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自己有儿子为什么要传位给孙权?(三国孙策为什么传位给弟弟孙权)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5 18:52

说到三国时期东吴的事情,我们有时会忽略,但其实仔细分析,还是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那就是东吴政权的根基是孙策打下的,但最后孙策把位置传给了孙权,而孙策自己却有个儿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件事,一起分析一下。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

策被刺客打伤后,医生告诉他休息一百天就能康复,千万不要生气。有一天,孙策让左右两边拿铜镜,在镜子里看看自己的伤势。镜子里出现了一张丑陋可怕的脸!原本帅气的脸因为箭伤看起来那么狰狞!孙策突然感到异常愤慨,并爆发出绝望情绪。那时候还没有整形医院。这样出门让注重外表的孙策很尴尬!

经历了这一切,孙策的伤势越发重了。伤口化脓,无法愈合。孙策经常痛苦地陷入昏迷,生命垂危。其实外貌和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大乔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孙绍。她每天陪着孙策照顾他。看到孙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她伤心欲绝,经常偷偷哭泣。孙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就开始安排自己的事务。

江东主孙策遇刺重伤,生死未卜。江东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孙策清醒后,开始安排自己的事情。他一方面给周瑜送书,请他从巴邱归来,负责大局。另一方面叫张昭准备遗嘱。

为了稳定军心,消息暂时封锁在军中。所以军队中的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一直不知道这个重大变化。目前,知道这一事件的人只有孙策本人、他的妻子大乔、张昭、张道长以及程普、韩当等少数核心人员。

江东此刻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据传,周得知的消息,率领大军从巴邱赶来。意图还不清楚。太史慈需要抵制躁动不安的刘盼。孙氏一族,孙策的叔浩靖在丹阳,叔孙敬媛在会稽,堂兄孙本在张羽,堂兄孙富在庐陵,这些人不可轻举妄动。孙权到了,但在军中的威望明显不如弟弟孙毅。

这时候我们要面对一个最重也是最敏感的话题——万一孙策重伤而亡,谁来继承孙策,全面主持江东军政大权,成为江东的新主人。为了稳定军心,必须解决继承人问题。如果孙策康复了,一切都会好的。如果孙策不幸去世,继任者可以接班,执掌大局,稳定局势。

孙坚37岁去世,留下四子一女。当时长子孙策十七岁。孙策继承父业,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拥有了江东六郡。孙策在打仗的时候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然而如今,孙策的独子孙绍还在襁褓中,大女儿才四五岁。

继承人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计划:跟随父亲的脚步,建立孙绍。这个接班人计划就是立孙策的儿子邵为江东之主,然后由孙策的一批旧臣辅佐。其中,张昭是最好的侍郎之一。当然,周瑜等人也在大臣之列。孙策的独子孙绍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这是合法的、自然的。但是这个方案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汉末乱世,弱肉强食盛行,强者唯我独尊。恐怕江东如果让一个年轻力弱的人当领导,军队士气不稳,民心易散,也难逃分崩离析的结局。

第二种方案:弟弟继承哥哥的事业,供养孙策的弟弟。这个继位计划就是从孙策的三个弟弟中选一个来继位孙策。孙策有三个弟弟。孙匡太年轻,嫁给了曹石。显然,他不适合做江东的主人。孙毅凶悍,有哥哥孙策的风采。看来他是最好的接班人。而孙策本人对弟弟孙毅也是格外宠爱,寄予厚望。孙权也不错。他和大哥在一起时间长,性格温和,颇得孙策赏识。另外,孙权的优势是在兄弟中年龄最大,相对成熟。按照传统,郎是普通人的后代,不参与继承。

在第二个方案中,无论是选择孙权还是孙毅,在继承方案上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孙策的儿子邵将来长大后如何安排。

解铃还须系铃人。由孙策决定谁来继承。

孙策得了绝症,最后的时刻到了!临死前,孙策把重臣张昭等人叫到床前。这一次,周瑜不在孙策身边。张先生流着泪走到孙策的床边。

孙策弱手拉着张昭的手说"我本想和你一起做大事,可惜没有听大家的建议,遇到了这样的事。可能都是命中注定吧!"张昭一听,哽咽了,说不出话来。孙策亲切接见,他深受感动。他本想尽自己最大的忠诚,报答孙策,没想到现在就要说再见了。

孙策首先嘱咐张昭说:"现在世界一片混乱。如果有吴越群雄,保持三江之固,足以与中原抗衡,进而取天下。"在这里,"三江"指的是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

孙策接着说:"女士们,先生们,我已经决定蒋东的继任者是我的兄弟..."听到这里,大家的心终于放下了。看来孙策是要由他的弟弟来接管江东的权威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毕竟那个哥哥能有大用处。人们纷纷猜测,三哥孙毅和大哥孙策性格最相似,最有可能成为蒋东的新主子。然而,这个名字从孙策口中说出的却不是三哥孙毅,而是二哥——孙的中牟!

孙策接着弱弱地说:"你和公瑾是我最信任的人。我死后,请你帮助我二哥钟某!"孙策眼中充满了希望,张含泪点了点头。孙策郑重地对大家说:"如果仲谋的才华和德行太难胜任这个大任,你可以换掉他,自己做江东的主人!让他和我的家人一起回老家,过普通人的平静生活。我没什么好担心的。"张昭听到后哭得像下雨一样!孙权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孙权不能胜任工作,张昭、周瑜等人可以代替他。孙策说这些话,表面上是为了安抚张昭等一帮重臣,稳定人心,但他真正的想法应该是希望这些重臣能继续辅佐孙权。张昭在江东集团中地位显赫,周瑜也是一代英才。如果孙权平庸无能,张昭、周瑜等人也不会放心用他。

接着,孙策把弟弟孙权叫到身边,让张先生拿出朝廷签发的吴后尹的诏书。孙策用颤抖的双手,亲手把吴侯和谋反将军的印信盖在孙权的身上。见大家还在不解,孙权当着众人的面指着孙权说:"以江东百姓为例,在两阵之间果断决策,与天下抗衡。我哥哥没有我好。不过我不如小弟,因为我可以任用人,让齐新齐心守江东。兄弟,保重!"孙权听了哥哥的话,顿时泪流满面!

应该说,选择二哥孙权做接班人,是孙策深思熟虑的决定。孙策选择了成熟稳重的二哥孙权作为接班人,主要是看重孙权的性格,这种性格明显不同于父亲,也不同于自己。孙策认为,只有孙权才能避免孙氏家族悲剧的重演。性格决定命运。而且性格很难改变。孙坚和孙策英年早逝的悲剧与其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孙坚因为勇猛莽撞,在荆州与刘表的战争中中了埋伏,死在仙山。同样,孙策因为勇猛、莽撞,任何时候都可以北上逐鹿中原,却随意狩猎,单枪匹马,落入刺客的圈套,重伤而亡。如果一个先锋军官,不顾生死,冲锋陷阵,人们会称赞他英勇无敌,勇猛如虎狮。因为冲锋是先锋军官的职责。但如果一个军队的领导者也这样做,不仅会让自己陷入危险,还会给敌人一个一劳永逸的绝佳机会。

孙策认为:三兄弟中,孙匡年纪尚轻,孙毅的性格与孙坚、孙策相差无几。如果把江东大业托付给孙膑,恐怕悲剧还会重演。孙策也不是没有考虑到他的儿子孙绍。孙绍虽年轻,却也可以得到张昭、周瑜等重臣的辅佐。但残酷的现实打破了这个想法。现在是一个乱世,一个少爷驾驭着一个尚未稳定的江东,分崩离析的可能性太大了。而且,少爷长大后,一旦和有权有势的辅臣处不来,必然导致主辅内斗,导致江东灭亡。

孙权沉稳的性格,加上年龄优势,使他成为掌控江东的最佳人选。但孙策认为二哥孙权也有明显的缺陷,就是缺乏军事谋略。孙权缺乏父兄横扫中原的勇气和战略能力。至于孙权将来愿不愿意把江东还给自己的哥哥孙策的亲生儿子孙绍,那就要看今后形势的发展了。以后再说未来,先说眼前的危机。只要江东还在孙家手里。

孙策选择了接班人,采用了第二种方案——弟弟继承哥哥的事业,建立孙策弟弟。孙策的三哥孙毅,性格和他很像,打仗也很勇猛,但孙策只是把继承人给了二哥孙权。孙策是汉末枭雄。他死后选择了弟弟孙权为继承人,但另有隐情。

其实孙策死的时候就给大家解释了原因,不过这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把江东交给孙权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孙策从十七岁开始,短短四年就统一了江东。孙氏统治江东的时间太短了。孙策知道,如果他死了,江东内部就会不稳。孙策选择孙权的主要原因是担心他死后江东内部分裂。表面上看,江东欣欣向荣,如同百花齐放。其实暗流汹涌。孙集团与江东宗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虽然竹简出自江东富春,但孙氏并不是在江东发迹的。起初,孙氏父子都为袁术效力,袁术成了忤逆汉室,自立门户的汉奸大盗。当时大家还希望帮助汉朝的时候,袁术是公认的汉贼,他的爪牙也是贼。所以孙策刚在江东立足的时候,因为纪律严明,很受百姓欢迎,但是却遭到了江东士绅最激烈的反抗。为了巩固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孙策对许多不听话的贵族家庭采取了残酷的屠杀政策。

孙策对待江东士族的政策使他树敌众多,最后被刺客杀死。但毕竟孙策是被迫而为。孙策很清楚,要真正统一江东,必须巩固自己的权力。要巩固自己的力量,首先要消灭反对自己的势力。孙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不是普通的军事指挥官。能够让孙武迅速崛起,说明这个人能力不一样。孙策奠定了吴栋的基础,一方面是他父亲孙坚留下的盈余,给了他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孙策本人骁勇善战,善于用人,很快就招募了一批人才辅佐他。所以他死的时候给孙权留下了江东六郡、将领、幕僚的诸侯国。这为孙权建立东吴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孙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