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方言是什么?揭秘七大方言的来历源头(中国前十最难懂的方言)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6 07:52

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上汉族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次分裂和统一,所以各地逐渐出现了方言。幸好现在普及普通话,不然出了省大家交流会很困难。今天给大家讲讲方言的历史吧。汉语一般分为十种方言,包括吴语、徽语、闽语和越语。你知道这些方言的

起源吗?好奇的话就赶紧过来看看吧。相信会给你带来很多收获。

汉语北方方言是古代生活在中原的汉族所使用的语言长期发展和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直接结果。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其他汉语方言,来源于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几次南迁活动。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代代相传。人口迁移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民众自愿迁移,一种是政府有计划的迁移。前者多由战争、饥荒、饥荒或人口膨胀引起,后者则是出于某种政治、军事或经济目的。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迁徙活动,迁徙的大方向主要是由北向南,其次是由东向西,逆向迁徙的例子并不多见。这一重要特征产生了中国南方方言的原始源头,形成了今天汉语方言的地理格局。

吴语的起源是最古老的。据《史记》记载,3000年前的周初,经过一场政治变革,一个移民从陕西渭水盆地迁到了江南的太湖盆地。他们建立了吴国,其语言可能成为后来吴语的最早起源。

比吴语晚的是湘语。湘语起源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古楚语。商朝末年中原动乱时期,楚人南迁江汉谷,于是楚语被带到了湖北。战国时期,楚南迁,占据湖南所属盆地,故古楚语传至湖南。

秦统一六国后,南渡武陵山脉,占领两广地区。岭南曾是百越人的居住地。为了防止他们的反抗,秦始皇在这里派了50万大军。这些士兵使用的语言成为了今天粤语的前身。

福建原是闽越民族的聚居地,西汉时这里只有一个县。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批北方移民由陆路、海路进入福建。近80年来,福建西北山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13个新县城,原始闽语应该是在这一时期萌芽的。

最晚出现的是赣语和客家话。江西吴头楚圩古称,应该是古代吴语和楚语的交汇处,所以汉代以前没有原始赣语。在西晋永嘉年间(307-312)以后的汉人南迁浪潮中,一部分北方移民到达江西北部,他们带来的语言可以看作是赣方言和客家话的前身。

在上述渊源的基础上,南方方言是千百年来反复移民活动带来的新方言不断冲击的结果,经过更替、交融、渗透、混合。

南方大迁徙与方言的南进

晋代以前,淮水秦岭线可以看作是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大致分界线。西晋以后的三次大南迁,使得北方方言大规模越过这条线进入南方,从而逐渐改变了南方方言的地理布局。汉语方言的基本格局是由历史上汉族人的三次大迁徙和一些中小规模的移民活动造成的。

第一波汉族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至南宋太史(307 -466)。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导致边疆少数民族的入侵,迫使中原大量汉人南迁。永嘉元年至太史二年的150年间,南迁难民多达90万人。这个数字约占西晋北部人口的八分之一,南宋人口的六分之一。换句话说,北部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移居南方,而南部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来自北方的侨民。

建康(今南京)是东晋都城,聚集了大量北方士绅,地位高贵,南方士绅纷纷改变方言,模仿北方口音。当时有个叫顾长康的南方士绅,坚持不学北方方言,还被别人质疑:"为什么不说洛阳话?"

在南京以东的镇江,北方外籍人士占江苏省海外华人的十分之九,甚至超过当地土著。由于迁徙时间集中,华侨聚居的地区集中,侨民的居住方式往往是群居,在这种情况下,侨民带来的北方语言必然会对土著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江淮之间,当时的北方方言已经取得了优势,而在湖北,北方方言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楚语,产生了西南官话的最初线索。

第二次移民潮的导火索是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八年的战争灾难遍布黄河中下游,导致中原地区的人们再次南迁。安史之乱引起的移民不仅规模大,而且比上次走得更远,到达了洞庭湖和鄱阳湖以南,他们的前锋甚至到达了岭南和福建。因此,北方方言再次冲击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湖北,北方方言加速了湖北方言的同化,奠定了该地区西南官话的基础。在长沙衡阳,湖南方言受到北方方言的侵蚀,弱化了其固有的特点。同时,粤语方言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移民方言的影响。

在江西北部和中部,北方移民带来的语言形成了今天赣语的主要基础,也为日后客家方言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进入江西的移民语言就像一个楔子,把吴语区和湘语区永远隔开,把闽语限制在福建。今天,南方方言地理学的雏形出现在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割据。这些诸侯名义上属于中央政府,实际上是独立的小王国。唐朝灭亡后,中原出现了五个朝代,称为"五代",出现了十几个地方割据政权,统称"十个国家"。在这前后的两百多年里,全国人民长期生活在各自为政的局面中,强化了方言地理的格局。吴越、吴(南唐)、楚、闽、南汉等割据政权对吴、赣、湘、闽、粤方言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次大南迁发生在北宋靖康之难至忽必烈入主中原之间,历时约150年。其中,宋朝时期(1126-1142年)的移民原因和南下路线与第一次和第二次大移民相似。今天,苏南和浙江接受了最多的移民,移民进一步深入南方。福建、广东、广西都有移民的足迹。因为移民除了江浙一带分布均衡,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的影响没有前两次移民那么大。

北宋灭亡后,大量旧都汴京(今开封)以南的文官武将和僧尼商贾聚集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他们带来了属于中原方言的开封话,与吴语在杭州长期共存。到了明朝,杭州人郎英还是杭州人"发音比其他地方好"又得意,他解释说这是因为杭州话和开封话很像。直到今天,杭州市区的方言依然带有明显的北方味,出了杭州,都是纯正的吴语。

在这次南迁中,江淮地区是北方移民的中继站,湖南常德再次接受北方方言的影响,南京尤其是镇江相对集中了大量移民,这些地区此时应该已经成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

客家话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由于金人和蒙古人的南侵,大量唐中期以后迁入江南的移民后裔和唐末迁入闽西、赣南的人,再次迁入闽粤赣边区。这一带的地理环境被阻隔,使移民方言最终与北方方言完全分离,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话,广东梅州成为客家话的核心区。

其他移民和方言的传播

从五代开始,一直到明清,江西向湖南移民的过程持续了七八百年。移民的原因是自发的经济需求。江西赣江中下游在中唐以后接纳了大量移民,开发程度高于湖南。到了唐末五代,河谷地区人多地少,逐渐向邻近的湖南地区迁移,解决生计问题。由于移民,湘东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江西籍。受此影响,湖南方言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现出赣语的特点。

福建移民广东也是从五代开始的。福建山多田少,人口饱和现象比较突出。于是福建移民进入广东东南沿海,逐渐向西扩散。他们中的大多数"飘洋过海"闽南语分散在广东东西两端的沿海地区,在珠江三角洲留下了一些闽语岛屿。

方言岛

从语言学上来说"方言岛"它通常意味着"历史上,一些说相同或相似方言的人迁入了说另一种方言的人的领地,他们带来的方言就像是大海上的岛屿"。用"杭州方言岛"比如杭州属于南方吴语区,但由于历史上南宋建立了小朝廷,大量北方官话进入,在语言上与周边地区明显不同。如人称代词"你,我和他","你、我们和他们"类似北方方言,不同于"侬、吴、易"还有"那,阿拉,艾拉";另一个例子是词缀"儿子"发音的广泛使用,只是发音更生硬,更专注。

现存的汉语方言岛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承德也是典型的方言岛,距离北京近200公里。但由于康熙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居民说的是纯正的北京话,大量朝拜者和保安人员迁入该地定居,淹没了原住居民说的方言,同化为北京话,形成了方言岛孤岛。

四川的人口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现在的四川人大多是清朝以后移民的后代,也有少数是元末明初移民的后代。元朝以前的原住民更是少之又少。元末明初,大量湖北人移民四川。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二三十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破坏,元气大伤,人口减少。所以清朝积极从湖广地区(湖北、湖南)移民到四川,用"湖广填四川"说道。所以今天的四川话其实是两湖地区西南官话西迁的结果。元明清时期的军营和移民将云贵地区纳入西南官话体系。

清代有两次重要的移民,一次是清朝康熙以后从大陆到台湾省,另一次是清末到东北。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省进入清朝版图。从此海禁解除,闽南沿海的福佬人和粤东山区的客家人开始移民台湾省。两者在日据初期的比例是四比一,这也是今天台湾省方言以闽南语为主,夹杂客家话的原因。

东北属于清朝"龙兴置地"康熙以后,这里被辟为禁区,严禁移民入关。俄国入侵黑龙江的事实刺激清朝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东北逐渐开放。从20世纪初开始,大量汉人移民东北,其中河北人和山东人占绝大多数。冀北毗邻辽西,所以辽西是河北人向东北腹地迁徙的大本营。渡海登陆后,大多数山东人首先到达辽东半岛和辽河地区。所以今天的辽东话和隔海相望的胶东话差不多,辽西话的一些特点和河北北部的一样。

还有两次移民活动,使得汉语方言的地理更加复杂。第一次是后期客家人多方向的分散移民活动。明末清初以后,长期居住在闽粤赣交界山区的客家人,迫于人口膨胀的压力,不得不移民。他们或漂洋过海来到台湾省,或向西迁徙,一路到达湘赣边界的各县,甚至到达两广西南沿海的四川,从而在这些地区创造了许多客家方言岛和方言社区。

第二次是从东部和南部进入陕西汉中盆地的移民活动。汉中盆地原本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区。乾隆以后,移民蜂拥而至,百年人口增长二十倍。移民主要来自四川、湖北两省,所以这里的语言自然类似于川楚的西南官话。

行政区划与方言地理

如果说移民的作用是动态的,那么行政区划对方言地理的作用可以说是静态的。长期稳定的行政区划必然导致同一区划内语言、习俗等文化因素的融合。

桂北的全州、资源、灌阳、兴安等地区,历史上长期属于以长沙为中心的行政区划,明朝以后才归入广西省,所以一直使用湖南方言。一千多年来,湖南的元、永流域都属于以湖北为主体的行政区,所以与湖北同属官话区,但与湖南湘子流域的湘语属于不同的系统。吴语区大致可分为太湖区、台州区、温州区、梧州区和蠡区。除少数地方外,这五个地区的范围与历史上的二级行政区一致。

在管辖适度的二级行政区,如唐宋时期的州、明清时期的府,方言的趋同性非常明显。但由于自然地理、交通等因素,各州(地)之间的方言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山区,州与州之间往往有一个分水岭,由于交通不便,这无疑增加了语言差异。

在一个行政区域内,权威方言也会随着行政中心的变化而转移。行政区划的中心一般是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区域内最大的城市。这个城市也是时尚的中心,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起着引领作用。所以一般人的语言心理都接近这个中心。行政中心使用的方言成为本行政区域的权威方言。一旦行政中心或中心城市发生变化,权威方言也会发生变化。

上海的权威方言,可以说是三变大师。上海原为华亭县,属松江府管辖。明代嘉兴话最受当地人重视,因为元初松江府从嘉兴府中分出。到了清代,嘉兴话让位于苏州话,因为松江府已经脱离嘉兴400年了,松江府和苏州府是一个省,而嘉兴府分属两个省。此外,苏州的政治经济地位高于嘉兴。近代上海开埠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亚洲为数不多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天上海话的权威地位是民国以后逐渐确立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语言分化始于移民,与行政地理、交通地理、自然地理等因素有关。移民是形成方言地理格局的基本因素,历史行政区划是方言区划的合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