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被历史课本删除原因(张衡地动仪为什么被删除)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6 08:00

说起张衡地动仪,这个大家一定知道。我们小时候的历史课本上有这样一课。真的很震撼。竟然会有这种事,真是太神奇了。但是好像他对地震的预测真的不准确,因为好像从来没有预测过。但最近,张衡的地动仪被正式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

一起来分析和揭示这些问题。

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的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材第一册中,删除了关于张衡和风后地动仪的内容。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那本,是王振铎复原的,上面有"竖条"为理论基础而制作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

事实上,近年来,王振铎建立的地动仪模型一直饱受诟病。为了还原更科学、更接近历史记载的风后地动仪,早在2003年,中科院教授冯锐就重启"张衡地动仪"探索证明之路。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馆,新型地动仪模型与观众见面。

目前,地动仪的勘探和修复工作一直在继续。

更科学"地震仪"出生

在中国几代学生的历史教科书中,都可以看到张衡和风后地动仪的描述和模型图。这是中国人对于古老中华民族科技文明的骄傲,也可能是因为这样。即使教科书中的图片只是上世纪50年代古代科技史家王振铎从古籍中复原的,即使这种复原模式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在教科书中仍然持续了几十年。

奥地利学者雷立柏在其著作《张衡,科学与宗教》中写道:"对张衡地动仪的迷恋是中国科学停滞不前的典型表现"。这说明当时国外学者对地动仪的质疑已经蔓延到张衡乃至中国古代科技的层面。这时,中科院教授冯锐站了出来,他将成为领军人物,以至于"张衡地动仪"再次震动地震界。

王振铎修复的地动仪用"立杆原理"。但作为一名专业的地震学家,冯瑞在翻阅《后汉书》中的记载时,很快就发现了王振铎理论的错误。因为他可以算出,资本柱的高度将近2米,而这个高度只能是一个摆来摆去的钟摆,而不是一根直立的杆子。所以王振铎采用了"立杆原理"不能成立。

2003年,河南博物院决定以张贴的方式招聘人才,让张衡的地动仪真正"动起来",不仅找到了冯锐,还在2004年8月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组成项目组共同恢复"张衡地动仪"。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史专家加入了冯瑞的团队。在196字的《后汉书张衡传》中,发现了《续》、《后汉书纪》等7部古籍,都记载了张衡的地动仪,196字扩充为238字。

终于在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馆,新的地动仪模型与观众见面。现场的观众可以亲自按下按钮,观察地震仪在不同波型下的不同反应——它只在横波来的时候吐药丸,其他来自纵波的震动都不能让地震仪有任何反应。这意味着关门、过往汽车和响亮的枪声等事情不会干扰地震仪。

"张衡地动仪"最终从教材中删除。

值得注意的是,当更符合科学逻辑的地动仪被制造出来的时候,在无数中小学课本的基础上,说到张衡和风后地动仪的时候,还是用的那套倒过来的"竖条"理论。冯锐多次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沟通,希望纠正教材中的这一错误。

2010年1月24日,冯瑞接到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电话。袁贵仁表示,在认真阅读了冯瑞的建议和相关材料后,原则上同意修改教材"张衡地动仪"这一章。在2010年秋季引入教育改革后,根据教学大纲,"张衡地动仪"历史课本上已经没有了。

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的统一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第一册中,关于张衡和风后地动仪的原内容已被全部删除。

到目前为止,冯瑞复原了一个更科学更符合逻辑更符合历史记载的地动仪模型,但用他的话说,只是"我们在当今时代对张衡的理解"。至于1000多年来侯丰地动仪是什么样子,后人是否会让张衡地动仪更接近它的原貌,还不好下结论。

延伸阅读:

一个叫"奥卡姆剃刀"有网友证实地震仪是假的。

张衡的地动仪很有名。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被选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几十年来被中国地震局作为标志。它是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的展品,与美国人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并排陈列。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张衡的地动仪从来没有出土过。教科书中的照片只是考古学家王振铎(1912-1992)在1951年设计的模型,设计的依据是张衡传仅有的196个字的描述。现在教科书的数量增加了"型号"两个字,但我们当年是真实的~

张衡地动仪的复原研究由来已久,包括1875年日本服部哲伊三和1883年英国米尔恩。王振铎是国内较早也是较有影响的研究者,他修复的地动仪的核心原理是"竖条"然而,它被一些研究人员指责为抄袭日本的想法。

"竖条"原理如下图所示。中间有一根立柱。地震时的震动会让它倒下,然后某个方向的开关就会被触发。这个原理很简单,和家里人倒立在地板上报地震是一样的。

但是这个"竖条"有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方向不确定。你不妨做个实验,把一支铅笔立在桌子上,然后以固定的角度敲击桌子。你会发现每次铅笔的方向都不一样,这与地震仪可以确定地震方向的说法相悖。第二,我们无法筛选出地震的震动。如果地动仪足够灵敏,能探测到远处地震极其微弱的震动,甚至人在没有感觉到的时候也能触发(这是古书上说的),那么地动仪附近的脚步声和远处的夯击声应该会触发地动仪的动作。

"竖条"早在18世纪,该结构就已经被严格的地震学计算、实验室试验和抗震检查所淘汰,根本不可行。地震学研究专家张衡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冯锐在文章中说"对于这种广为宣传的抗震立杆,主管单位和设计者几十年来从未做过一次科学实验对其进行检验,它被列入我国中小学课本已有半个多世纪。讲的人和听的人其实都处在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感中,看似明与暗的困惑,背离了科学实践的基本原则。为了演示测震的效果,近年来有些单位甚至发展到在模型里面放电器和弹簧结构来造假。难怪有老师惊呼:不知道几千个老师是怎么解释地动仪的。"[1]

王振铎模型的致命错误,国内外学术界早就发现了。自1969年以来,学术界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而这一模式从未在地震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严肃学术期刊和科学著作中被引用过。中国地震学的奠基人傅承义院士在1976年当面告诉王振铎先生,他的设计是致命的错误。英国李约瑟院士、美国地震学家博尔特院士和日本地球物理学家吴礼昌吉都撰文批评这一模式。[2]这种模式在学术界已经被彻底推翻了,它已经死了,但它仍然牢牢地存在于教科书中。

2003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指示下,冯瑞研究员领导了一个由九个单位的地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自动化化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特别研究小组。经过五年的研究,设计了一个新的修复模型。

"与王振铎;竖条"原理不一样。冯锐研究员采用"钟摆"原则,简而言之"竖条"相当于一个倒置的啤酒瓶,而且"钟摆"相当于家里的一盏吊灯。

"钟摆"对人的脚步、夯击等垂直振动不敏感,对地震的横向波动敏感。其抗干扰性能优于"竖条"更科学。冯锐团队在研究"钟摆"很多"剪切力来源"现代科学观念和方法,最后做出了上图(b)的新模型,可以算是领导布置的任务,但是真的能探测到地震吗?

据说做过实验,在地震平台上人为设置振动,某个方向的珠子会掉下来,但它测量过真地震吗?包括"512 "我从没见过真实实验地震的报道。如果真的有效,我想绝不会不被报道。

一千多年前的张衡,无法理解地震横波、纵波等科学概念,无法理解"倒立摆""钟摆"和其他科学原理,他能造出比冯瑞单独的科学团队更有效的地动仪。你相信吗?

据统计,张衡有四篇关于日食地震的文章,都是用"妖星见上,震碎下,天诫详"解释"的占卜观;明亮的篝火,远处的侦察兵,深藏不露,没有暴露的谷物动物"用"带着神灵的魅力,多求祝福"。[2]

《宫》58集《后妃》里有一个桥段。《秦副史》通过解释所谓的天象变化,直接影响了秦始皇的决策。聪明的甄嬛利用他把安陵容拉下了马,稳住了她的位置。张衡是一千多年前的天师。地动仪问世后,张衡借了很多书"天罚"《朝纲不祥谈》强调地震要遵循礼制,祭天拜地,迫使舜帝史静在地震后第一天就犯了罪,连续两年罢免了四名高官[2]。张衡对地震的权威解释和对皇帝的巨大影响,使朝廷官员对他非常畏惧和嫉妒,张衡后来受到排挤,最终失势。

有的网友会生气,认为这篇文章隐喻张衡成仙,诋毁先人智慧,忘了先人。他们认为,张衡当年是有办法超越现代科技的,只是失去了。会有人相信鲁班真的造出了违反空空气动力学能飞三天三夜的木鸟,诸葛亮造出了违反能量守恒能自动运输粮草的木牛。这种认知属于祖传信仰,信仰无从谈起。

我曾经在微博里谈到华佗,认为曹操杀华佗是一个明确的选择。如果真的让华佗用一把锋利的斧子把它砍了"风口水"为了治头疼,曹操会死。首先"风口水"这是什么?是肿瘤还是脑出血?那时候还没有CT机。华佗是怎么确定要动哪边的斧子的?你的意思是剪错边再剪,直到找到为止?华佗没有神经这个概念。他怎样才能避开密集的脑神经?他也不了解细菌和感染。他如何抵抗术后感染?

我们的祖先聪明勤劳,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和历史。张衡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的鬼神观是历史的局限。我们的后代当然不能穿越空去嘲讽古人,但也不必盲目崇拜,甚至到迷信的地步。

当代中国人民既聪明又勤劳。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让世界惊叹。没必要靠中国似是而非的古代科学来找自信。实事求是是最大的自信。

参考资料:

[1]吴菲,基础教育,2004年3月

[2]冯瑞,张衡《地动仪被科学激活》,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