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发明杂交水稻之前粮食产量多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能提高产量多少)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6 04:00

现在网上很流行,总是做无意义的事的人会说:"怪袁隆平让你太饱?"吃饱了没事干我再换个方式打开。换个角度思考,从这个梗我们不难理解,袁隆平为中国粮食产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很多不了解农业的人只知道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解决了世界人

类的吃饭问题,但是很多人对产量提高了多少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众所周知,农业是文明国家的基础产业。在古代,人类居无定所,为了生存而日夜忙碌。农业的建立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人类开始安定下来思考其他的发展,文明也慢慢建立起来。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自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更是高喊"民以食为天"。凭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和吃苦耐劳的气质,中国人在粮食产量方面一直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的任何一个国家。

先秦时期,根据《管子·轻重甲》,"犁地100亩,年底收割100亩,只需要20分钟。"当时一个钟等于10石,一石相当于今天的0.33石,而一石是100公斤。这样算下来,先秦时期100亩土地的产量是6600公斤,也就是每亩33公斤。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先秦与现代的穆的区别。换算规则是一周的亩等于0.328亩。换算下来,先秦亩产是10公斤。这个数据说明先秦时期普通田地的亩产量是最高的。再看看上田。据史书《河曲》记载,"秦朝开郑国渠,四万多公顷土地用卤水灌溉,收益一亩"。郑国渠是秦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工河流,四周良田环绕,亩产一钟,按今天的数据是50公斤。

从这些数据来看,在先秦时代,中国的粮食产量并没有高多少,就拿盛唐的数据来说吧。《新唐书·崔宏利传》记载:"崔宏利迁到我们的大使河阳,治理河内的琴曲河,灌溉了数千公顷的田地,每年有8万元的收入。"河内是黄河两岸最早开发的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当地的田地都是水浇地,也算是比较好的田地了。据记载,唐代千顷良田的产量为8万胡,这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最初定为10斗,后来改为5斗。通过一系列的权衡和比较,大致可以了解到唐朝的粮食产量差不多是334斤,也就是167斤。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先生发表论文《关于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从里面的数据可以知道,唐代太湖田亩产138斤,是非常肥沃的水浇地。所以结合以上数据,唐代的粮食大概是亩产100~160斤。到了明清时期,生产力大大提高,亩产达到300公斤左右。但是,对于中国今天的人口来说,这种输出显然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产量没有一定的突破,中国人民将会陷入大面积的饥荒。其实粮食产量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很多国家都会为养活自己的人民而苦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杂交水稻的基本概念,日本科学家通过三系育种培育出杂交水稻。所有这些实验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我国只有袁隆平院士成功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

1971年,袁隆平进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攻杂交水稻。短短两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并继续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在超级杂交稻的研究工作中,袁隆平团队的第一阶段目标(1996-2000年)是亩产700公斤;第二个目标(2001-2005年)是亩产800公斤;第三阶段的目标是亩产900公斤。参照详细规划,袁隆平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终于在2011年取得圆满成功。今天中国水稻亩产达到900~1000公斤,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袁隆平,并没有被现有的成绩所束缚。他依然战斗在科研一线,为此他在2019年说:"现在正在攻关1200公斤(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