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何不支持岳飞北伐?有五个原因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让岳飞北伐)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4-02-17 10:26

赵构成为皇帝只是因为靖康之耻。金人南征北宋,俘虏了徽、钦二帝及大量皇族、大臣、宫女和工匠,北宋灭亡。作为宋徽宗的儿子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是少数几个逃过这场灾难的人之一。在众望所归之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

南宋的建立只是北宋一个苟

延残喘的存在。南宋一建立,就面临着金人的严重威胁。作为一个皇帝,赵构别无选择,只能逃跑。赵构先从襄州(今河南安阳)逃到东平(今山东泰安),然后经山东聊城到达河南商丘。

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后,继续向南逃到江苏扬州。这是在没有朝鲜和中国的金兵追击的情况下发生的。抗日大臣们建议赵构返回旧都东京,但赵构的唯一想法是继续南下。当金兵开始追击赵构时,他开始了新一轮的逃亡。

宋高宗赵构

当金兵南下,占领徐州,并南下安徽泗县时,宋高宗·赵构惊慌失措。他没有和朝廷大臣商量如何处理这件事。他直接带着贴身侍卫和太监开始南逃。就连军队都没来得及通知他。他从长江北岸的扬州渡江到镇江,然后继续南逃到浙江杭州。

本以为金兵退兵后,局势会顺利的多,没想到赵构再次经历了刘淼兵变,他被叛军逼迫退位,再次面临生死威胁,但叛军不想伤害他,最终这支忠诚的军队打败了叛军,没过多久内乱终于被平定,而赵构再次面临金军的威胁和追击

当金军南下时,赵构在南京,他立即乘船逃到越州(浙江绍兴),然后迅速逃到明州(浙江宁波)。金军攻占杭州后,赵构觉得从陆路逃跑不是办法,于是他改从海上逃跑。他乘船从宁波逃到定海。几天后,赵构仍然觉得不安全,乘船逃到浙江舟山群岛。

靖康之耻

金军追赶宁波,赵构迅速从舟山逃到台州和温州。金军实在追不上赵构,于是退兵了,而赵构也从温州回到了绍兴。他的大臣们建议他返回南京。赵构宁愿留在绍兴,然后赵构的大部分留在杭州和绍兴。

直到赵构杀死岳飞并与金国达成屈辱的和平协议,南宋和金彩才维持了20年的和平,宋高宗和赵构才免于四处逃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赵构只知道逃跑而不愿意支持岳飞北伐呢?

首先,赵构害怕北方政权。

不仅是赵构,宋朝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害怕北方政权,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自从赵光义北伐契丹在高梁河之战中战败逃跑后,宋朝的皇帝都害怕北方政权。

宋真宗时期,辽朝大举入侵北宋,深入宋王朝疆域近千里。宋军在个园截住了辽军,宋军杀死了辽军大将萧挞凛。在顺势而为的情况下,宋辽达成了葛源之盟,宋金每年向辽支付10万两和20万两的费用,双方因此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赵构的逃亡之路

到了北宋末年,实行了联金灭辽的战略。宋金联手灭辽后,金军南下灭北宋,给靖康造成了极大的耻辱。但是赵构亲眼看到了。他曾经两次前往金国,亲眼目睹了金人的手段。当他成为皇帝时,他对晋朝的政策始终只有两个字:和平。

就连岳飞的北伐也占据了有利的形势,距离朱仙镇只有四十五英里,但被宋高宗阻止了。无论岳飞在战场上多么成功,都无法阻止与金媾和。根本原因是宋高宗长期被金人吓怕了。

在不断逃亡的过程中,他身心憔悴,差点丢了性命。据说赵高年纪轻轻就没有生育能力,也是因为害怕被远道而来的金兵追赶而造成的巨大心理负担。每当赵构想到他的父亲和兄弟被徐金国俘虏时,他的内心难免会产生恐惧,因此他不会支持岳飞的北伐。

2.担心军事将领会太大。

宋朝3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重文轻武。自宋太祖杯释放军事力量以来,宋朝的武将处处受到打击,以至于宋朝的军事能力始终不如外敌。

宋朝重视文学甚于武术。

宋高宗的这种心态是从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学来的。当时,拥有军事权力的武将只要坐在座位上就可以夺权,包括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和后周的开国君主,甚至北宋的开国君主赵匡胤。

当他以这种方式成为皇帝时,他非常害怕其他人效仿,因此赵匡胤开始压制军事将领,主要是因为他担心军事将领会坐不住。

宋朝是半壁江山,就像东晋一样。在东晋时期,只要北伐中的将领几乎都成功了,无一例外都篡权了,比如桓温和刘裕。在宋朝,皇帝也有同样的心态。如果北伐成功了,那是将军们的功劳。将军们能够乘势而上,但北伐并不成功,这是朝廷的败绩。

宋高宗也有同样的将军。在逃亡期间,他遭受了刘淼的兵变,被迫退位。这件事他有切身体会,所以不会支持岳飞北伐。

岳飞

3.北伐的财政负担极其沉重。

南宋的和平环境比北宋差得多。自澶渊之盟以来,北宋太平了100多年,而南宋从建国开始就被金人追着打。宋高宗仅仅通过羞辱性的和平协议维持了20年的和平。

即使宋金讲和,南宋仍然要面对金朝的军事进攻。除了每年支付大量的金钱和丝绸之外,还有应对金朝的战争消耗,这是一个财政负担。

此外,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反宋起义。据说在宋朝整个300多年的历史中发生了100多次农民起义,如洞庭湖区的钟祥起义和杨幺起义。宋朝每次都派兵围剿,直到岳飞出现才彻底平定他们。

农民起义消耗了宋朝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他们活不下去了,他们因为战争、自然灾害和制度等各种原因失去了土地。这说明宋朝的农业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果农业出现问题,粮食就会短缺,这将影响战争的规模,并导致极其沉重的财政负担。

宋高宗和赵构只想讲和。

南宋初年,时局混乱。宋高宗和赵构被金人追得团团转,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控制世界。还有一定程度的割据势力,因此他们无法征收足够的税收,当然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岳飞的北伐给南宋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方面是粮食供应,另一方面是后勤供应,补给线从长江以南一直跑到黄河以北。这条战线很长,这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宋高宗不会支持岳飞北伐。

4.岳飞的北伐消耗了皇帝自己的军队。

虽然赵构是皇帝,但起初他没有自己的军队,而且经常发生他不能调动军队的情况。比如著名抗金名将吴浚在川陕抗金。战争期间,朝廷无法管辖这些地方。虽然吴军无意独立,但从赵高的角度来看,他会担心这种将领的割据一方。这是皇帝的观点。

苗刘兵变后,赵构开始建立自己的军队。赵构在绍兴时,重建了朝廷军队,并强调朝廷直接控制军队的重要性,以防止军事将领独揽大权,同时废除朝廷营部。宰相还担任唐朝特使,管理军政事务,皇帝只需要控制宰相即可。

岳飞北伐

南宋中兴四将除岳飞外,均为北宋旧将。张浚、韩世忠和刘光世是在宋高宗和赵构即位之前在北宋领导军队的将军,他们的下属大多数是北宋的旧士兵。只有岳飞的士兵是赵构即位后组建的,他们的意义完全不同。

岳飞想带着这批军队去北伐,这无异于消耗宋高宗自己的军队。赵构经历了兵变和金人的追击,这对于控制军队是非常必要的。从政治角度看,只想维持统治,与金媾和,不想动用自己的资本打硬仗。他更害怕最终成就别人。

起初,赵构把岳飞培养成一个小团体。岳飞的官职提升得非常快。岳飞在战场上的成功离不开后方的支持,包括后勤和人员。这些都得到了赵构的支持,但岳飞只知道北伐。每次见到赵构,他都会谈论北伐战争。淮西兵变前,赵构打算从刘光世给岳飞5万人。

岳飞再次出战北伐,提出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计划。结果,秦桧和张军挡路了。岳飞一怒之下辞职,很快被说服恢复原职。淮西兵变后,张浚请辞,岳边奏准备率军。后来,他建议宋高宗设立一个王子来显示正统。

中兴四将

岳飞作为军事将领,不断向宋高宗提出政治建议。从皇帝的角度来说,这是大忌,而君臣之间的矛盾也应该从这个时候开始。岳飞多次辞职,这相当于反对赵构。从此,赵构开始有意冷落岳飞。

5.北伐不可能成功

虽然岳飞的北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并不能说北伐一定会成功。首先,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南宋包括皇帝在内的投降派远远高于主战派,主战派掌权。如果岳飞奋力一搏呢?

第三,朝廷不是铁板一块,内讧严重,奉承者太多,赵构的用人原则也不是唯才是举。早年,赵构曾用黄千山和汪伯彦作为他的左右两边。这两个人只知道投降,却敢于隐藏自己的军事情报。秦桧晚年也是如此。

如果岳飞想要北伐成功,朝廷必须有他的坚定支持者,将军们将在前线艰苦战斗。历史上有很多人在后方不断被陷害的案例,要么得到皇帝的支持,要么得到宰相的支持,而且无法改变。赵构的政策是完全多变的,不具备成功的条件。

岳飞和宋高宗·赵构

在黄河之内,岳飞对金军有优势,但渡过黄河后,情况就不一定了。当时的金人战斗力不弱,还处于巅峰时期,而且随便就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西夏,这需要一系列的政治配合。

最重要的是赵构没有信心赢得北伐战争。他所有的经历都是:北伐不能成功,一旦成功,武将就会专制。

如果岳飞的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补给困难,北伐不仅需要无限的政治合作,还需要无限的后勤支持,以及人民的支持。黄河以北,尤其是幽云十六州,宋朝在外族统治下可能支撑不了近百年,北伐也未必能成功。在中国历史上,在岳飞之前还没有人成功北伐过南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