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为何在唐朝盛行(为何只有唐朝有边塞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5 15:52

边塞诗是描写边疆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的诗歌。从三国时期开始,人们开始创作边塞诗,到隋代逐渐兴盛,唐代进入边塞诗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不到200首,而全唐诗中的边塞诗有2000多首。那为什么边塞诗在唐代那么流行呢?你可以很好的了解

这个历史背景。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继续吧。

在边疆打仗是件大事。

据不完全统计,从武德三年(620)到天宝十三年(754)的百年间,唐与周边七国(部落)发生冲突33次,有的持续数年。因此,从唐朝建立到中唐时期,边境战争频繁,边塞战事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时很多读书人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还把离开堡垒参军当成了一种做官的方式。

一般认为,边塞诗始于汉魏六朝,盛于隋代。在古典诗歌趋于最辉煌的唐代,边塞诗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唐诗》中的许多边塞诗,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它们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刻,体裁风格也是丰富多样的。他们的主导特征是雄壮阳刚,审美风格是雄壮、雄伟、豪放、浪漫、悲壮、壮丽。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体现了唐朝作为一个大国昂扬向上的社会风貌。唐代诗人大多写边塞诗。李白、杜甫、王维等不以边塞诗闻名的大诗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成为他们代表作的一部分。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李奇、王翰、李益等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

边塞诗人轶事

最具代表性的是高适和岑参,他们的边塞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是出类拔萃的,被称为"高岑"。高适、岑参、王昌龄、王志焕等"四位边塞诗人"被称为。

王之涣,生于688年,是四大著名边塞诗人中年龄最大的。他写的《在鹭楼》,寓意深刻,言简意赅,不仅使鹳雀楼与黄鹤楼齐名,也使他的诗家喻户晓,流传千古。可以这么说。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境遇的人,在品味这首短短20字的诗后,可以有不同的感受。猜想这就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吧。在当代边塞诗人乃至所有诗人中,他只有六首诗,是最少的一首,但他的《凉州词》堪称千古绝唱,使他跻身于边塞诗人之列。

王之涣聪明好学,才华出众,受到当时很多人的欣赏和钦佩。很遗憾,结婚没几年,妻子就因病离开了他。因为他"大方又有才,帅气又粗犷"好在他当衡水县主簿的时候,县令李棣把29岁的女儿李嫁给他。县令是一县之主官,主簿是一县之事务官,即县令的辅官。县令看中了比女儿大十七岁的鳏夫,收他为女婿。这真是一个故事。

然而,如此伟大的天才,他的事业却非常不尽如人意。被诽谤后心生怨恨,他离开了官职。直到15年后,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才返回去做官,成为文安县的一个小县令。官位虽小,却还是那么嫉恶如仇。有一个叫钱的国家官员,他非常贪财,逢年过节都要下属给他送礼。有一次过节,王之涣送他一担红布包裹的清水,一面镜子,一副锦旗,还有一句顺口溜大意是:大人虽然姓钱,但不贪钱,为官清正,犹如莲花不沾。在这里,我献上一面铜镜作为镜子,高挂在大堂之上,以体现你的公正态度。我气得前州官怒不可遏,却只能面带微笑地说:说得好!说得好!

不幸的是,一代著名诗人在一场大病后,于55岁去世。

边塞诗中的反战思想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含蓄地揭示了反战思想。

李奇(690-751)以边塞诗为主,风格豪放,悲歌慷慨,尤以七言歌为特色。大约在735年,李杰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秀才,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当了小县长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升职。他一气之下辞职,隐居在嵩山一带。与高适、岑参不同,他本人没有边塞参军的经历,但交游广泛,与许多边塞诗人关系密切。他深知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残酷,反对唐朝凭借强大的国力不断穷兵黩武。在他的作品《一首古老的战歌》中,可以一眼看出:

……

胡地的鹅晚上飞过空,

胡人士兵的眼泪不停地滴落。

听说在玉门关回家的路被切断了。

士兵在战场上无助多年。

每年,死者的骨头都被埋在荒野里。

作为回报,这只是一个装点门面的礼物。

李奇认为,如果一个人有机会成为一名官员,他应该认真做事,为人民服务,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如果不能走科研这条路,必须认真做事,那么人生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他时而往返长安、洛阳,与高适、王维、王昌龄等诗人同歌,时而炼丹听琴宴,直至辞世,不去官场附和。

王翰是早于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人。他豪放,不拘小节,喜欢和侠客交往。他的名句《凉州词》有一句"你在古代打过几次仗"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赵,笔名,重庆市散文学会理事,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理事。