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唐剧文化是怎样的?(河北的唐剧)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6 06:13

说起唐剧,可能很多人只是听说过,不是很熟悉。河北唐剧,又称皮影戏,是20世纪60年代在河北省唐山市诞生的一个新剧种。它是在唐山皮影戏的唱腔和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的表演艺术而构思出来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界独一无二的新剧种,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所以现在边肖将带大家去了解它。

唐剧的发展

唐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酝酿、形成和发展三个时期。20世纪10年代末至50年代末,是唐剧的酝酿阶段。因为皮影戏唱腔很有表现力,而且在冀东农村有很深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一些革命文艺团体,如冀东路南文工团、十二区委文工团等,开始把一些皮影戏搬上舞台,反映现实斗争生活,表现现代人物。建国后,在业余文艺舞台上,皮影戏多用于小戏曲、小唱腔,较为普遍。

虽然这不是唐剧,只是作为戏曲、歌曲的音乐素材,但它为唐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皮影戏的综合舞台艺术迈出了第一步。

从1959年到1963年,皮影戏演变成了唐剧。正是在唐山戏曲学校,皮影戏唱腔被全面搬上舞台。最初的实验剧是《看家》(五锋会的一个折扣)和《金鱼》。取得初步成效后,通过《断桥》、《尊德哭马》、《响锣帕》等剧目进行了实验,并将这些实验剧目带到昌黎、滦县、乐亭等县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从此,唐剧诞生了。

文革期间,唐剧被诬为"冀东反党集团的御用工具",强行撤销。1970年,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更名为"影戏"回到舞台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先后向全国播放了这类剧目的声乐录音,从此在全国产生了影响。这一时期,乐亭县还成立了专业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渤海春潮》、《海上红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唐剧主要演员近半遇难,严重影响了唐剧的发展。1979年初,皮影戏更名为唐剧。

唐剧的特点

唐剧的主要乐器是铜管四胡,长15厘米,直径6.6厘米,属于中高音乐器。演奏时需要佩戴金属指套,美观独特,长于抒情,但体积较小。其他乐器的配置并不固定,但以突出四胡为原则。唐剧的打击乐器与京剧基本相同,只是个别锣鼓保留了皮影戏的传统。

40年来,唐剧积累了60多个剧种,包括断桥、血色鸳鸯剑、赤壁、逆风飞燕、乡民、尊德哭马、响锣帕、阳门女子、谭吉儿、邵玉兰的救夫、以及

唐剧的演唱与商业

唐剧的音域很广,分为一板三眼的头板、一板一眼的二性板、一板无眼的三性板、无板无眼的散板三种。从调式结构上看,基本分为弹、声两类。从表演功能上可分为五大调:平调,擅长表达委婉抒情和景物叙事;花雕,善于表现欢乐、喜气;河东,善于表达深深的向往;悲伤的曲调,里面充满了泪水和悲伤;还有擅长表达激越的音雕。此外,还有"三驱七"(三,三,四,五,六,七),"硬"(上一级和下一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