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周作人是兄弟为什么会绝交?(鲁迅和周作人为什么反目成仇)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5 22:39

作为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作家,几乎所有人都读过他的文章,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而现在的鲁迅依然是当之无愧的"网络名人"。然而,并不是所有关于鲁迅的经历都广为人知。比如鲁迅,曾经和哥哥周作人分手,再也没有联系。为什么?他们兄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一件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兄弟反目成仇,如此大费周章,引起如此旷日持久的争论,充满了这样的质疑,悄然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些特质。

这当然就是著名的两周兄弟休息。两周的禁欲不仅仅是一件被家庭撕裂的小事。他们是当时文坛的两位伟大领袖,分别被追随者誉为思想界左右两端的始祖。但是,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分道扬镳也潜在地预示和加剧了当时及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分裂局面。

也可以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在1924年前后突然诡异地闹翻了,"兄弟爱上墙",是中国现代文艺界和思想界很悲哀的一页。神仙之间的争斗,人间的骚动,往往不仅仅是热闹,不仅仅是流言蜚语,更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伤疤。历史书只是轻轻的翻过了一页,而现实生活和情感却远非那么容易过得去。

关于这件事的经过,回答这个问题的朋友已经详细陈述过了,我就不赘述了,直接总结一下百年来的各种传闻。根据原始材料,我会列出五个分手两周的理由,要详细,要省略,以便客观评论。只是,不好意思,可能有点长。

第一,不良意图理论

这种说法是流传最广的谣言,也是对鲁迅光辉形象的一种消解甚至打击。

按照这种观点,两周的不和谐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多种矛盾的突然爆发,但最直接的原因或导火索是鲁迅对周作人日本老婆的信仰"不良意图"。

事件发生的1924年,鲁迅44岁,人到中年。虽然很早就结婚了,但对原配妻子朱安女士并无感情,只是为了应付母亲催婚而结婚,被称为"母亲娶媳妇"和老婆多年的沟通仅限于让我知道饭什么时候到"嗯"从日记上看,好像从来没有睡过,有一段名义上的无性婚姻。然而,鲁迅对男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完全诚实的,就像他的同事胡适之和其他人一样,他们从来没有准备吃掉华三。所以20多年来,鲁迅实际上是一个人生活,处于一种禁欲和抑郁的状态。

鲁迅早在1923年冬天就认识了许广平,1926年开始交往,1927年10月8日开始同居。所以鲁迅的好朋友郁达夫在文章中公然说鲁迅在性欲上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以至于在北京冬天不穿棉裤来压抑性欲;这一点,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有所揭示。他认为在正常年龄得不到性满足的人会有一些变态的心理。这些背景都导致了鲁迅对小姨子的不轨行为,一直是一种"自由心证"心理推断的旁证对鲁迅的平反极为不利。

甚至这种说法也不完全统一。我自己可以总结一下,看到四种:

1,"玩弄"说吧。这种说法主要来自张丰菊,两个星期的共同朋友。他也是1924年6月24日在家中目击该兄弟行为的三名证人之一。表情的意思是鱼台真子哭着说鲁迅告诉过她"不敬","不严重"。张本人并没有形成文字,而是源于1938年郁达夫写的《回忆鲁迅》一文:"根据冯菊的判断,日本夫人周作人甚至说鲁迅对她不敬。"

2、"听着窗户说"。所谓听窗,就是偷听性交。这个说法来自张廷谦,他是那天兄弟俩斗争的另一个外部见证人之一。他在1975年的谈话记录中表达了这一点。周作人的老婆还跟我说鲁迅在他们卧室下面的窗户里听"。

3、偷看洗澡说。这种说法广为流传,但我至今没有看到第一手材料,无法确认信息来源。其他原因只会助长投机。

4、通奸。这种说法是最令人震惊的,这几年因为更容易解释而一跃成为主流。这种理论认为,鲁迅和鱼台真子在日本的时候是情侣,然后周作人到日本比较晚,鲁迅很客气,周作人却不知道,导致他后来知道后很生气。材料来自民国学者钱家驹。千年留学日本,两周内和朋友圈有很多巧合。

1992年1月,晚年的钱家驹发表了一篇名为《鲁迅与玉太子等人的关系——兼谈鲁迅研究》的文章,断言鲁迅在日本生活时,是与玉太子同居的。后来他回绍兴结婚,他哥哥来日本的时候把信介绍给他。1923年,馨子与鲁迅因家庭问题发生尖锐矛盾时,她讲述了其中的细节,也就是周作人在《分手信》中所说的。过去的事"。

几千个说法,一个来自留日时知道这件事的朋友圈,一个是文献考证,尤其是1912年鲁迅日记里的"从鱼台寄信"等等。后来,现代文学巨匠王小明也在其代表作《人生不能面对面――鲁迅传》中承认了这一说法。

二、金钱纠纷理论

这个说法,从最平淡的日常琐事入手,试图解开兄弟不和之谜。

那天鲁迅兄弟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分开,而是一家人住在一起,由鱼台真子负责家务。据说两个星期的工资基本都是支付给她的开销。

然而,鱼台真子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真正节俭的人。据周的两个弟弟周晚年回忆录记载,讲究派头,架子大,挥金如土,花样百出。作为大哥,鲁迅本质上也是个单身汉,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对这个家极其关爱。以前家庭没落,父母早逝,他其实十几岁就开始当家,支撑着整个家庭不至于分崩离析。为此,他不仅交出了所有的收入,还失去了多年的延续,还要长期借钱,以至于半夜写文章时经常没钱买烟和零食——这几乎是他一生中唯一的爱好。

这样,在同一个屋檐下,一时还可以忍受,长此以往难免会有怨言。这样一来,鲁迅和余泰新之间的矛盾就很多了,这是很自然的。这个说法得到了周母(郁芳的《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郁达夫的旁证(郁达夫的《鲁迅回忆》)和周的说辞(鲁迅和周作人)的认可。

这种说法,当然是可信的,也是很自然的。但是,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这个矛盾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周作人突然翻脸打人,和他绝交信的内容不符。原因很明显。如果是这个原因,错在周作人夫妇。他为什么会勃然大怒,还那么能言善辩?这说不通。

第三,《顺天时报》说

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友人清水安泽两周的说法。1922年认识两个星期,关系很亲密。1976年在日本发表文章《我怀念鲁迅》,谈到《顺天时报》事件,被认为是兄弟不和的导火索。

《顺天时报》其实是日本外务省的宣传机关。鲁迅鄙视这份报纸,曾称之为"日本人了解了中国的人口。报纸说,这份报纸可以在中国"跳梁"原因是"中国人的失望"。

据清水泰三介绍,1929年前后,周作人的小女儿周若子被日本医生山西忠士医生诊断为盲肠溃烂,因误诊而死亡。当时,周作人在《顺天时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指责山西的萧中博士,这激怒了他的大哥鲁迅。因为鲁迅讨厌报纸,和医生交情很好,所以不认为是误诊。

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并没有很好的根据。其一,广告刊登于1929年11月,兄弟不和是在1923年底;两者,据我核实,清水的记忆也是错误的,因为1929年11月30日,周作人刊登了一则题为《山本医生误诊误杀》的广告,刊登的报纸不是《顺天时报》,而是《世界日报》。而且,看过周作人《唐智回忆》的朋友,大概还有印象。他本人也很反感顺天时代,认为是"多离谱"他可以在哪里为这份报纸做广告?

第四,妻管严说

这一句话把导致兄弟不和的恶水全部倒在了女鱼台真子身上。

这一理论主要来源于周的弟弟和与周家族关系密切的文章。他们都认为鱼台新子很霸道,依仗日本人的影响,刻意赶走鲁迅和周,独霸八道湾这个集体家园。但周作人天性懦弱,怕她再疲惫歇斯底里,言出必行,挑衅她。

这个说法,我觉得也极有可能是真的,但还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1.1923年,日本人在北京没什么影响力,怎么会"奋斗"说;2.至于馨子,根据其他接触,他并不是一个如此丑陋的人。例如,温洁若等人回忆说,馨子并不想表现得那么激烈,但他相当和蔼可亲。3.最重要的是,它仍然无法解释那天兄弟会爆发得如此激烈的原因。

第五,书信开篇理论

这句话出自景,鲁迅资助的青年作家,也是《莽原》杂志的编辑之一。据他自己说,鲁迅亲口告诉他,他们兄弟反目是因为有一次寄了一封加速信回家,收信人写的是周作人,但已经是晚上了,周作人已经睡着了。鲁迅担心有急事,就打开了。

第二天早上,鲁迅给周作人去信的时候,周作人突然摆了个鬼脸说,"你怎么能干涉我的通信自由","于是他们大吵了一架,最后鲁迅动了"。

这种说法挺形象的,但显然经不起推敲。我的意思是,这个东西可能存在,但绝对不可能是兄弟闹翻的原因。兄弟俩那么亲,几十年来一起渡过风雨。他们怎么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永远不见面呢?

摘要

以上是我总结的,两周兄弟不和的五大说法。他们都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现代作家。虽然有搬弄是非之嫌,但由于意义重大,都不愿意这样做。让我澄清一下。

伊伊两兄弟是现代文学兄弟的典范。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学习,历尽人间的艰辛,在家庭没落,父辈祖辈猝死的时候,产生了非常感人的亲情。没人料到会出现复杂情况和戏剧性的分裂。后半辈子,如果涉及生意,就再也见不到面,到死也不会有和解。

但是,他是我的兄弟,血浓于水,你怎么能真的对江湖完全漠不关心呢?鲁迅太了解他的弟弟了。他知道他的二哥有很强的"日本情结",临终前,他特地请周转告周作人,"遇到这样的重大问题,不要退缩太多",暗示一旦日本侵略,不要妥协;1936年10月19日上午,鲁迅病逝。第二天,周作人在北大上了一堂六朝散文课。他没有请假,照常去上课。他慢慢地走进教室,腋下夹着一本严的家训。一个多小时,他一直在说颜之推的兄弟们,对鲁迅只字不提。就在第一节课结束的前几分钟,他沮丧地说,“我不知道。不好意思,下节课就不说了。我要去鲁迅老太太。"这时,学生刘存仁发现周作人的脸色很难看,不哭也不流泪,只是眼睛红红的,脸色青一块白一块的,好像有一块铅,全班鸦雀无声。

我想,所有人生的疑惑,所有的委屈的阴云,都可能存在于这难以言说的沉默的瞬间,令人费解,令人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