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行吃猪肉的?(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猪肉)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6 01:00

说起猪肉边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猪肉可以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由猪肉加工而成的食品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俗话说,猪都是宝,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加工成食品,端上人们的餐桌。那么,你知道猪肉在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吗?吃猪肉事件有迹可

循吗?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生活资料匮乏,吃肉基本上是上层社会的专利。普通人只有在节日或生日时才有机会吃肉。而且在古代,牛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牛的社会地位也是历代非常重视的。最严重的时候,要用命去杀牛。因此,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对吃猪肉有着强烈的欲望。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是,在禁止杀猪的明朝,猪肉逐渐占据了中国人的餐桌,直到今天。

猪肉的反击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六种动物"说道。所谓"六种动物"包括马、牛、羊、猪、狗和鸡。"六种动物"除了基本上不是中原来的用于骑马的马以外,其他五种和鱼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肉类的主体。其中,牛、羊和猪又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周礼》称牛、羊、猪"监狱",是只有国君和卿大夫才有资格享受的,至于底层百姓,正如汉代的《盐铁论》所说,"非本地人饮酒、打蜡和无酒无肉的献祭"通常,肉只能在节假日和庆典时作为一种享受来吃。

虽然牛肉很贵。监狱"其一,古代也用于祭祀和食用。但自春秋后期出现铁力和牛耕后,牛成为重要的劳动工具,历代都禁止宰牛,正如唐武宗所说,"牛是庄稼的本钱,中国禁止宰人"所以牛肉逐渐淡出了肉类的行列。至于《水浒传》中吃大块牛肉的描写,真的是梁山好汉对统治秩序的挑战。

除了牛肉,它也在"监狱"曾经,中国人的餐桌上,羊肉和猪肉平分秋色。汉朝有"泽中有几千头猪(250头),都是和千家万户一起等"记录,也有很多人有"几千只羊(250只羊)"说明养猪和养羊是不分的。

但进入魏晋以后,养猪规模开始萎缩,羊肉成为中国人几千年的主要肉食。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已被称为"绵羊是陆地上生产力最高的动物。。唐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是"羊肉酒"猪肉很少被提及,从《太平广记》对唐代肉类的描述可以看出,一共105处,羊肉47处,猪肉只有12处。

就算是佛家居士也不能在太平广记里断羊肉。"唐耀岱,子洲人,常持金刚经"但当身边有人杀了羊,叫他们一起吃,他就忍不住吃了。这从侧面反映出吃羊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经过唐朝的快速发展,羊肉饮食在宋代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所谓"苏文是熟的,吃羊肉;苏文生,吃蔬菜汤"。宋朝的御厨一年要花43万斤羊肉,猪肉却只有4100斤。"厨师停止使用羊肉"甚至成为了宋朝的皇室"祖宗家法"。

到了元朝,蒙古人进入中原,羊肉最受欢迎。不仅蒙古人以此为主食,汉人吃羊肉也很普遍。就连流行的韩国口语教材老七大都说"煮中国米饭"有羊和鸡。

但明朝以后羊肉一家独大的局面发生了变化,猪肉成功翻盘。明初永乐遗留下来的一份御膳菜单显示,食材包括羊肉5斤,猪肉6斤,羊肉逐渐没落。到明末,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动物有猪18900头,羊10750只,猪肉后来居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简单写道:"猪是世界上的动物之一。"

&ldquo在清朝;强猪弱羊"势头更加明显。每年春节,北京经常宰杀近10万头猪。两千年后,猪肉终于"反击"成功了。

宋代不吃猪肉。

宋代宫廷改变了红色驼峰是从玉肉鸡,唐代宫廷饮食,和甜鱼是下令他们在水晶托盘的风格夸张和捏造大于现实,这不仅留下了确切的细节皇家宴会宫廷菜肴,而且原料和做法一直流传至今。充满强烈生活气息的记录中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习俗。宋代御厨只用羊肉,原则上不用猪肉。据记载,宴请国君钱俶的第一道菜是用羊肉做的纺符。而仁宗则禁止朝廷在半夜饿的时候烧羊,所以羊肉是宋朝朝廷的至尊食粮。那时候陕西凤仪县产的羊肉叫嫩嫩第一。我在宋真宗的时候,厨师花了几万块的羊,是在陕西买的。随着朝代的继承,宋代宫廷以吃羊肉为主要肉食的习俗增多。大致在英宗时,朝廷从河北缺场购买了数万只契丹羊。虽然记录了少量的猪肉支出,但是大部分的猪肉都在看盘和配菜的单子上。

至于苏东坡做了什么"东坡肉"只是便宜的猪肉让当时的有钱人看不起,才给了大作家创作的机会。

你不能说"猪"肉

如果皇帝与动物谐音,一定要避免。否则,你会庆祝新年并说"杀猪",那么就是说"杀了朱"在明朝,这是造反的节奏。

那么古人是如何避免"朱"、"猪"这个词?根据文献记载,尤其是在明朝,"猪"一般用途"zhi)";、"挂毯(石)"替换为诸如。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郑德十四年,宁王朱造反。既然朱厚照采用亲征。军队向南行进,在路上,王阳明消灭了王宁。

于是朱厚照改变了他的个人探险旅行。当地官员听说后,不敢怠慢,以美食款待。在一次宴会上,他看着满桌美味的猪肉,勃然大怒:"猪头,是不是朱?"

这肉怎么吃?于是立即下了“禁猪令”,据《万历野录》记载,圣旨内容是这样的:

养猪杀猪是常事。但当主命的核心碑,与姓氏同音不同。进食状况伴有疮,深感不便。为此,省府指示中央,除牛羊外,一律禁止饲养,便于出售和宰杀。如果他们知道他们违反了规则,罪犯将被合并到一个小房子里,永远被驱逐。

也许你认为这是野史记载的,其实是明史:九月,保定(河北清苑县)被百姓(指武宗宗朱厚照)禁止养猪。"

明代吴宗时记载:商勋幸运时,民间畜猪被禁,屠尽远近。田家有财产的人决定投水自尽。是谁送来的放逐令。

自从被禁止养猪吃猪肉后,朱和猪的谐音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他是猪。

然而接下来的问题就尴尬了。猪、牛、羊一直是祭祀品,叫得太快。如果没有猪肉,是对我们祖先的不礼貌和不尊重。万一朱家的老祖宗怪罪下来,可以吃一袋。

与此同时,吃惯了猪肉的对此很不习惯,于是几个月后,他解除了对猪的禁令,但把猪的名字改了,叫毕或海豚。总之不能称之为猪。

入关前,皇太极爱吃烂猪肉。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爱吃猪肉,努尔哈赤叫小公猪皮。

据《满清旧档》,"贝勒设宴时,还没有桌案,都是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锅配炖肉,猪肉、牛羊肉配动物肉。努尔哈赤出席国宴,不过十几桌、几十桌,也吃猪、牛、羊等动物肉。他也和大家围在一起,在地上吃东西,用食物刀切肉。清朝入关后,这种情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当时,吃肉也是皇室的传统美食。猪肉在厨房用清水煮熟后,分成白肉、血肠、猪头、肠、心、肝、肺,分别装盘,不放任何蔬菜,蘸调料。皇太极也喜欢这样吃。他还把猪大骨头上的软烂猪肉蘸到酒里,和大臣们一起享用。

入关后离不开猪肉。

入关后,清朝的皇帝对猪肉极其喜爱。

猪肉不仅出现在日常饮食和宫廷膳食中,也出现在皇家祭祀中。清朝皇室的仪式是萨满教,仪式少不了煮猪。据说入选的神猪必须全身黑,肥猪才能成为每年唯一活着走进故宫的猪。屠宰后的猪应该"剥去它的皮,分段解开",然后,被扔进了坤宁宫的一口大锅里。烹饪过程很简单,就是用纯净水煮沸,煮熟后切成碗状,皇帝先带头象征性地吃肉,再亲手挑选后宫的王公大臣和嫔妃。

1784年,乾隆四十七年除夕举行皇家宴会。据记载,用了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粽子15个,野猪25斤,猪肠3个。能想到的只有四个字:猪肉会。

古代如何养猪

既然你这么爱吃猪肉,那自然离不开猪的产量。没有科学家的证明,大家都能看出来,猪的产肉量远远超过羊。

在明代,浙江嘉兴的猪,喂六个月就能得到90斤白肉。到了清代,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太湖猪种群。而厨师手册里的大羊,体重只有五六十斤,产肉量远不及家猪。

生殖能力呢?明代有记载说,母猪一胎可以生十四个后代,而羊一般只繁殖一两个,所以会养猪的农民自然会选择善于繁殖的猪。

猪能产这么多,说明其饲养成本不高。在明朝,有人试图用蝗虫喂猪,结果得到了"这头猪最初的体重是20斤,十天就长到50多斤"好东西。相比之下,在江南养11只羊,农民一年至少要储存15000斤饲料。农民可以自己拿出1000多斤桑叶,剩下的干草、枯叶需要从外地购买,一共需要六两银子。这在明代《沈氏农书》中有记载,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磨刀不误砍柴工"农民擅长控制牛羊养殖,也知道用猪粪保持土壤肥力更好。蒲松龄甚至在《养蚕经典"耕作的重要任务"状态。养羊还可以提供土地肥料,促进耕作。但是俗话说"羊适合地里,猪适合地里"换句话说,养羊需要广阔的牧场,这在人口密集的华南农业区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