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孝为什么要三年?有什么来历吗?(古代守孝为什么要三年?有什么来历吗图片)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5 22:39

看过很多古代史,很多人都知道,在古代,如果父母去世,需要回去孝三年。就连当官也得回家孝顺三年,三年期满还可以回来继续当官。而且,如果有人不孝顺,就会被视为不孝,即使这段时间国家危亡,在当时的人眼里也可能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

为什么一定要三年?

孝在诸德之首,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在古代,忠孝被视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子女要孝顺父母三年,这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死后下葬真好。他们凭什么要孝顺三年?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从父母怀中解脱。失去一个丈夫三年,就是失去了整个世界。当时的孔子比较保守,极力主张维护孝道,父母生死之间的重大事件都要按照古代的礼仪。

在古代,更严重。研究一下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无论文官武官,还是大小官,都遇到了丧父母的情况。如果他们没有请假立即回国,那就不对了。监督建议并立即提出弹劾是非常严重的,他们可以被处罚到永远不能被录用的地步。

然而,有一个例外。对于一个军事指挥官来说,他在前线战斗。如果父母双亡,他还是要向朝廷请假才能回国。皇帝可以颁布圣旨,劝他改孝为忠,让他回不了家。

在剧中可以看到,在一些剧中,一个武将穿着半件白袍,代表他就是戴孝,这是对皇帝的特别安慰,国家必须要有这个人;其中一些被称为"简历"。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退休后再用,一种是回乡的人用。这种古老的政治制度确实有它的优点。一个人从政久了,脱离人民太久了,对人民一无所知。回国后,杜门想了想,不准招待客人,不准接触地方官员,可以深入民间。这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仪式,这种社会风气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

在古代,连皇帝都要吊唁三年。比如,丧期禁止结婚。如果年轻的皇帝想在登基前结婚,只能靠皇太后的命令。唐宋明清,旧帝驾崩,新帝未到位,丧事不宣,先办婚事,次日送丧,否则违反礼仪。这个古老的仪式即使是皇帝也应该遵守,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葬礼不取决于规定,但每个人都应该发自内心。古代文化是以心为本,而不是以法为本。一位先生,父母双亡,居丧,吃饭没味道,听歌不开心,睡不好觉,于是三年,没有仪式,没有音乐。

尤其是在古代,没有奶水的时候,一个人走三年,离开父母的怀抱,然后20年的养育无人问津。这三年最重要,我们做朋友吧!这两个老朋友照顾了你三年,然后就去世了。怎么才能回报这三年的感情?所以,失去的三年,是对养育了我们三年,把我们养大的父母的一点点回报。这对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是一样的,我们主张改成一年。就这样,我们三年不想念父母,就像父母养育了我们三年一样。

"孝顺"不是炫耀,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其实没有法律规定子女要孝顺三年。但出于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他愿意这样做,也心安理得。这可能就是古代和现代的区别吧。环顾四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孔子说,现在的人,真的是父母死了才思念父母三年。他们还像不到三岁时的父母一样在乎吗?我连这三年的记忆都没有,谈不上孝顺。

近几十年来,"孝子"意思是反过来孝顺儿子。这段话讲的是孝道。再说说《孝经》。

根据孔子描述的中国文化,曾子写了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在《孝经》中,孝应该是对父母的孝顺或孝顺,而孝顺应该是对天下人的孝顺,天下人都应该像父母一样对待。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大原则。

做政客的人把普通人当成父母一样孝顺,改名字就是忠诚。所以搞政治的人要有孝心。在这个道德基础上,出去搞政治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着眼点,这也是《孝经》的基本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