的好方法。乾隆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其实他自己也不是!所以我决定带我的妻子出去玩,并隐姓埋名地拜访各个地方的官员。乾隆大师无意间选对了方法。

这次乾隆爷选择了山东。十三年初,他带着夫差皇后东游。虽然曾经预言今年会有大灾难,乾隆大人认为失去一个孩子才是最大的灾难,但这只是灾难的开始。

他们一起参观了夫子庙,爬了泰山,欣赏了趵突泉,这大大缓解了夫差皇后的抑郁情绪,使她感觉好多了。但是在回京的路上,夫差死于寒冷。

这让刚刚看到爱妻好转的乾隆大师再次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这种悲痛甚至比丧子之痛更甚。伤心欲绝的皇帝黑化后,可以说是大臣们的噩梦。

女王是一国之母,母亲的去世是举国哀悼,举国悲痛。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甚至剃光头。乾隆皇帝非常重视夫差的葬礼,亲自监督,亲自料理一切。

但是,所有负责的大臣,还没有搞清楚状况,仍然按照以前宽松的态度处理,完全没有想到这样的态度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在皇帝的亲自监督下,一些细微的错误被无限放大。在皇帝的有意为之下,朝廷的改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让大臣们缺乏安全感。乾隆十三年不仅是乾隆皇帝的坎,也是所有大臣的坎。

只不过乾隆皇帝的坎是爱妻猝死,大臣们的坎是自己造成的。

与他的父亲雍正帝相比,黑化背后的乾隆皇帝是一个温和的皇帝。他的仁政,正是因为他见识过父亲的暴政。他上台后,不想这么残忍,想以宽容的态度安抚暴政后的大臣们。

其实十三年前,乾隆之所以能以仁政治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他暴政之后给他留下了一个清廉的朝廷。乾隆大师初衷是好的,但仁政之下必有贪官。

毕竟皇帝是皇帝。况且乾隆爷是个极其聪明的皇帝。近年来,政府和公众中的腐败一直在发生。不是他看不到,不知道。只是他刚登基,需要的是安定团结。

然而,皇帝的仁政并没有赢得所有大臣的感激,反而消耗了雍正帝的政绩,官场上的腐败和懈怠越来越严重。经过十几年的治国经验和朝廷现状,乾隆皇帝终于认识到,一味的治国是不可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朝臣尽忠职守的。

爱子和他心爱的妻子相继离去,彻底激活了甘龙的另一面。通过筹备爱妻的葬礼,对相关部门进行了彻底的清理。虽然有点借口,但这是封建制度下皇帝的权力。

跟乾隆皇帝"暴政"重组之后,朝野上下开始趋同,也是清清白白的官场。之后,乾隆皇帝的仁政成为历史。

他并没有一味地实践雍正"以暴制暴"这种统治方式,不再实行仁政,而是走上了皇权——宽严相济的策略。

乾隆短暂的黑化也让官员们知道,不能把大度的皇帝当病猫,更不能认为皇帝离臣服还很远。你要知道,世界之大,并不是王者之地,土地之地,诸侯之地。

任何时候都要认清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天威更是令人反感。皇帝对臣子是宽容的,臣子永远不要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